老鼠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作為適應能力極強、繁殖能力驚人的嚙齒動物。
![]()
![]()
成立于1901年、總部位于美國亞特蘭大的奧肯公司(Orkin)是世界最著名有害生物防治機構,該公司全國客戶昆蟲學家兼質量經理卡恩(John Kane)指出,老鼠不僅會糟蹋糧食(“每天大約吃一到兩盎司的食物,相當于一片面包。即使不吃東西,老鼠也會不斷咀嚼。老鼠的牙齒莫氏硬度等級為 5.5,這意味著它們足以咬穿鋼制垃圾桶”),還會鉆進管道周圍,甚至咬穿墻壁,“這些小家伙往往會咬穿電線,這會增加火災風險”。更令人恐怖的是,它們會將疾病傳播給人類,包括鉤端螺旋體病、沙門氏菌病、LCM、鼠疫和斑疹傷寒。,不論歷史或現時,鼠害都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
公元14世紀盛行于整個歐洲的黑死病(鼠疫)至少導致7500萬至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18世紀,隨著殖民擴張、海外貿易和戰爭,老鼠隨著航船從“舊大陸”迅速傳播到美洲、澳大利亞等地,給這些素無鼠疫抵抗力的地區造成巨大災難,如今公認全球鼠患最嚴重的北美大陸,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后來居上”的;1894年由中國華南傳入香港的“香港鼠疫”和因法國殖民者城市規劃欠妥(大建公廁和下水道卻采用低標準結果反倒便利了鼠類繁衍)擴散到世界各地,盡管在抗生素和近代衛生技術普及的幫助下損失相對較小,但全球交通的改善令此次鼠疫陰魂不散地在全球范圍內和人類“打游擊”50年之久;20世紀20年代,美國聯邦野生動物管理部門錯誤推動“害獸滅絕計劃”,有計劃地大規模捕殺西部各地鷹、郊狼等鼠類天敵,導致加州等地鼠患大爆發,1924年加州塔夫脫鼠患成為迄今美國歷史上最大鼠患。
當代鼠患仍是人類社會巨大的威脅。
美國《公共衛生在線》(MPHONLINE)列出“全球鼠患最嚴重的10座城市”,由多到少依此為美國紐約、美國休斯頓、美國新奧爾良、美國亞特蘭大、英國倫敦、美國巴爾的摩、美國芝加哥、法國巴黎、美國波士頓和美國底特律,并援引非正式數據稱“紐約老鼠數量高達3200萬只以上”。
美國紐約資深滅鼠專家斯科特則按每100城市人口中老鼠數量列出“全球鼠患最嚴重的25座城市,美國包攬前七名(第一名芝加哥,每百人647只;第二名紐約,400只;第三名華盛頓,392只;第四名波士頓,328只;第五名明尼阿波利斯,322只;第六名底特律,312只;第七名克利夫蘭,308只),榜上有名的非美國城市包括新加坡武吉巴督新鎮(第八,301只)、英國倫敦(第10,265只)、南非約翰內斯堡(第14,230只)、德國哈默林(第15,224只)、英國伯明翰(第18,216只)、法國巴黎(第22,187只)、中國廣州(第23,143只)、加拿大多倫多(第24,141只)和印度德什錦諾克(第25,136只)。
奧肯公司長期公布的“美國奧肯50大鼠患都市榜”公認為美國鼠患權威數據,截止2024年,芝加哥蟬聯10年“冠軍”,自2017年至今芝加哥、洛杉磯和紐約始終在前三名“霸榜”,而紐約州則是當之無愧的“美國鼠患第一大州”——50城市榜上居然有5座紐約州都市。
奧肯加拿大分公司每年例行發布的“加拿大奧肯25大鼠患都市榜”,安大略省多倫多市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長期“雄踞”前兩名,在最新(2024)榜單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12座、安大略省有8座城市上榜,而大溫哥華都會區因有8座城市(第2溫哥華,第4本拿比,第7列治文,第8素里,第15蘭里,第16高貴林,第19三角洲,第22高貴林港),“榮膺”加拿大鼠患最嚴重都會區稱號。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志最新發布的《同行評審研究》(peer-reviewed study)詳細列舉了過去12年間全球16座城市公共場所老鼠出沒和檢查數據,其中11座老鼠數量顯著增加,美國華盛頓、美國
一些專業機構(如澳洲滅鼠專業機構Victorpest)指出,許多不發達地區因數據匱乏,其鼠患往往不為人所知, 且其衛生條件和基礎設施差,鼠患對人類的威脅可能更大,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全球74%的傳染病在該島都有流行)和印度許多城市的鼠患可能都被大大低估。
針對鼠患,各國都竭力采取防治措施。
紐約是鼠患“老大難”地區,傳統上主要靠投放老鼠藥,副作用大、效果不佳。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老鼠絕育滅鼠法”受到廣泛爭議,最終不了了之。近年來,該市推出了多項滅鼠措施,其中包括改變企業和居民的垃圾清運時間,以防止垃圾在戶外堆積數小時。該市還開始要求所有食品相關企業(約 4 萬家雜貨店、餐廳、熟食店和雜貨店)將食物垃圾放入安全容器,而不是扔在街上的垃圾袋中。市長亞當斯 (Eric Adams) 已將老鼠列為頭號公敵,并將老鼠活動頻繁的街區的所謂“防鼠區”作為例行檢查對象。2023年5月,他聘請科拉迪 (Kathleen Corradi) 擔任紐約市首位防鼠專員(俗稱“滅鼠沙皇”),凱瑟琳·科拉迪曾是一名小學教師,曾領導紐約市教育部門的滅鼠計劃。“沙皇”上任幾個月后曾宣稱“滅鼠20%”,但并未得到該市大多數居民的認同。
華盛頓市長鮑澤(Muriel Bowser)為 2024 財政年度撥款 340 萬美元,用于在未來八年開始用更新、更大的垃圾桶替換居民的垃圾桶,哥倫比亞特區衛生局嚙齒動物和病媒控制部門的項目經理卜洛文(Gerard Brown )敦促居民使用垃圾處理器處理食物垃圾,在丟棄外賣容器前清洗干凈,并盡可能在垃圾日前扔掉食物。
加拿大非營利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最近的一項分析表明,老鼠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與天氣有關,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上升越快的城市,老鼠出現的次數也會越多”除了氣候變暖之外,研究發現人口密度和城市化也是導致老鼠在城市繁衍的其他主要因素。鑒于此,2024年7月,加拿大多倫多市議員布拉沃(Alejandra Bravo )和副市長提出一項動議,制定一項“行動計劃”來減少該市的老鼠數量,他在給基礎設施和環境委員會的一封信中懇請他們與其他北美司法管轄區協商如何制定減少老鼠的策略。多倫多市發言人表示,目前正在使用各種方法來緩解城市中的嚙齒動物問題,包括處理有關垃圾吸引嚙齒動物進入私人住宅的投訴、調查鼠患情況、使用害蟲控制服務來監視和填充城市設施中的誘餌站,以及讓多倫多公共衛生局嚴厲打擊餐館和其他運輸食物的場所中的嚙齒動物。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議員考慮采用“老鼠生育控制”減少鼠患,該市議員約翰遜(Laine Johnson)稱“在美國紐約采用上述方法曾令工地鼠患減少九成”,但這一建議受到極大爭議,許多專家指出“該措施在紐約實行多年但效果并不顯著”。約翰遜提出采用Senestech 公司生產的公共投放藥物ContraPest和Evolve Soft Bait控制鼠類繁殖,但反對聲浪迄今一直很高。
新西蘭日前承諾,至2050年實現全國“無鼠化”。
許多國家將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列為“滅鼠典范”:歷史上這個傳統農業省份飽受鼠患侵害,得益于務實的滅鼠計劃,自1950年以來該省連續70多年被評為“無鼠省”,許多省民甚至不認識何為老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