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視聽】
熱愛就好
主持人|任紅 特約主持|郝嵐
在書籍誕生不久古老年代,書籍數量不多,選書并不成為一個問題。到了如今,面對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的書籍,許多人都有了選擇困難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專業書評人的作用才凸顯出來,面對這么多新書,專業書評人是怎樣進行選擇的呢?他們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郝嵐
南開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利茲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土耳其埃爾吉耶斯大學等高等學校學術交流。出版有《海外文學尋蹤:讀繪筆記》等書。
//馬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 Malingcat 昵稱,活躍于豆瓣網,為《三聯生活周刊》《新京報書評周刊》《南方閱讀周刊》《澎湃》等撰寫書評。出版有《共和與自由:美國近代新聞史研究》《后現代主義中的學院派小說家》等專著,編有《媒介化社會與當代中國》等書。
![]()
《多年愛書已成精》2023年
馬凌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業余這個詞,
是一種極高的敬意
郝嵐
說起馬老師,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如果說豆瓣出名的Malingcat,大概好多豆友都特別熟悉。好多年前我看過馬老師寫的一篇日志,說她是2005年入駐豆瓣,是一顆銅豌豆。其實,馬老師在豆瓣上的名聲要比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大得多。好多人都沒法兒把她作為新聞系教授和博導角色跟她在豆瓣上發表的書評和筆記聯系起來。
馬凌
我沒有把自己當成豆瓣的網紅。郝老師為我寫了一篇書評,其中她說的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說我的這本書如果它有一點價值的話,就是表現出了我對文藝作品的極度熱愛。我寫它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名。有時候就是讓同學們和好朋友們開心,更多時候是自己寫得愉快。
郝嵐
馬老師說的那篇書評,其實她沒要求我寫,我寫完后給她看,她說我吹捧她(笑言)。這篇文章寫得很快,內心感受非常強烈。馬老師本科是中文專業,碩士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是史學,專業方向是美國史。博士后的時候又去做了新聞,所以她現在任教的學院是新聞傳播學院。馬老師寫得快,寫得多,但很少見到她在書中分享這些專業知識。事實上,圈兒內人都知道馬老師在自己的專業內也是“大牛”級的。那么,我們就會好奇,馬老師的閱讀是怎么構成的?知識背景、專業背景是怎么成就現在讀書的范圍跟寫作方式的?
馬凌
有些人說,以學術為志業,我把學術換成了讀書,可能我這輩子就是一個讀書人。讀書跟名利沒有那么大的關系,甚至跟成功也沒有那么大的關系。每一個讀書人,他自己鑄就了一個小世界,他是這個小世界的國王,不需要外界的肯定。從小,我就開始了讀書的生涯,有的是為了考試,寫論文,我把這種有用的書跟我所謂的沒用的書劃分得比較清楚,我一生當中受益更多的是沒用的書。所謂有用的書,往往可能讀完就把它放下了,而那些無用的書,會化成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難以割舍的一部分。我最早是從文學開始的。當時一部改編自《巴黎圣母院》的法國歌劇,深深地刺激了我。這部歌劇是《鐘樓怪人》,用不太長的篇幅和不太多的歌詞,非常好地涵蓋了整部作品的主題。劇中提到航海大發現,提到印刷術,提到文藝復興,各用了一句話就帶過了。那時候我感覺非常慚愧,我覺得讀文學已經讀不下去了,我太仰望這部改編劇作了。所以為了進一步擴充知識面,我就去讀史學。讀史學后我感到可能也還不夠,然后讀了新聞傳播學。在新聞傳播學院,成為了博導與教授。但我認為不能局限在這個領域,就去做了大量媒介史研究和圖像學的研究。因為當了書評人,所以文學、社會學、人類學……人文社科領域里面沒有我不讀的書。我一直是在我本專業中做好我的工作,其他領域中我做好一個業余愛好者。業余這個詞在我這里不是貶義,而是一種的極高敬意,是挺美好的一件事。
我身上的動物性是貓性
郝嵐
說到業余愛好者,我想到在最初的時候,尤其是在英國,文學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基本上來自于批評的興起。批評就是從業余研究開始的,只是隨著學科化的發展,變得專業化。馬老師說,看上去是無用的知識,我們大多數人對它的愛好,最好跟無用相關。當它變成專業性的時候,大概是最容易失去樂趣的。我和馬老師的友誼,大概從1994年開始快30年了。多數時候她寫的書評我們都不知道,等到書評出來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這就是當天跟你吃了飯、打了牌、喝了酒回家的朋友。你會覺得她的生活很多元。而且這個書看上去跟她的專業領域毫不相干。我想問馬老師,你如何能夠保持一種非常強烈的多元的好奇心?
馬凌
可能人都有點兒動物性,我身上的動物性是貓性,貓總是特別好奇,所以有一句話叫好奇心害死貓。我給自己改了一個網名,叫好奇心害殘怪阿姨。我就是這個怪阿姨,我就被這個好奇心給害的。如果我當年只專注于某一個領域的話,可能會成為我自己更認可的某種學者,但我也無所謂了。我覺得不能總限制在某個領域里,我希望不斷地穿行和游走,這就是我。實際上,我太愿意當貓了,然后經常去別人世界里看一下,然后再回來。也沒有什么目的,就是個游蕩者。歐洲學者本雅明,要做城市中的漫游者,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好的一種態度。
好玩的作家是會自嘲的
郝嵐
說到本雅明,我想到法國的波德萊爾,他在書中也用到了這個詞。馬老師的這本書里面涉及了很多作家,像毛姆、王爾德、張愛玲、納博科夫等,還有一些當代的作家。除了這些,馬老師比較感興趣,或者比較心儀的作家還有誰?
馬凌
普魯斯特。南開曾經出過一版外國文學史,朱先生主編的那本。當時很多老師都不停地編這本書。我當時只是一個助教,然后讓我參與了某一版的改寫。比較現代的那幾節都是我寫的。我印象當中當時派給我寫普魯斯特,要非常短的時間里連續讀三遍。最難的是,朱老師要求我把《追憶似水年華》用1萬字講清楚。我寫了1萬字,其中盡量人物不要少,主要的這個故事要有。這書是給那些考研的人看的,相當于我們寫了一個短篇集,但每篇兩三千字,要把一個作品概括地很好,這是非常不錯的鍛煉。得益于當時的這種訓練,我知道了如何能通過講好一個故事,來讓人們喜歡文學。
郝嵐
普魯斯特的漢譯本有6冊,6冊用1萬字還要說明白,要點睛,要找到考點,這是很難的。但我知道馬老師的大多數文字都非常有趣。那么,你判斷一個作家好玩的標準是什么?
馬凌
我喜歡的作家對自己都有一種反諷的態度。他會自嘲,這是一種所謂認知提升的標志。如果一個人總自以為是,我覺得是非常狹隘的。但這個人拿他自己找樂兒了,他就無敵了,因為他完全不必在乎別人對他怎么看,他自己就沒有把自己看成這樣。所以我看納博科夫,看埃柯,包括普魯斯特,在作品中都有對自己的批判和懷疑。像《追憶似水年華》,我們如果認真讀下來,就是一個認知如何覺醒的過程。他們年輕時候,有大量的偏見,到了最后他覺得是不對的,但他整個的人生就是這樣成長的,所以我覺得呢,這是一部關于提升認知的作品。其實,好的文學都是讓我們意識到復雜性,而不是讓我們遵循某種刻板成見,都要打破一些窠臼。如果說文學還有點兒用的話,就在于渡人,什么叫渡人呢?就是今是昨非,昨天我是不對的,今天我好像進步了,可能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新認知,那就是好的文學。
生活本身最重要
郝嵐
我想到文學對我們的某些作用。看別人尤其看自己,就像進階打怪一樣。到一個最高級的階段就是反諷,這對我們的認知的確很有幫助。如果我們對自身總是保持著一種反諷的或者是抽離開的態度,看上去多數東西對我們好像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新聞完全不是一種學問,但它非常重要。對于我們理解當代的媒介社會很重要。我有時候會問馬老師為什么不將這些集結成書,馬老師說這都不是我的事兒,都不重要。所以我就想問你,你覺得什么重要?
馬凌
我覺得生活本身挺重要。我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對于什么是中文系這個問題,老師用幾個詞概括:痛飲酒、熟讀離騷,視為真名士。中文系女生不喝酒,那不能畢業(笑言)。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班主任喝到桌子下面,這可能達到畢業的要求了。我們應該在生活方面露出自己的風骨。讀書先把精神境界先讀懂了,其他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我特別感謝南開中文系當時對我的教育,我的老師崔老師,在中文系當了八年的代主任。我們新生第一次會上,崔老師說不愿意上的課可以不上,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所以我就愉快地在圖書館待了四年,很少去上課,但我回去參加考試,每門成績也都相當不錯,我覺得這種境界才是我們的學生應該追求的。當時我們中文系參加學校運動會,入場儀式時,別的學院走正步,很認真。我們就是散步式的,招手式的。前面那個男同學倒打著中文系的系旗,然后有一顛一晃的,然后走出魏晉的那種風骨啊,我們當場就被罰款。但是我覺得那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記憶。也是這樣一種自由的勁頭,才能支撐我在這么多學科之間不斷地跳躍。
鮮活的細節,
才能讓人記住
郝嵐
有時候,會覺得現在的同學可能對于活得很對特在乎,就是很希望自己不要犯錯,或者說我學的這個課積分怎么樣?或者我看的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怎么樣?不是這么快的,大多數東西不一定這么快。有時候,我會想就不用活得那么對,活得多才重要,也就是加繆說的你要活得更多,大概是這個道理。在文學作品還有史學里,你會看到不同的人生,各種的方式都活過一次了,何苦要跟現在的自己較勁。在這本書里面的,涉及的有些作家,大家的期待可能就很高,恨不得看見這個作家的一些金句,著名的段子。但你的書評里卻寫了很多作家的生活,比如說朋友圈,里面有一些八卦或趣事,你為什么會非常關注這些細節?很多人很有意思,但有好多看上去不是最閃光的部分。你怎么理解這個關系呢?
馬凌
這是讀史學的一個非常大的收獲。你會發現有三重歷史,一個是事實存在的歷史或者客觀史。第二重就是書寫出來的這個歷史。第三重是傳播出去的歷史。如果這個歷史沒有變成故事,沒有被傳播的話,這段歷史就真的死了,死在古籍當中了。能夠流傳到我們今天的,例如百家講壇不斷翻案的,一定是它有故事。所以我覺得,不管文學、新聞還是歷史,最重要的就是敘事,如何把它講得精彩,寫得精彩,這是最最重要的。現在我們說所謂名家逸聞、軼事,最后的落點不是在軼事的層面,而是有助于它被歷史所記住。這本書里講到王爾德,其實客觀地說,王爾德的作品不是一流的,但他這個人物的故事是一流的。王爾德大量的名聲是靠他的段子、他的故事,才把他打造成現在的形象。一個普通人是活一次,死了就死了。但這些名人有故事,他們可以活好多次。每次被人翻出來,或者重新被講述了,他就活過來了,就是永垂不朽了。回到我的書評上,我就想怎么才能讓人記住,這個人物這本書一定要通過細節,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把細節講出來,把人連綴出來,就更能產生印象。真正好的作品都是會講故事的作品,就能夠讓人記得住的,它一定會充滿了無數鮮活的細節。
郝嵐
看馬老師的文字,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東西,但不會想到用這種方式來講。像這些細節,我們過去只是會零散地看待。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把他們想到一起去,或者組合到一起去?
馬凌
這是記者的功夫,要挖掘那些材料。這里面有一篇文章是關于香奈爾(CHANEL)的。當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刊物,向我約了一個公關稿,要從正面寫寫這個牌子。因為我好奇,就找到大量“黑”材料,這是我唯一一篇被退的稿子。但機緣巧合下,這就形成了書中這篇文章。因為我寫了他的朋友圈,我證明她為什么會成為CHANEL?不是她個人有多么的厲害,而是她身處于某一個朋友圈當中。這個朋友圈互相應和,導致這個圈兒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成為現代文學的一群巨星。不論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重要的就是人,但從來不是孤立的人,一定是和他(她)的朋友在一起。
熱愛就好
郝嵐
看香奈爾那篇的時候,我想起我曾看了她的傳記電影。大家都知道CocoChanel是一個勵志人物,特別是作為女性,作為時尚先鋒,電影也是講故事,就像我們寫作一樣,一定要有一個波線,一個關鍵的拐點等等。但是等到看馬老師這篇文章,才知道原來是這樣子,這是不同的講述方式。我們學院派的讀者會想這是新歷史主義手法,小處著眼的小敘事,不是宏大敘事等等。但是事實上關鍵點在于怎樣把這些死的理論寫活,還真不容易。有時候編輯會跟我們說,寫學術性的文章或者寫出一本好書的人的確很棒,但是能夠寫一筆好文章,同時還能夠寫得生龍活虎、活色生香的就不容易。其實,重要的是趣味。這兩年我看馬老師對圖像學的東西特別感興趣,為什么?是怎么轉到那里去的?
馬凌
我從小就喜歡美術,一個讀書人看字看多的時候,必然會愛看畫,就是稍微換換頭腦。我從小就很喜歡畫。讀這么多書我有一個感慨,就是一個作者不同于另一個作者不是時代的問題,而是個人經歷的問題。所以我們大量的文學,當他們具備公共性的時候,首先是私人性做得好。就是他充分把自己的故事,他的考慮,他的夢想表達出來了。所以讀書也是私人故事,我的這個私人故事就是跟夢想挫敗相關。我本來最想學的專業是中央美院的美術史論。我也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記得那年也是意外,我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了。當時我們校長答應南開2月份拿到通知書之后我就不能再去參加高考。所以我就永遠錯失到中央美院的機會了。我這一生就擁有這一個夢想。因此我后來就是作為業余愛好者,然后搞了大量的這種研究,然后深入到圖像學的領域,也搞了不少成果出來。目前我在復旦開了有關圖像學研究的課程。開了這門課以后,可能我逐漸從一個業余愛好者慢慢地成為專業學者。我做了幾個研究,我自己覺得還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我做了一個紅衣美男,因為我也喜歡帥哥(笑言),所以我對薩金特的一幅畫作,從五歲時候就開始喜歡而且情有獨鐘。然后我就寫了一篇長文,意外發現我喜歡的英國作家巴林斯,他比我晚了五年,同題的作文,他的作品已經出來了,而我的文章因為放在豆瓣上,可能就沒有出來,為此我很興奮。就說明我們兩個的思路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未來如果閑一點,能多寫點這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夠出版一個帶圖的書,也能真正體現我的趣味水平。
郝嵐
所以我覺得我的書評的最后一句是最重要的,其實我們能學的就是熱愛就好。馬老師的故事真有些造化弄人,好多時候關鍵點就在于只要我們持續一種愛好,它跟我們學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其實沒有什么太大關系。尤其是內心里邊兒能有這么一個持續的愛好,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1
1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旭輝 王芳麗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