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老城區改造前,有眾多大街小巷、老弄舊里。這些街巷、里、弄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義、特色。這些老街地名有的用數字命名,有的以方位命名,還有以動物、花木、行業取名。這些老街有的已消失或行將消失。
以數字命名的有:
一里街,舊時從柵口到梨花莊正好一里路,所以這條街叫一里街。
二下塘,又名南下塘街。從大市橋至南門便民橋,現為中山路南段。雙河尖,在北塘吳橋西大運河旁。
三皇街、三下塘,1934年改建為新生路。三星巷,在吳橋附近,因巷內有三星戲院(演淮劇為主)得名。三里橋,在北塘大街西面。
泗堡橋、泗堡弄。四郎君廟巷,在學前街附近,因巷內有四郎君廟(內祀戰國四公子)而得名。四牌樓巷,在南門外保安寺附近。
五里街,出西門經棉花巷,過外吊橋從陸右豐槽坊作場開始至惠山五里香塍這段路叫五里街,是解放前無錫人到惠山的必經之路。五姓巷,在健康路西側。五姓為薛、俞、嚴、李、胡。
綠蘿庵,綠,六的諧音,在東門。
七尺場,現改名新街巷,錢鍾書故居所在地。七間頭,在長絳路北段,后改名隆南里。
八兒巷,人民路原市第一人民醫院兩側的一條小巷。解放初期即已消失。八間頭,北倉門南段。
九房弄,原在道長巷與西河頭間。九成里,原在漢昌路轉角處,中國飯店后門,舊社會下等娼妓集中之處,解放后改名日新里。
十間頭,是北門大河池附近仁德里的俗稱。十八間頭,是五豐絲廠(繅絲二廠)的工人住宅,在周山浜北新橋附近。
百歲坊巷,在新生路附近。
百千瀆橋,在南門外。
萬前路,在通運路西側,因在萬巷前面故名。萬源橋,在北新橋附近。
憶豐倉橋,又叫北倉橋,在城內直河上。
以方向命名的有:
東鼓樓巷、東河頭巷、東大街、東鶴鳴里。
南長街、南河浜、南市橋、南市橋巷、南上塘、南下塘,南陽里、南尖、南倉門。
西河頭、西大街、西直街、西橫街、西鼓樓巷、西定橋、西倉浜、西水墩,西里城腳、西鶴鳴里、西浜下、(前)西溪、(后)西溪,西菩提浜。
北大街、北塘、北倉門、北泗路、北里城腳、北外城腳、北新橋、北尖、北塘弄,北水溝。
中市橋、中市橋巷。
以宗教寺廟命名的有:
天主弄,在道長巷。
天主橋,在北塘三里橋附近。
耶穌弄,在南門跨塘橋。
清真寺路,在光復門外。
崇安寺,包括寺巷口、寺后門、山門口、皇亭都屬崇安寺范疇。
觀前街,原洞虛觀前面的街,現為人民中路。
靈官廟弄和藥皇廟弄,都在三皇街。
財神堂,在北塘大街。
大王廟弄,在盛巷內,巷底有一座規模很大的“春申君廟”俗稱大王廟。
希道院巷,中山路與新生路間的小巷。
真應道巷,1936年改建成復興路。
化成巷,在盛巷內,通圓通路,巷內曾有“化成庵”的古庵,故名。
圓通路,民初拓路時,這里原是“圓通庵”。
北禪寺巷,唐武德年間建鳳光寺,后改名為北禪寺,巷以寺名。
烈帝廟巷,改名為旱(岸)橋弄,在中山路上。
以動物取名的有:
牛弄,從南門跨塘橋至金鉤橋。
牛師弄,在北門大河池沿。
馬昌弄,又名馬廠弄,在南長街,為封建時代錫山驛養馬的場所。
羊皮巷,在東門亭子橋附近。
鴨子灘,從南長街到定勝橋,舊名圣塘里、鵝濱。
其他還有蜻蜓浜、癩團渚、蒼蠅渚等。
以植物花卉取名的有:
木棲廳,在前夾城。梨花莊。玫瑰園,在石人橋即后來的野花園。槐樹巷。荷花橋,在原五里街中段。荷花池在前西溪附近。毛桃巷,在靈官廟弄旁,巷內原有十墩,上植桃樹而得名,中山路通運酒家后邊。箬葉巷,因巷中有箬葉店而得名,在小婁巷附近。
以商品、土特產命名的有:
大窯路,在南門外運河邊,因磚窯生產集中地而取名。
魚行街,在西門橋堍,清代街上有王協聚、劉同豐兩家大魚行而得名。
硝皮巷,在北盛巷內,清代咸豐以前巷內有硝皮作坊,因而得名。
青果巷,今中山路原鴻運樓前的一條巷,巷內原為賣青果集中地(青果即無錫人稱的橄欖)。
魚腥巷,南市橋上塘到學前路,在明代這里是魚市場,該巷地名沿用到今天。
石灰巷,在西門橋堍,清代這里曾開設石灰行,解放后改名日暉巷。該地區還保留許多舊建筑,屬于保護地區。
鑄冶巷,在西溪下,巷內曾開設冶坊,原地名仍保留沿用。
豆腐巷,巷內曾有一家由孫王大開設的豆腐店,品質優良因而得名。
竹場巷,位于蓮蓉橋北東堍,是無錫竹行業的集散地。
樹巷,通匯橋西堍北沿河,曾有多家樹行。
北大街周圍有麻餅沿河、桃棗沿河、芋頭沿河、茅篷沿河等,都是著名的土特產集散地。
腐乳浜,在盛岸里,這里以生產腐乳出名。
醬園浜,顧名思義是醬園的生產場所。
香弄,在江陰巷,是香鋪曬香的場地。
煤場弄,在北塘大街,原為堆置煤炭的場所。
北大街西側的壇頭弄底有一條游弄,再往前走便是游山船浜。民國前,無錫交通不發達,無錫人出游很多要雇用游船,這里便是游船的集中地,所以叫游山船浜。
北大街東側有一條小邾弄,原名“小豬弄”,是苗豬的供應地。
還有一條笆斗弄,因賣笆斗出名。
民國年間,民族工業在無錫發展,大工廠不斷興建,廠前的道路都以所在工廠的廠名命名,如申新路、振新路、天元路、麗新路、工藝路、廣勤路、廣豐路、慶豐里、華新里、永泰里等等。
最后說說水曲巷,這里原名“水闕巷”,明東林黨人高攀龍的住宅在此巷內。高攀龍因得罪宦官投水而死,那個水池被后人稱為“高子止水”,作為高攀龍的紀念地,保存在原江南中學內,巷也以水闕命名。到民國年代才改為水曲巷。
文章來源:《無錫歷史掌故從書——無錫橋街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