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張宗昌帶母親赴宴。宴席上,張母看到一盤鮮荔枝,抓起便連殼帶肉一起吞下。貴婦們紛紛掩嘴偷笑。沒想到,張宗昌卻不動聲色,默默記下所有賓客。
張母自幼家貧,從小就沿街乞討為生。這天,她餓暈在街上,張宗昌的父親正好路過,看她可憐,給了碗稀粥。張母感動,以身相許。
因為張宗昌生在正月十五,母親從小喚他“燈官”,對他很是疼愛。
![]()
為了讓兒子能讀書識字,她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
可惜,丈夫雖然心善,卻不爭氣,喜歡打牌,經常窮得叮當響。
這天,張宗昌實在餓得不行,母親只好出去乞討覓食。
不想,在村口看到一個男人手上有個糧袋,張母眼睛發亮,壓根顧不上看男人的面容,直接一個木棍敲暈了他,回家給兒子做飯。
后來才知道,這個男人,是自己的丈夫。
張父知道搶糧食的是自己妻子后,氣得將母子二人趕出了家門。
母親為了養活他,只能嫁給了王家,幸好繼父對他不錯。
但是,繼父也是勉強度日,想再讀書,是不可能了,張昌宗安慰母親:“沒關系,兒子不讀書了,我去打工賺錢養你!”
于是,張宗昌安頓好母親后,選擇跟著鄉親闖關東,那年,他才16歲。
由于他英勇善戰,很快得到了張作霖的認可,成為他手下親信。
在山東站穩腳跟后,張宗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母親和繼父都接到自己身邊贍養。
母親一直拖著不去,張宗昌“撲通”跪在她面前說:“兒子幼年幸有母親庇佑,才能有出頭之日,如今我出息了,請母親安享晚年!”
這時,母親才說出自己心里的顧慮:“我們兩個都沒有見過世面,到了你府上,怕給你丟臉。”
![]()
張宗昌一聽,微微一笑:“您盡管放心,我這幾天就帶著您出席各大場面,讓大家都知道,您是我張宗昌的母親。”
說完,他親自駕車,將父母二人接到府上安頓,給繼父找了個清閑的差事,讓他也有個依靠。
至于母親,張宗昌知道她素來喜歡熱鬧,也喜歡吃甜食。
以前,連吃飯都成問題,每次有點好吃的糖餅,母親都舍不得吃,全部留給自己,如今生活好了,他要讓母親嘗遍天下美食。
山東的各大官員,聽說張宗昌將多年失散的母親接回府上后,紛紛投帖設宴。
一日,張宗昌又帶著母親出席宴會,看著一桌子的精美點心水果,母親非常歡喜。
由于是男女賓客分別落座,張宗昌不能陪伴在旁,他總是邊聊天,邊留意母親的情況。
飯后,侍從送完茶水后,開始端上嶺南佳果—新鮮荔枝。張母看著綠葉紅果,很是鮮亮好看,她直接拿起一顆就往嘴里送。
張宗昌正在跟主人家寒暄,聽到旁邊桌上傳來陣陣譏笑的聲音,他一看,母親嘴里塞得滿滿的帶殼荔枝,是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很是狼狽。
于是,他急忙來到母親身邊,讓母親把荔枝直接吐在自己手里,并輕拍她后背,給她順氣。
張母尷尬地擦了擦嘴角:“好吃是好吃,就是澀嘴,費勁。”
周邊的貴夫人們,紛紛掩嘴偷笑,目光中帶著鄙夷。
張母知道自己給兒子丟了臉面,低著頭,扯了扯張宗昌的衣角:“走吧。”
張宗昌忍住了怒氣,他四下用余光掃了一遍,將在場的人全部記了下來。
回府后,張宗昌愁眉不展,他夫人看到后問:“怎么高高興興地去,敗興而歸?”
張宗昌將席上的經過告訴了夫人,夫人抿嘴一樂:“小事,我來安排,您瞧好了。”
幾日后,張府設宴,將當日席上的賓客,悉數請來。
張夫人看到大家酒足飯飽,玉手一拍,下人端上來一盤冒著冷氣的新鮮荔枝。
女賓們紛紛用手捻起果子,剝去果殼,準備送入嘴中,突然,一疊聲地:“呀,粘住了。”
反觀張母,她一口一個地吃得正歡,張夫人站在她身邊,笑瞇瞇地搖著扇子。
![]()
原來,張夫人讓后廚將荔枝果肉取出,用紅糖和花生仁做成外殼,淋上糖漿,就像真的一樣。
在場的女賓紛紛羞紅了臉,才知道,荔枝也能吃出新花樣。
從此,沒有人再敢小看張母,也不會笑話她沒有吃過荔枝了。
張宗昌不動聲色地給母親找回了面子,也是他對母親一片孝心的表現。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
孝順父母,乃立身之本。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孝道為先,以感恩之心對待家人。
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他們創造幸福和舒適的生活環境。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