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健民
(一)
自抗戰中后期至解放初期,我家曾居住在三鳳橋西堍不遠的三皇街 6號(即后來的鴻運大酒店門廳處,而三鳳橋應該是在此中山路街心的位置),生活中幾乎每天要接近三鳳橋。
據老無錫華鈺麟先生回憶,三鳳橋始建于民國初年。在我的印象中是座較結實的木質平橋,戰后曾大修一次。橋長約八、九米,寬不過四米。橋墩為石質駁岸,上擱五根洋松大料,上層橫鋪枕木樣的厚實橋面,留有縫隙,便于排水。兩側十字格木欄桿,涂上黑柏油,東西向坡度不大,可通輕型車輛,比起南邊的中市橋石拱高聳,行走要方便得多,但不能像在中市橋上一覽周圍民居瓦脊的風景。河上常見礱糠、柴草、糞船來往,冬日有漁民篷船,夏日偶有西瓜沿河出售。
三鳳橋溝通了東面的中山路、鳳光橋、二下塘,西面聯通了三皇街、水獺橋、青果巷,是老城中類似大市橋的交通要道,自然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就憑這些,使人一定會聯系到馳名遠近的慎余肉莊,那時它位居三鳳橋東堍與中山路南盡頭的最佳交叉處,東向對著師古河上的一座雙柱碑坊,稍北為一微拱的水泥風光橋,緊接著一座四角的秦氏碑坊,景觀非常古樸。
肉莊為兩間門面見方的磚木樓房,沿街兩面是木排門,卸下門板可見平正的作臺、平底鍋灶和斬肉的厚作臺,上有橫桿,掛有一排吊鉤,掛上條肉和腿心,桿秤是少不了的。南向排門板更見一截大樹樁做的墩頭,大吊鉤上掛有兩三爿半只的豬身,店堂內里間可見兩口大鐵鍋和木桶似的鍋蓋,一早就開始燒煮熟肉,天亮便開始供應生肉。醬排骨只是熟制品的一個品種,它的熟肉外表鮮紅,切開時,內部肥肉仍是雪白,酥爛噴香,甜中帶咸,咸中帶鮮,風味獨到。很遠之外,也可聞得誘人之香,一般中午能準時供應,午后稍事休息。接著午后,冬季開始做雞子大餅,夏季午后做拖爐餅,綜合利用其豬油肥肉厚料,秋季更是做起熱爐蘇式月餅,直至中秋。臨街作臺一端高搭香案,焚香造勢,路人駐足觀看,大小師傅,勁頭十足,生意自然興隆。老板姓王,更有高手廚師,經營有方,工藝精湛。天時地利之外,王老板還去蘇州上方山“借陰債”,助其商途發達,年年“還陰債”,一世還勿清,這是抗戰后的一段傳聞。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城中填河筑路,慎余肉莊遷至對面繼續營業,盛況不減。但在三年困難時期,肉食品實行憑票計劃供應,為維持熟食市場需要,只得以紅燒豬頭、繞肝大腸之類,不過工藝不變,品質照舊,價廉惠民,營業萎縮,上方山菩薩幫不了他的忙了。如今太平盛世,人民生活飛速提高,三鳳橋排骨成了著名商標,身價倍增,慎馀肉莊成了中華老字號,用不著再筆墨形容了。
![]()
(二)
當時的三鳳橋畔有一家理發店也是印象深刻,值得一提。肉莊對面,師古河口的揚子理發店 (曾有人記為羊子理發店,不知出典何處),朝西一間門面,比較進深,約有四、五張理發椅,另在靠壁放著座椅,以便客多時等候。常有幫手遞來一塊熱毛巾擦臉,老板手藝高超,更聘得力幫手,清秀文雅、手法輕巧、細致耐心。每理完發后,便用鏡子反照,聽取顧客意見,頗得顧客贊賞,于是下次再來,即使收費略勝同行,仍然賓客盈門,生意興隆。夏季天熱,當時還沒有空調,發還是要理的,雖已有吊扇,但天氣干燥,短發飛舞甚為不妥,所以較為講究一點的理發店,就會另雇一個童工,坐在內側,用手拉動掛在房上橫形的風板,前后晃動,形成天然微風,亦是當時發廊的一道風景。
三鳳橋至大市橋段的中山路上尚有《大錫報》社、過福來餛飩店、浴德池、煙雜紙扎、煤炭、布鞋、糕餅、槽坊、手工織帶、果品、熱酒等,說的人多了,不再重復。尚有一家沿河的濟生堂國藥店值得一提,朝東兩開間門面,后面是直河,門前照例掛有黑底金字招牌,不外是官燕銀耳、野山別直之類,而店堂內必然有寬大的曲尺柜臺,這是收方稱藥的地方,否則無法營業服務。小半間空間還要設置茶幾座椅,以便讓客人坐候取藥。在寬大柜臺后面是無數小抽斗,頂上柜子里放著一排有蓋瓷缸或錫制密閉的藥罐,作臺上放著扁盤、切刀、搗筒、研體,地上還有鐵質藥船,內室還有水缸(以備鮮蘆根之類草藥),名貴藥材需當場研切,如羚羊角,含水磨后用小秤計價。至于砒霜、水銀、五毒均有專人保管,必須名醫處方留底,做到安全負責。藥店還代客煎藥定時送達,冬天還備有大銅鍋、炭爐可以上門熬制膏滋藥,以示透明操作,道地藥材,所以舊時著名國藥店均有較大庫房和泡制工場。曬、烘、制丸包裝存放,秘制工藝不得外傳,就是接方稱藥也有嚴格規范,舊時開業醫生,均有專用處方用箋,上書大名、診所地址、電話號碼等等。一般是毛筆列出病人姓氏、性別、年齡、癥狀、舌苔、脈象,后列醫生診斷方案,最后是藥味劑量,先下后入,服藥醫囑,收方配藥,先交下手逐項稱量,分別攤放整齊,用木尺壓住處方,等上手師傅一一校對無誤,方才包扎成寶塔狀,并將原處方折好扎在藥包上方,對號讓病家取走。所以多年下來,細心好學的藥工就能無師自通,自學成材。濟生堂就有一位名叫劉義生的老藥工在企業調整后還到健康藥店當坐堂醫生,問病處方賣藥,方便市民。
顧家弄南朝西的是良友無線電行,那時城中還沒有家電商行,電料店無非賣點燈頭、燈泡、開關、插座。戰后涌來大批美制 RCA五燈收音機、GE日光燈,便是稀罕之物了。于是當街開著大音量流行歌曲以此招攬顧客。
舊時的三鳳橋一帶仿佛現時上海西藏路南京路交角處的泥城橋一樣,成為無錫老城區的金三角、讓人憶念萬千。
![]()
文章來源:《梁溪書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