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太多人天天喊著要理財,結果要么追漲殺跌虧了錢,要么抱著錢不敢動看著通脹縮水。
大家都想積累財富,但很少有人想明白,那些能一直有錢的人,到底靠的是什么。
不是他們運氣好,也不是手里資源多,核心就一個底層邏輯,“第一性原理”,說白了就是以始為終的終局思維。
巴菲特、段永平這些大佬,都是靠這套邏輯一路走過來的,而且這套邏輯普通人完全能復制。
![]()
段永平的“減法智慧”:砍掉上億利潤換千億品牌
段永平在商界的操作,放在當年看都挺“反常識”的。
步步高剛起來的時候,每年要往央視投好幾億廣告費。
有高管提議,不如自己成立個廣告公司,這樣能省不少成本。
本來想這提議挺合理的,省錢不就是賺錢嗎?但段永平直接拒絕了。
![]()
他的理由很簡單,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每年投的廣告費比步步高多得多,如果自建廣告公司靠譜,這兩家早成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了,可人家一直都是外包。
這就是終局思維的體現。
他知道企業的核心是做好產品和品牌,廣告只是輔助。
超出能力范圍的事去碰,看似賺了短期的小錢,長期反而會分散精力。
當時很多企業都在搞多元化擴張,跨界做這做那,最后大多栽了跟頭,而步步高守住了自己的能力圈,這才為后來的爆發打下基礎。
![]()
更讓人佩服的是他砍代工業務的決定。
那時候步步高的代工業務每年能賺上億利潤,而自有品牌才剛起步,賺的錢連零頭都不到。
團隊所有人都反對,覺得代工和品牌可以一起做,沒必要把搖錢樹砍了。
段永平卻看得很遠,他說10年20年后,代工業務未必能競爭過別人。
如果把資源和精力都分到代工上,沒人能專心做品牌,最后品牌肯定做不起來。
![]()
如此看來,他不是不愛錢,而是知道什么錢該賺,什么錢要放棄。
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OPPO和vivo躋身全球十大手機品牌,能自主定價,有自己的核心用戶。
那些當年堅持做代工的企業,現在大多默默無聞,利潤也越來越薄。
這一步棋,段永平走得又穩又準。
段永平不光做實業厲害,投資也一樣。
![]()
他買網易、買蘋果股票,從來不是看短期漲跌。
他會先想,這家公司10年后還能不能存在,還能不能保持優秀。
想清楚了就重倉買入,然后長期持有,最后都賺了不少。
巴菲特的“耐心游戲”:持有一輩子的財富密碼
段永平在實業上靠終局思維站穩腳跟,在投資圈,巴菲特把這套邏輯玩得更溜。
很多人覺得巴菲特是靠選股眼光準,其實核心還是終局思維。
![]()
他從不靠過去的業績判斷一家公司好不好,而是反過來想,這家公司10年20年后會不會依然優秀。
然后通過一套模型,算出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再決定要不要買。
可口可樂他持有了幾十年,期間市場起起落落,他從來沒動搖過。
他堅信,可樂的品牌護城河太深了,就算再過100年,大家還是會喝可樂。
這種對終局的判斷,讓他避開了無數短期波動的干擾。
![]()
伯克希爾?哈撒韋能一步步壯大,靠的就是這種“買了就不想賣”的投資邏輯。
他總說,投資的核心是擁有優質資產,而不是靠買賣差價賺錢。
這種耐心,恰恰是多數人沒有的。
現在很多人做投資,抱著股票的時間連半年都不到,今天漲了就高興,明天跌了就恐慌。
搞不清自己買的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前景,純粹跟著感覺走,不虧才怪。
其實財富積累的道理真的很簡單。
![]()
先定個明確的目標,比如20年后想擁有1000萬。
然后倒推,按照穩健的收益水平,現在需要多少本金,每個月要投入多少。
接著選那些靠譜的資產,長期持有,讓復利發揮作用。
并非明智之舉的是,大家總想著賺快錢,覺得一年翻一倍才叫厲害。
可實際上,那些靠快錢暴富的人,最后大多又把錢虧了回去。
財富的增長從來不是直線的,而是需要時間沉淀的。
![]()
普通人沒有馬斯克那樣的技術和資源,沒法去創造趨勢。
但我們可以像巴菲特、段永平那樣,學會利用趨勢,守住自己的能力圈,用終局思維規劃財富。
不用羨慕那些已經有錢的人,他們的核心邏輯我們都能學會。
從今天開始,盤點一下自己的本金,定個清晰的目標,選對資產慢慢持有。
如此一來,20年后,你大概率也能成為持續擁有財富的人。
![]()
賺錢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正確的思維和持續的堅持。
希望大家都能跳出賺快錢的誤區,用終局思維規劃自己的財富之路,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