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至骨自換——蘇小松藝術特展”在上海中國畫院·程十發美術館今天面向公眾開放,見證蘇小松筆下妙趣橫生的宋景、宋人以及千年之前的雅韻風物。
![]()
程十發美術館展廳
此次展覽以宋人陳師道頗富人生哲理的“時至骨自換”詩意作為主題,呈現60后藝術家蘇小松近年創作的“新古典主義”作品約80件。作品涵蓋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他將千年之前的古典基因,解碼成為這個時代可以讀懂的風雅。
![]()
程十發美術館展廳
蘇小松說,自己創作靈感,源自去博物館庫房的無數次凝望,別人看畫是欣賞,他看畫是悟道,補上跨越千年的必修課。他的筆下盡有《溪山行旅》一般的崇高肅穆,也有《富春山居》那樣的舒朗灑脫。他筆下的人物,衣袂飄舉,自有一股魏晉風流。
![]()
雪山金闕圖
為了此次展覽,蘇小松新創了三件大作品。今天是乙巳立冬,展廳入口的大作《雪山金闕圖》非常應景。在宋代繪畫中雪山是常見的題材,按照宋元題材來說,雪景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金闕中的闕是古代宮殿前面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標表宮門,闕中可居,登之則可遠觀。在連綿的寒山之中,這棟古典建筑熠熠生輝,表現出雪景中的暖意。
![]()
移居圖
另一張大作品《翠峰迎輝》,是此次展覽的黑白水墨中不多的設色作品。蘇小松在山頂上增加了暖色,落日余暉覆頂,為畫面抹上了金燦燦的希望之感。另一張最大尺幅的《移居圖》,“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中表現出中國祖先擇地而居的智慧。宋代以降,歷朝歷代的“移居”題材,更多的是文人隱逸精神的寄托,蘇小松的這件高2米、寬5.5米的大尺寸作品,正是來自道士移居羅浮山這一傳說,表達了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適者生存的理念,包含這對“家”“自然”的思考,在筆墨之間探討永恒的命題,尋找安寧的精神家園。“這個大尺幅可以讓我盡情地揮灑,前景有山石松鶴,中景有水口與溪橋,通過一條延綿的棧道,見宏偉的場景串聯起來,20多個鮮活人物趕著牛犬豬等牲畜,從遠處不疾不徐地走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去追逐向往美好的生活。”他說。
![]()
《待漲圖》(局部)
蘇小松是人物畫高手。他此次推出的得意之作《待漲圖》采用“截取式”構圖,以精細的筆墨以工帶寫生動描摹了幾位普通船民等待漲潮的特定場景、各個人物彼此微妙的神情和各自期盼的心理,洋溢著日常生活質樸、祥和、閑適、歡樂的煙火氣和氛圍。蘇小松還從宋朝《宣和畫譜》獲得靈感,衍化為16科,創作了《宣和十六科》,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無所不包,神形畢肖。
![]()
摹錢選洪崖仙蹤圖卷(局部)
策展人張立行表示,蘇小松先生從宋元經典繪畫中汲取了豐富的靈感和養分。其畫作精細入微,既傳承宋元風骨,又融合當代海派審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調中透露出空靈悠遠的文人意蘊。“在漫長的創作中,蘇小松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張張作品,更是一種安頓身心的生活方式。通過追溯古典,他找到了和當下生活最直接的鏈接,找到了自己的筆墨聲音,讓千年古韻在自己的生命中鮮活地呼吸。”他說。
展覽由錢文忠教授擔任學術主持,將持續到11月16日。
![]()
藝術家蘇小松
原標題:《把宋人宋景“轉譯”成這個時代的風雅》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樂夢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