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花朵財經觀察(FF-Finance)
撰文丨學研
質疑山東,理解山東,成為山東。不知從何時起,“宇宙的盡頭是編制”成了多數人的共識。
去年有超三百萬人報名國考,而招錄人數還不到4萬人,平均競爭比約為77:1。部分熱門崗位動輒過萬人競爭一個名額,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考生想要上岸,多數得求助“名師”。按理說,教培機構應該賺得盆滿缽滿。但偏偏,曾經的“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002607.SZ),近兩年營收成績卻是連年下滑,明明曾經幫助無數人“上岸”,如今卻掉進漩渦,似乎找不到“上岸”的路。
PART.01
考公第一股
作為教培界的職業教育龍頭,中公教育的主要收入靠三大塊—— 公務員招錄培訓、綜合培訓(含事業單位、教師等),還有學歷提升和職業資格培訓。其中公務員招錄培訓是核心,占總收入一半以上。
2010年,中公教育推出“不過包退”模式,后來甚至演化出“考生貸款培訓,利息中公來還”的進階版本。該模式傳遞出機構“考公包過”信心,也降低了考生的嘗試成本。畢竟站在考生視角,考不過還能退還大部分的學費,最多浪費時間成本,怎么算都不虧。
![]()
這招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憑借“招生-預收款-投資-擴張”的商業閉環,中公教育曾連續十多年保持正增長,還完成了全國319個地級市全覆蓋,直營教學點達1335個,三四線城市滲透率超過60%。
![]()
2019年,中公教育借殼亞夏汽車曲線登陸資本市場。鼎盛時期,其年利潤突破20億元,股價突破43元,市值一度超過2600億元,李永新家族也因此連續兩年蟬聯中國民營教育首富。
但如今,“不過包退”,這個中公教育曾經引以為傲的擴張利器,卻成為它的債務催命符。
PART.02
擴張利器成了催命符
“1.7萬退款,每年退1000,17年付清!”
![]()
來自武漢的劉小姐于2024年報名了中公教育的培訓班——合同中約定,課程金額2萬元,如果劉小姐未能通過筆試,中公教育退費1.7萬元。后來劉小姐沒通過考試,中公教育答復卻是公司資金緊張,會分期退款。
如果真按中公的退款方案執行,劉小姐要到40歲才能收齊款項。
更奇葩的是,中公工作人員還“貼心”地建議劉小姐采用訴訟的方法解決問題,稱機構可以提供網上起訴系統,網上申請后等待開庭即可,不需要請律師,“勝訴率100% ,就是要等。”
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
無獨有偶,小靜(化名)接受花朵財經采訪時表示,她在2022年8月報名了中公教育的“協議班”——學費23000元,承諾“不過包退”,僅特殊情況會扣除所謂的1000-5000元不等的培訓成本費。
![]()
中公教育與小靜所簽協議
同時,協議明確約定,中公在收到考生退費材料后30-45個工作日內,將退費金額支付給考生。
![]()
最終,小靜與上岸失之交臂。按照合同約定,她于2023年4月底提交了退費申請。可直到6月,退款流程依舊毫無動靜。小靜多次催促,等來的卻是中公工作人員一個接一個推脫。中途有位工作人員提出用家具、酒等物品以物抵債。
小靜曾撥打12315投訴,后續還聯系過教育局,但最后都杳無音訊。直至今日,小靜已被關閉進入中公教育退費系統的權限。
![]()
她所在的群里,有群友表示自己請律師打贏了官司,申請強制執行,但由于協議主體是空殼公司,即便贏了官司也拿不到錢。
![]()
劉小姐和小靜并不是特例,他們的遭遇只是中公教育“不過包退”模式下的一種普遍操作。網絡上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追款群更是個個滿人,甚至還出現了大量類似“銀行轉讓不良資產”的“中公退費轉讓”帖子。
![]()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中公教育累計投訴量已超11萬條,其中絕大多數是退款問題。盡管,中公于2022年1月停止了“不過包退”的協議班,但考生退費的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
![]()
今年7月,中公教育創始人李永新現身直播間鞠躬道歉,表示中公教育一定會還錢。
據中公教育披露,今年1月25日起至7月15日,中公教育及控股子公司累計新增訴訟、仲裁案件共700件,新增涉案金額合計5380萬元,其中涉及退費類糾紛案件數量為575件,涉案金額為1150萬元。
根據中公教育最新退費條款,2022年-2023年的學生,退款費用在2萬元以上的,一年退一次款,一次退一千元。2萬元以下則一年退500元,直到退完為止;2024年以后的學生改為一年退兩次,每次退10%。
事實上,如今的退費條款是否合規合理還有待商榷。
此前,浙江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消費者合理要求,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被杭州市拱墅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萬元。
有律師表示,教育培訓機構作為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的退款協議對雙方均具有法律效力,中公教育單方面將退款周期從原定30、45等天數延長至如今的分期退款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不僅應當承擔繼續退款并支付相應利息的民事違約責任,還面臨因涉嫌侵害消費者行為而遭受行政處罰的法律風險。
PART.03
搞實業不如玩金融?
另一方面,海量預收款去向成了外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光是今年上半年,中公教育的正價課培訓人次達到45萬,同比增長18.42%。公考市場火熱,交錢報名的學員這么多,中公教育卻一再說自己缺錢。據三季報數據顯示,目前中公教育公司貨幣資金從年初的2.93億元減少64.42%至1.04億元,累計待退費負債卻高達4.82億,一年內到期的負債更是高達10.55億元。
![]()
錢,到底都去哪了?
考公上岸的考生終究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協議班培訓費注定了要退還,只是名義上給中公教育暫存。隨著“不過包退”考生數量的增多,每年退費金額會跟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2021年三季度,中公教育收到了52億元培訓費,退費卻高達57億;2024年,待退費負債是5.8億;2025年僅上半年,待退費負債就已經達到4.82億。
如果中公教育只是把培訓費存在賬戶上,哪怕只是吃活期利息也還能賺不少,不至于如此狼狽。然而,中公把這些錢拿去了擴張和投資。
早在2019年,中公教育直營分部和學習中心就已經擴張到了1000家。隨后,他投資2個億建設湖南區域公司總部;在濟南以2.28億元競買濟陽縣地塊,用于建設職業教育基地;2020年,他又拿出3.8億元在西安建大樓,當年12月,再次斥資30多億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塊地,準備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總部大樓和培訓基地......
至于投資,2018年-2021年間,中公教育買了大量短期理財產品。光2019年一年,中公教育就靠著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小賺2.6個億。
說白了,中公教育這套模式跟保險公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賺錢速度超過賠付比率,就能一直跑下去。
在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考公、考編正在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報考人數激增,錄取率不升反降,坑位的增速遠遠落后于蘿卜的長勢,中公已經壓不住協議班的高退費率了。
![]()
為了還考生錢,中公教育只能對外借錢。2018-2021年間,中公教育大量進行短期借款,三年累計達到116億元。同時,投資理財收益亦未達到預期。2024年中公教育艱難盈利,投資收益為578萬元,對利潤總額的貢獻只有2%。
最要命的是,創始人李永新和股東在高位時股票套現走了,持股比例從最高點的60%降到目前的10%。
從表面來看,這是中公教育戰略選擇導致。但看深一層,這或許只是教培行業,甚至是許多預收款行業的通病。
對于考生而言,能成功退錢就已是勝利。但站在行業的角度,這種看似良心,實則耍流氓的“預收款”模式,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就像前面提到的案例那樣,哪怕白紙黑字寫在合同里。由于違約成本極低,“退不退”“何時退”“怎么退”的最終解釋權始終在中公手里。
要知道,考生們拿到手里的學費只是扣除成本費的原價,但在動輒數年的討債之路中,企業可以拿這筆錢去投資理財,甚至是買地蓋樓,相當于白拿了無息貸款,將經營風險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渡人易,渡己難。不僅是中公教育,今年上半年,粉筆待退費1.28億,華圖待退費3.07億。“公考三巨頭”都面臨著還債壓力。
為了還錢,粉筆做過烘焙店、新中式茶飲店、針灸推拿館等線下生意,還搞過健康管理APP和一個烘培培訓APP等線上生意;中公做起了抖音直播;華圖試圖靠AI降本增效,搞起了“人機協同” 的教學探索。
公考三巨頭集體“不務正業”,但大多沒什么起色。要想翻身,還得靠教培老本行。比如中公近兩年扭虧為盈,靠的不是這些副業,而是實行精益化管理,大筆削減銷售、管理等費用支出。
既然本來就是教培機構,與其到陌生領域碰壁求增長,不如立足教培,用專業贏回考生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