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37.2 分的筆試成績出現在體檢入圍名單上時,哈爾濱市雙城區消防救援大隊的招錄公示像一塊投入輿論池的巨石。這個遠低于公告中 “60 分合格線” 的數字,與未做任何脫敏處理的 18 位身份證號并列出現,在 2025 年深秋的互聯網上激起層層漣漪。這場看似微小的基層招錄風波,實則撕開了公共服務領域規則執行的裂縫,拷問著每個普通人都關心的命題:當白紙黑字的規矩可以被 “靈活變通”,我們還能相信什么?
一、從 “硬規定” 到 “軟操作”:60 分底線為何失守?
9 月 4 日發布的招錄公告里,“低于 60 分者不合格不予招錄” 的條款曾顯得格外明確。這道分數線不是隨意劃定的門檻,而是對消防文員崗位基本能力的量化要求 —— 無論是公文處理需要的文字功底,還是協助火調所需的邏輯素養,60 分都代表著 “能勝任” 的最低標準。但當 33 名考生中僅 6 人達標時,招錄方沒有選擇核減名額或重啟招考,而是直接從不合格者中補選 4 人,讓 37.2 分、38.4 分的成績堂而皇之地進入體檢環節。
![]()
這種 “湊數式招錄” 的邏輯背后,是對規則的系統性漠視。招錄公告本質上是政府部門與公眾簽訂的契約,一旦發布便具備公信力約束力。國家公務員招錄中,即便是艱苦邊遠地區崗位,也會明確劃定行測 45 分、總分 90 分的合格線,從未有過 “不夠分就降格” 的操作。消防系統作為維護公共安全的關鍵力量,其文職崗位直接關系到公文流轉、檔案管理等基礎工作的質量,37 分的水平如何應對火災事故調查的輔助任務?這種 “先破規矩再補位” 的操作,難免讓人懷疑背后是否藏著人情勾兌的空間,或是將 “完成招錄指標” 置于 “選拔合格人才” 之上的官僚思維。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操作形成的惡劣示范效應。當考生發現 “不及格也能入圍”,當公眾目睹 “規則可以商量”,考試的嚴肅性便會蕩然無存。就像網友質疑的那樣:“如果 37 分能進體檢,那認真復習考了 59 分的人算什么?” 這種對努力者的不公,遠比招錄本身的瑕疵更傷人。
二、身份證號 “裸奔”:程序失范的連鎖反應
如果說分數底線的失守是對招錄公平的挑戰,那么考生 18 位身份證號的完整公示,則暴露了工作作風的全面失守。在電信詐騙高發的當下,身份證號作為核心敏感信息,其脫敏處理早已是公共事務的基本常識 —— 即便是普通企業招聘,也會隱去中間 6 位數字,而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消防救援支隊,卻將考生隱私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
![]()
這種疏忽絕非 “工作失誤” 可以搪塞。《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要求,處理敏感個人信息需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公示環節的脫敏處理是法定責任。33 名考生的身份信息暴露,意味著他們面臨著被冒用辦理信用卡、注冊虛假賬戶等風險。更諷刺的是,涉事崗位包含 “檔案管理”“公文處理” 等需要極強保密意識的職責,招錄方自己卻連最基本的信息保護都做不到,這種 “要求他人嚴格、自己隨意放水” 的雙重標準,無疑消解了公眾對其專業能力的信任。
從突破分數底線到泄露個人隱私,兩個看似獨立的問題指向了同一個根源:程序敬畏的缺失。當工作人員把招錄當成 “完成指標” 的任務,而非選拔人才的過程;把信息公示當成 “走流程” 的形式,而非嚴守規則的責任,公信力便會在這些細節中不斷流失。正如通報中自我剖析的那樣,這是 “作風漂浮、責任缺失,法律意識淡薄” 的集中體現。
三、糾錯之后:公信力如何重建?
11 月 4 日,哈爾濱市消防救援支隊的通報來得還算及時:糾正錯誤、不予錄用不合格者、追責相關人員、向考生致歉。這種 “知錯就改” 的態度值得肯定,但公眾更關心的是,如何避免下一次 “犯錯”?
![]()
基層崗位招人難的現實或許可以理解。雙城區作為哈爾濱的遠郊區,消防文員崗位吸引力有限,33 人報考 10 個崗位的競爭烈度本就不高。但解決問題的正道,是優化招錄條件、拓寬宣傳渠道,比如適當放寬專業限制、增加薪資透明度,而非踐踏規則 “湊數”。國家公務員招錄中,遇合格人數不足時,通常會核減名額或取消崗位,這既是對規則的尊重,也是對崗位負責的表現。消防系統作為紀律部隊,更應堅守 “寧缺毋濫” 的原則 —— 與其招 4 個不合格的文員添亂,不如用 6 個合格者高效履職。
更深層的重建,在于構建 “不能違規、不敢違規” 的機制。此次風波中,從筆試閱卷到成績公示,多個環節都未發現問題,暴露了內部審核的漏洞。或許可以借鑒高考招錄的 “多輪復核” 制度,讓筆試成績、公示信息經過業務科室、紀檢部門、分管領導的多重審核,每個環節留下責任人簽字,形成 “誰審核、誰負責” 的追溯鏈條。同時,應將公眾監督納入常態化機制,比如在公示頁面設置 “異議反饋” 入口,讓問題能及時被發現、被糾正。
四、60 分之上:規則面前沒有 “靈活變通”
這場招錄風波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基層治理中最容易被忽視的 “規則細節”。60 分的合格線,本質上是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線。它不僅衡量著考生的能力,更考驗著招錄方的誠信 —— 守住這條線,就是守住了 “公平競爭” 的底線;突破這條線,無論理由多么 “充分”,都是對公平的傷害。
![]()
在就業形勢緊張的當下,一個穩定的公職崗位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生活的保障、人生的機遇。33 名考生中,有人可能為了這次考試復習數月,有人可能放棄了其他工作機會。當他們看到 37 分的考生與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線,那種對公平的失望感,可能會轉化為對整個體制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的積累,最終會讓政府部門的工作寸步難行。
哈爾濱市消防救援支隊的通報里有句話很關鍵:“衷心感謝并誠懇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的批評與監督。” 這或許是此次風波最積極的成果 —— 公眾監督倒逼了問題整改,也敲響了規則意識的警鐘。從這個角度看,37.2 分的成績撕開的裂縫,未必是壞事,它讓我們看清了基層治理中的薄弱環節,也為公信力的重建提供了契機。
風波過后,雙城區的消防文員招錄終將重啟。希望下次公示時,60 分的底線能被牢牢守住,考生的身份證號能被妥善隱藏,每個環節都經得起推敲。因為公眾需要的,從來不是 “知錯就改” 的道歉,而是 “不犯錯誤” 的規范。畢竟,公信力的建設,從來不是靠一次糾錯完成的,而是靠無數次對規則的堅守積累起來的。這道 60 分的考題,不僅考考生,更考每個手握權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