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VS 小鵬,誰是全球最具科技與AI基因的車企?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肯定票投給特斯拉,甚至有人會說,小鵬汽車憑什么和特斯拉相比?
但是,在2025 年小鵬科技日落下帷幕后,你會發現從智駕到Robotaxi,從人形機器人到飛行汽車,小鵬的未來研發路徑幾乎與特斯拉形成戰略競爭對齊。并且在技術實力上,已經有平分秋色之意。
![]()
智駕:第二代VLA,甩掉甩掉 “翻譯官”
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上半年,小鵬這家以“智能駕駛”為長板的車企,突然陷入“技術靜默”,而隔壁友商華為聲量卻很高,甚至連理想大有趕超小鵬的架勢。
不過,這一反常現象在科技日當天迎來解答。
何小鵬揭開謎底:這是因為團隊正并行推進兩套VLA(Vision-Language-Action)方案,其中已落地的標準版則遵循 “視覺→語言→動作” 傳統路徑。
但是,這套標準版的VLA方案有一個問題:就是從視覺到動作,需要經過兩次轉換。語音作為中間轉譯環節,并帶來很高的信息損耗。
如何破解,這正是小鵬正在潛心攻破的核心問題,也是小鵬“閉關”在智駕沒有太多發聲的原因。
![]()
而現在,小鵬在這方面終于打開了新大陸,并且在科技日正式發布了第二代VLA。
它砍掉語言轉譯環節,讓AI 以視覺信號為核心直接生成動作指令,實現從環境感知到操作決策的端到端閉環。
這種 “類人認知” 模式不僅降低了信息損耗,更將推理效率提升數倍。
![]()
在何小鵬看來,該模型本質是“理解 - 推演 - 生成” 的物理世界模型,能像人類一樣預判路況演變并做出最優決策。
為了實現這一技術方案的落地,何小鵬介紹:小鵬為第二代VLA 投喂了近 1 億條駕駛場景 clips(片段),這些數據相當于人類司機駕駛 6.5 萬年的極限場景總和,且無需人工標注即可直接用于訓練。
而支撐模型迭代的是阿里云3 萬卡算力集群,其運行效率常年保持 90% 以上,使 720 億參數的基座模型實現每五天全鏈路迭代一次。
除此之外,在車端部署更是突破行業瓶頸。
通過“芯片 - 算子 - 模型” 全鏈路優化,小鵬自研圖靈芯片在 2250TOPS 算力平臺上,成功搭載了數十億參數規模的模型。這一規模是行業平均水平的數百倍。
如今,技術落地已初見成效。基于第二代VLA 開發的“小路 NGP” 功能,使復雜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 13 倍,更在測試中涌現出識別交警手勢、預判紅綠燈通行等未訓練過的能力。
當然,特斯拉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依舊是行業最頂尖的。其Dojo 超級計算機采用存算一體架構,為FSD的海量數據訓練構建算力護城河,下一代 AI5 硬件也于 2025 下半年投產。
![]()
但小鵬的差異化策略更具開放性,何小鵬宣布第二代VLA 將面向全球商業伙伴開源,大眾成為首發客戶,而小鵬自有車型將在 2025 年 12 月開啟先鋒用戶共創體驗,2026 年一季度向 Ultra 車型全量推送。
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車型,破局商業化痛點
第二代VLA 的跨域賦能能力,在Robotaxi領域,以及飛行汽車、機器人等領域,同樣展現得淋漓盡致。
![]()
何小鵬宣布:2026 年推出三款原生 L4 級 Robotaxi 車型,在廣州啟動試運營,直擊行業 “改裝成本高、運營范圍窄” 的核心痛點。
這一節點與特斯拉計劃在 2025 年 6 月于奧斯汀開啟 Robotaxi 運營的節奏同樣是高度重合。
對于Robotaxi這一領域,小鵬認為,安全與算力是其突破口。小鵬 Robotaxi 搭載 4 顆圖靈芯片,實現 3000TOPS 算力(2250TOPS 運算 + 750TOPS 冗余),在算力、轉向、感知等六大系統設置雙硬件冗余,即便單一組件失效仍能安全運行。
![]()
這與特斯拉的做法同樣相似,通過FSD 技術遷移,將量產車智駕能力轉化為 Robotaxi 的核心競爭力,其數據閉環體系同樣已積累千萬級路測里程。
另外,在生態合作上,小鵬表示與高德共建全球化運營網絡,借助其網約車聚合平臺快速落地;特斯拉則大概率復用現有充電網絡與服務體系,均體現“技術 + 運營” 的互補思維。
更值得關注的是,小鵬同步宣布開源 Robotaxi SDK(軟件開發工具包),向全球開發者開放技術能力,加速行業生態成熟。
政策層面,廣州2025 年實施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推動混行試點,為小鵬的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
人形機器人也分“性別”,2026年規模量產
當此次小鵬科技日上,IRON 機器人以輕盈貓步走上舞臺,彈幕里 “真人假扮” 的質疑反倒成了對小鵬擬人化技術的另類肯定。
![]()
這場爭議最終以何小鵬發布一鏡到底視頻告終。在何小鵬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拉開機器人背部拉鏈,露出晶格肌肉、控制器與麥克風陣列,用內部構造擊碎傳言。
據何小鵬的介紹,小鵬IRON 擁有 82 個自由度,單手 22 個自由度的靈巧手采用行業最小諧波關節,腳尖被動自由度設計讓步態無限接近人類;
另外,小鵬首次在機器人應用全固態電池,實現重量與電量雙降30%,并且搭載 “VLT 大腦 + VLA 小腦 + VLM 交互” 的大小腦組合。
這點和特斯拉很像,特斯拉雖未披露電池技術,但Optimus同樣依托端到端 AI 模型實現環境感知與動作生成。
據了解,小鵬計劃2026 年底實現規模量產,投入10個研發團隊、超 1000 人攻堅,坦言難度堪比 “軟硬件不成熟時做 Robotaxi”;而特斯拉則劍指 2026 年底建成百萬臺級產線。
商業化探索上,兩家企業均采取務實路線:小鵬鎖定導購、工業巡檢等場景,與寶鋼合作探索車間巡檢;特斯拉先聚焦倉儲物流,再逐步滲透家庭場景,避開了“工廠擰螺絲” 等技術硬骨頭。
馬斯克還為Optimus 描繪了更宏大的藍圖:V4 時代年產目標 1000 萬臺,V5 時代達 5000 萬臺至 1 億臺,稱其將成為 “史上最偉大的產品”。
這與小鵬的穩健推進形成對比,但兩者對 “擬人化是落地關鍵” 的認知高度統一,2026 年的技術對決將決定誰能率先打開消費級市場。
在新能源汽車之后,低空經濟成為企業爭奪的下一個萬億級戰場。小鵬匯天亮出“雙線產品”:面向個人的 “陸地航母” 與面向商務的 A868 全傾轉飛行汽車。
“陸地航母” 的量產進度展現出小鵬的激進:全球訂單突破 7000 臺,廣州工廠已試產下線首臺產品,滿產后每 30 分鐘就能產出一臺,2026 年大規模交付已成定局。
![]()
這款分體式飛行器的核心突破在于操作門檻的降低——行業首創 “四軸合一” 單桿操縱,配合全域安全冗余設計(六軸六槳雙涵道,對槳失效仍可著陸),讓新手經培訓即可駕駛。
此外,A868 則劍指高端市場,500km 航程、360km/h 航速的 6 人座艙,直接對標未來商務出行需求。
![]()
目前,小鵬在飛行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已搶先一步。
早在2022 年,“旅航者 X2” 便在迪拜完成全球首次公開飛行,2024 年與阿聯酋電信建立合作,2025 年 9 月與哈伊馬角交通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陸地航母” 更成為首家在海外獲得有人駕駛航空器特許飛行證的中國產品。
中東市場的選擇頗具戰略眼光,當地高消費水平與開放心態,使其更關注交付進度而非價格,為小鵬打開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相較之下,特斯拉并沒有飛行汽車的布局,但是特斯拉的潛在優勢在于SpaceX 的技術遷移。航天器的飛控系統、輕量化材料與能源管理技術,理論上可為民用飛行汽車提供支撐,但馬斯克尚未披露具體規劃。
反觀小鵬,已通過訂單儲備、工廠建設、適航認證形成完整閉環,在低空經濟的量產競速中暫時領先。
小鵬VS特斯拉:誰是最強AI車企?
“物理 AI 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小鵬的新定位,精準勾勒出其與特斯拉幾乎“顆粒度”對齊的競爭格局。
從智駕的端到端模型,到Robotaxi 的雙模式布局;從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化路線,到“天空經濟”,兩家企業在四大核心賽道的技術路線、量產節點甚至商業化思路上,都有很高的戰略相似度。
特斯拉的優勢在于先發積累的技術優勢與供應鏈整合能力:行業獨一無二的軟件算法實力、Dojo算力集群的規模,都是小鵬需要追趕的標桿。
但小鵬的后發優勢同樣明顯,率先推出第二代VLA以及開源策略,和國內合作伙伴的生態綁定,都展現出更強的本土化適配能力。
或許,2026 年將成為這場競賽的關鍵節點,當小鵬的 Robotaxi 在廣州街頭試運營,特斯拉的無人出租車或許已登陸北美;當 IRON 機器人進駐寶鋼車間,Optimus V3 可能已在特斯拉工廠上崗;當“陸地航母” 飛向天空,特斯拉的飛行汽車或許也正處于發布前夜。
若這些藍圖全部兌現,小鵬無疑將摘得“中國最強AI車企” 的桂冠。但這場競爭的終極意義遠超頭銜之爭。
它標志著中國車企在核心科技領域與特斯拉這樣全球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并且將定義“物理世界AI”的落地規則。
正如小鵬科技日所言:“涌現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中國車企改寫全球科技版圖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