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日子多幸福啊,想吃什么都有,想買什么都方便。
- 老人們常說:“要珍惜糧食,以前連飯都吃不飽啊!”
![]()
一、那段“吃薯充饑”的歲月
幾十年前的農村,想頓頓吃上白米飯可不容易。
?南方人就靠種薯類來補糧。番薯、芋頭算“好薯”,香甜又可口;而蕉芋、木薯、大薯這些“粗薯”,雖然不甜,但能填飽肚子。
直到今天,蕉芋和木薯還常見,因為能提煉淀粉、加工粉皮。但大薯——這種塊頭驚人的“老薯類”,卻越來越少見了。如今只有在集市角落,偶爾能看到老農擺出幾塊售賣。
二、塊頭驚人,一棵能挖出20斤
大薯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起的。它的塊莖真大!
年初種下幾棵,到年底收成時,一棵苗能挖出二十斤左右的大薯。若是種在沙土地里,甚至能長到三十斤一塊。
在那糧食緊缺的年代,這種高產又耐旱的薯類,可謂是“救命糧”。
老一輩人常回憶:
“那時候煮稀飯放點大薯,或者切塊蒸來吃,一家老小都靠它頂肚子。”
三、口感像山藥,卻更糯更軟
別看名字里有個“薯”字,大薯其實和甜甜的番薯不是一回事。
它屬于薯蕷科植物,和北方的淮山、山藥才是一家人。
削皮時會流出粘液,有些人不戴手套削皮,手還會癢癢的——這就和山藥一模一樣。
但口感上,大薯更糯,不像山藥那樣脆,蒸熟后入口綿軟細膩,和肉燉一起非常香。
奶奶常說:
“那味道啊,淡淡的,卻耐吃。”
四、為什么沒人種了?
如今,大薯幾乎成了“稀客”。
主要原因有三:
1??塊頭太大—— 一塊能二三十斤,吃不完容易壞。
2?? 形狀奇怪—— 有的像腳掌、有的像團塊,賣相不佳。
3?? 口味太淡 —— 沒甜味,年輕人不太喜歡。
所以漸漸地,大薯就退出了人們的餐桌。
但在一些偏遠鄉村,仍有人堅持種上一兩壟,自家吃或者送鄰居,當作“老味道”。
五、如今它又被懷念起來
近幾年,懷舊風、鄉土風盛行,那些曾經吃膩了的“土味糧”,又被重新喜歡上了。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在集市上看到大薯,總要圍上去看看、摸摸、買兩塊回家燉湯。
“小時候吃怕了,可現在聞著味兒,反倒想哭。”
如今大薯在市場上不算貴,大約 2元一斤,便宜實在,卻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大薯小檔案
![]()
六、結語:被遺忘的“老糧食”
大薯的味道,或許沒有番薯香甜,沒有芋頭細膩,但它代表著那段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年代。
從果腹到懷舊,大薯走過了幾十年的時光,成了“老一輩人心里的安慰糧”。
如今它在集市角落靜靜地躺著,仿佛在提醒我們:
“別忘了,那些吃過苦的日子,是現在幸福生活的根。”
互動區
你小時候吃過大薯嗎?
你們那邊現在還有人種嗎?
有沒有想再嘗嘗那熟悉的“糯香味”?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
?? 特別聲明
本文為農耕文化與鄉土食材科普內容,旨在記錄鄉村記憶、傳播農作知識,不構成醫療或食用建議。采摘、種植或食用前,請咨詢當地專業人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