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5樣以上,才是真·安徽人!
![]()
凌家灘的玉琮在地下埋了五千年,挖出來時還沾著長江中下游的濕土,
這是安徽最早的模樣,新石器時代的人在這里磨玉、種稻,把文明的根扎進江淮平原。
后來楚越在這里爭得頭破血流,
秦一統后設九江郡,“江淮之域,地兼吳楚,風雜南北”,
這句舊志里的話,道盡了它的地緣宿命。
到了北宋設徽州府,這片山地才算活出了筋骨。
徽商挑著茶葉走徽杭古道,腳底板磨出血泡也舍不得扔半塊干糧,
賺來的銀錢沒堆成銀山,倒建起了白墻黑瓦的馬頭墻,
還養出了新安理學的朱熹、畫新安畫派的弘仁。
歙硯在匠人手里磨了幾百年,墨汁滲進紙里,就是半部江南文脈。
![]()
民俗是刻在骨子里的。
黃梅戲的調子從安慶鄉下飄出來時,還帶著稻花香;
冬至徽州人做麻糍,捶打糯米的聲音能傳半條街。
“程門立雪” 的典故就出自洛陽,但楊時是歙縣人,他站在雪地里等老師的模樣,
早被安徽人揉進了待人接物的規矩里。
如今馬頭墻還在,只是墻下的路,早已不是當年徽商走的石板路了。
今天,跟諸位聊聊安徽的十大糕點……
![]()
黃山燒餅
元末朱元璋兵敗徽州,饑腸轆轆時啃了農戶塞來的燒餅,直咂嘴:“救駕有功!”
登基后便賜名“救駕燒餅”。
清乾隆下江南,徽商江春獻上改良版燒餅,乾隆嘗罷拍桌:“堪比朕的皇印!”
從此又名“皇印燒餅”,這倆典故在《歙縣志》里白紙黑字寫著,不是瞎編。
這燒餅形似蟹殼,
金黃酥脆,梅干菜扣著肥膘肉,咸香里裹著甜,外皮“咔嚓”一咬就碎,內里潤得直冒油星。
徽州人說“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燒餅”,
從前徽商走南闖北,腰里別包燒餅,耐嚼扛餓,如今屯溪老街現烤的燒餅,
還是炭火貼爐烘,松木香混著芝麻香,聞著就挪不動步。
![]()
漁亭糕
是安徽黟縣漁亭鎮的“徽商干糧”,因產自古時“七省通衢”的漁亭碼頭得名。
據《黟縣志》載,明清徽商“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時,
雨傘、包袱、干糧三件套里,這黑灰糕點能占兩成,
用本地黑芝麻、米粉混麥芽糖壓模烘烤,不沾牙、耐儲存,配黃山茶吃更香,“香得嘞”成老輩人年節必打糕的由頭。
典故里它藏著“能吃的徽雕”名號:
模具刻著玉如意、麒麟等徽派木雕紋,脫模時“噼啪”聲像放鞭炮,年味便從這聲響里冒出來。
如今這糕已列非遺,黑灰主調與徽州粉墻黛瓦呼應,
咬一口酥脆松香,甜而不膩,是活著的徽商文化密碼,
當年商幫走南闖北靠它充饑,今兒游客捎它當伴手禮,嘗的是歷史,品的是煙火。
![]()
徽墨酥
安徽黃山的“能吃的徽墨”,誕生于1978年程積如團隊之手,卻藏著千年典故,
南唐后主李煜被汴京軟禁時,徽州制墨高手奚廷珪急中生智,
用黑麻餡混墨模制成假墨錠,助李煜躲過“私取貢物”之罪。
這“墨香救主”的傳說,讓徽墨酥從糕點升格為文化符號,成了徽州人“肚里有墨水”的祝福載體。
它形如徽墨錠,6厘米長、4厘米寬、1厘米厚,
烏黑油亮似浸墨,入口先融后化,芝麻香裹著清甜漫開,甜而不膩,油酥柔韌如宣紙輕觸舌尖。
更妙的是,它用黟縣“五黑”之黑芝麻為主料,經三曬三炒、石磨細研,
配麥芽糖、糯米粉調和,既鎖住墨香,又添潤喉滋肺之效,
連法國前總理拉法蘭都夸“甜得有文化”。
![]()
頂市酥
安徽黃山屯溪的“頂頂好”酥糖,南宋始,明清揚名,乾隆親賜“頂市”二字。
當年徽商江春夫人以麥芽糖、芝麻、面粉制酥,乾隆嘗后直呼“頂頂好”,遂得名。
這紅紙包的麻酥糖,藏著徽州人“拜年不帶它,
別進廳堂”的講究,四平八穩的長方體,白里透黃,抓起成塊,提起成帶,
咬一口,甜香裹著芝麻的濃烈直沖鼻腔,不粘牙不粘紙,老幼皆宜。
2014年,這手藝列入安徽非遺,
熬糖的火候、拉糖的力道、鋪粉的勻稱,全憑老師傅的手上功夫。
如今,它仍是徽州人春節的“利市糕點”,紅紙上的店招,是鄉愁的印章。
吃一口,麥芽糖的甜、芝麻的香、飴糖的柔在嘴里化開,
像極了記憶里圍爐守歲的年味,熱乎、實在,帶著煙火氣的甜。
這口酥,不僅是美食,更是徽州人“四季平安”的祈愿,嚼著嚼著,就嚼出了歲月里的暖。
![]()
懷寧貢糕
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游天柱山遇雪,當地工匠獻上潔白米糕,他脫口而出“頂雪”,
后獻糕于神宗,遂成貢品。
明永樂年間再獻朱棣,封“宮廷名點”,
清光緒時更在南京賽會獲慈禧盛贊,近六百年間,
它從山野小食蛻變為皇家貢品,如今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逢年過節,當地人互贈貢糕,圖個“步步高升”的吉慶。
這糕片薄如紙、捻如牌,白得像雪,咬一口軟糯香甜,入口即化,
麻油香混著糯米甜在舌尖打轉。
制作要經二十道工序:
陳化糯米粉、精炒拌糖、潤濕壓糕、清蒸切片,每片都切得勻稱,點著能燃如燭。
老輩人說,“真當得味!”
![]()
玉條酥
安徽黟縣、歙縣一帶的“酥中翹楚”。
它誕生于明清徽商鼎盛時,商人帶回外地制糖技藝,與本地黃芝麻、麥芽糖融合,成糕點“新貴”。
舊時徽州孩童過年的“頂市酥”紅包里,
常塞著這金黃油亮的酥條,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
這酥條講究“三無”無添加劑、無色素、無防腐劑。
精選徽州土黃芝麻,柴火炒香后拌入熬得稠稠的麥芽糖,
再摻入核桃、枸杞碎,手揉成條,切段冷卻。
咬一口,外層酥脆得“咔嚓”響,內里卻軟糯不粘牙,芝麻香混著麥芽甜在舌尖打轉,像極了徽州人“外剛內柔”的性子。
當地老話講:“玉條酥下肚,日子甜過初。”如今它仍是徽州茶館的“黃金搭檔”,配一盞黃山毛峰,甜而不膩,香而不齁,滿口都是老底子的煙火氣。
![]()
字豆糖
清同治年間余慶堂古戲臺下,總飄著黃豆香,
那時人們聽黃梅戲,必嗑這糖,咬下“福”字,甜得直咂嘴。
這糖不簡單,28道手工工序,黃豆粉裹麥芽糖,黑芝麻嵌成“壽”“喜”,
黃黑雙色如太極,刀切時字不亂、味不散,像把福氣鎖進方寸間。
如今這糖更“有文化”:
非遺傳承人金惠民在糖里刻“一盔一帶”,讓老手藝活成新信物;
2020年阿斯塔納世博會,它成了徽文化“代言人”,老外嘗一口直喊“真得味”。
咬開糖皮,豆香、芝麻香、麥芽香三股子沖上頭,甜而不膩。
這哪是糖?
是徽州人的“年味密碼”,是手藝人對漢字的敬畏,
是方寸間藏著的千年煙火氣,
咬一口,甜到心里頭,也甜到文化根里去。
![]()
天長甘露餅
清道光二年,天長狀元戴蘭芬將“龍崗雪餃”獻給道光帝。
皇帝咬下酥脆餅皮,甜香裹著油潤在舌尖炸開,如飲甘露,當場賜名“甘露餅”。
民間更傳主考官為避“史球”諧音“死囚”不吉,
力薦戴蘭芬,取“天長地久,代代蘭芬”之吉兆,這餅便成了皇家貢品,名揚四方。
這餅形似白牡丹,九層酥皮薄如蟬翼,炸后撒霜粉綴青梅紅絲,一口“剋”下去,酥脆化渣,甜而不膩,低糖低油,老人小孩都愛。
如今它是安徽非遺,
制作全靠手工,張春根夫婦守著老手藝,春節每天要做五百盒。
![]()
九華素餅
池州九華山的“佛國味道”,起于唐代地藏菩薩金喬覺修行時。
傳說高僧將素齋余料制餅濟貧,百姓爭相效仿,后成寺廟供品,如今是安徽金牌旅游小吃,2015年制作技藝列青陽非遺。
這餅子“蠻靈光”,外皮金黃酥脆不沾牙,內餡藏著九華山野生黃精的清甜,
咬一口,麥香混著黃精的草木香在舌尖打轉,甜得“嗲嗲的”,卻絲毫不膩,咽下后喉間還回蕩著淡淡的回甘。
它不僅是茶點,更是九華山禪意時光的載體。
香菇木耳餡最經典,山間云霧滋養的菌菇,搭配黃精的溫潤,咬開是酥脆的“咔嚓”聲,接著鮮香在嘴里“炸開”,最后是黃精的清甜緩緩收尾。
如今,這素餅從佛堂走向市井,成了池州人日常的“煙火氣”,
也成了游客“朝九華、拜地藏”后最妥帖的伴手禮,
畢竟,不吃素餅,九華山的禪意可就少了一半呢!
![]()
合肥烘糕
北宋淝河岸邊,翁家媳婦為病中婆婆烤了塊金黃酥脆的薄餅。
婆婆咬一口便問:“這是哄糕?”(合肥話“什么糕”),兒媳隨口應:“是烘糕!”
這聲“哄糕”便成了八百年前的美味密碼。
金兵南犯時,劉琦將軍率兵過此,翁老太捧出存了許久的烘糕犒軍。
將士咬開那層酥皮,米香混著糖甜在舌尖炸開,連說“得味”!
從此“烘糕”名震四方。
如今的烘糕,外皮微脆似月牙,內里松軟如云絮,甜得清潤不齁嗓,咬一口“咔嚓”響,連碎渣都帶著糯香。
當年岳家軍啃著它打勝仗,如今老合肥人走親訪友還拎它當伴手禮。
不是啥稀罕物,卻比蜜甜,比歲月長。
![]()
這些糕點躺在櫥窗里,像褪色的老照片。
你掰開一塊徽墨酥,黑色的碎屑落在掌心,突然想起外婆用皺紋紙包糖的手。
甜味在舌尖化開的瞬間,石板路醒了,馬頭墻醒了,徽商馱著茶餅的腳步聲從地底傳來。
原來我們都帶著一個安徽的胃,
它記得炭火炙烤燒餅的焦香,記得麻糍捶打的節奏,記得所有來不及說出口的鄉愁。
現在你知道了,當甜味漫上喉頭,
五千年的江淮平原正在你身體里下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