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平常又不尋常。
這是美國聯邦政府關門進入第35天,正式打破特朗普第一任期創下的34天紀錄,成為近代史上最長的一次停擺。
而第二天,11月5日,恰是特朗普第二次贏得總統大選一周年的“紀念日”。
就在這個日子里,另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發生了:美國最大的城市、千萬富翁和乞丐共享的地方、特朗普的老家、金光熠熠的特朗普大廈矗立之處、美國的心臟、擺放自由女神像的那座城,紐約市,選出了一位34歲的新市長——佐赫蘭·馬姆達尼。
![]()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不認識佐赫蘭·馬姆達尼,這個帶點南亞特色的名字對多數人來說陌生又拗口。連特朗普聽聞結果后的第一反應都是:“民主黨人瘋了,馬姆達尼,或者管他叫什么名字,也瘋了。”
更戲劇性的是,為了阻止這位年輕人當選,特朗普竟決定與民主黨結盟,這位共和黨總統呼吁本黨支持者放棄自己的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轉而支持前民主黨人、丑聞纏身的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這可是老冤家,他和特朗普互噴近5年。
特朗普的理由是,拯救紐約。
他在鬧,他在笑。馬姆達尼覺得,這是特朗普恐懼的表現,他害怕自己能夠當選。
![]()
馬姆達尼錄制的嘻哈音樂MV
然而,這位甚至連完整工作經歷都沒有的移民后代,不僅贏了,還以超過100萬張選票的壓倒性優勢碾壓對手,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
在千禧一代才剛剛將腳邁出校門的時候,這位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聯盟的寵兒,成了紐約市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市長,也是首位南亞裔市長。
據新華社報道,馬姆達尼勝選讓近年來呈現頹勢的民主黨看到了希望。
他究竟是誰?
![]()
馬姆達尼錄制的嘻哈音樂MV
01
“疊BUFF型”選手?
不,他是建制派的噩夢
馬姆達尼,一位簡歷風格有些混搭的青年。
簡單概括吧,他1991年生于烏干達坎帕拉,7歲隨父母移民紐約,在曼哈頓長大。他就讀于學霸云集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2014年從鮑登學院獲得非洲研究學位。從政前,他的職業是住房顧問,幫低收入家庭對抗房屋止贖;閑暇時,他還以藝名“肉豆蔻先生”發行嘻哈專輯,兼職說唱歌手。
2020年,他加入“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DSA)聯盟,當選紐約州議員,從此踏入政壇。
初看履歷,馬姆達尼像是民主黨“白左”最愛的“疊BUFF型選手”:少數族裔、移民背景、年輕、左翼、文化多元……但諷刺的是,這次選舉中,恰恰是民主黨建制派集體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從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國會黑人核心小組領袖詹姆斯·克萊伯恩和里奇·托雷斯,到《紐約時報》社論版,甚至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都公開支持他的對手科莫。
原因很簡單,馬姆達尼“左”得讓一些人害怕。
![]()
馬姆達尼錄制的嘻哈音樂MV
有媒體稱,馬姆達尼的勝利是紐約人被生活逼出的選擇。2025年,紐約曼哈頓房租中位數達4747美元,普通白領的81%收入要交房租。年輕人選擇馬姆達尼,是因為他承諾凍結200萬套租住房的租金。4年不漲房租,年輕人當然開心。
不止這些。他還主張將紐約市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30美元;推動大規模廉租房建設;效仿盧森堡推行“免費公交”;簡化小攤販執照審批,砍掉冗余官僚程序;甚至提出由市政府運營的低價超市,直接與私營零售商競爭,壓低生活必需品價格。
而這一切的資金來源,都指向他最激進的政策:對紐約百萬富翁大幅加稅。一支麥克風和一套激進的左派主張,他知道自己的支持者,在富豪晚宴上落不了座,在這座被億萬富翁和資本邏輯淹沒的城市里,選民們用選票告訴精英階層:行了,就到這兒吧,受夠了。
![]()
02
“特朗普最害怕的噩夢”
如果說馬姆達尼的勝選點燃了美國左翼,那它幾乎點著了唐納德·特朗普,讓這位急脾氣總統當場噴發成一座活火山。
特朗普的敵意毫不掩飾。他在“真相社交”上用全大寫字母咆哮,威脅要“以比閃電還快的速度”切斷對紐約市的聯邦資金。早在選舉前,他就放話:“如果……馬姆達尼贏了,我極不可能再給紐約一分錢”
選舉結果出爐后,特朗普進一步抨擊馬姆達尼的勝選演講“充滿憤怒與威脅”,尤其針對那句擲地有聲的宣言:“要動我們任何一個,就得先過我們所有人這一關。”這顯然是對特朗普大規模驅逐移民政策的直接回擊。
更火上澆油的是反猶指控。特朗普暗示支持馬姆達尼的猶太選民“該去檢查一下腦子”,并稱這位新市長是“公認的、自認的反猶分子”。盡管馬姆達尼本人多次譴責反猶主義,并強調其政策基于經濟正義而非身份對立,但這些細節顯然不在特朗普的敘事框架之內。
特朗普為何如此痛恨這位34歲的年輕人?
絕非因為年齡——盡管總統不忘補一句:“我可比34歲的馬姆達尼帥多了。”
![]()
2025年10月29日,美國紐約市,馬姆達尼參加競選活動。
真正的原因,是意識形態的全面對撞。馬姆達尼簡直就是特朗普基本盤的“完美噩夢”:大左派,主張租金管制、免費公交、綠色就業崗位。而這一切的資金來源?向富人征稅。再加上他對巴勒斯坦的聲援、對美國親以政策的批評,更讓特朗普認定:這位激進的左派正在入侵他“心愛”的紐約。有趣的是,一些特朗普盟友私下承認,這場勝利對他未必是壞事:一個新鮮、年輕、激進的“替罪羊”,正好用來凝聚支持者、妖魔化“激進左派”。周三,特朗普在集會上將跨性別女性參與女子體育賽事與馬姆達尼掛鉤,聲稱:“他認為讓男性參加女子比賽是件好事。”其實,馬姆達尼從未就此發表過相關言論。這場勝利對各方意味著什么?
對紐約市而言,這是一場進步主義的美夢與熱望。當然,也可能是一場財政噩夢,這取決于你的納稅等級。可以預見,未來紐約與聯邦政府將在移民遣返、聯邦撥款甚至地鐵票價等問題上激烈交鋒,推特大戰恐怕只是開胃菜。紐約可能成為反特朗普運動的精神首都,也可能淪為特朗普下一場集會中的笑料素材。
對民主黨來說,“內戰”已進入最高警戒狀態。一位左派者擊敗建制派代表科莫,如同一次失敗的拉皮手術,徹底暴露了黨內難堪的裂痕。進步派開香檳慶祝,視其為“工薪階層意志戰勝金錢政治”的證明;溫和派則驚慌失措,擔憂這場“政治地震”嚇跑搖擺選民,拖累2026中期選舉乃至2028年大選前景。左翼確實在崛起,但代價幾何?只有天知道。
有句戲言,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 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他去紐約。現在,這個讓人又愛又恨城市,迎來了它讓人又愛又恨的新市長。
對整個美國而言,馬姆達尼的勝利遠不只是一則地方新聞,它是極化加劇的又一記重錘。在一個日益分裂的國家里,一座城市的選舉結果,已然成為全國性對抗的預演。
“特朗普,我知道你在看直播,送給你4個字——音量調大。”在勝選演講上,馬姆達尼隔空喊話。音量調大的,大概不止白宮里坐著的那一位。
系好安全帶吧。這場大戲,才剛剛拉開帷幕。
爆米花,請備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