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冷不冷,就看立冬”,明日立冬,今年冬天會很冷嗎?
#立冬##我在頭條曬家鄉#?隨著11月7日立冬節氣臨近,北方多地已飄落今冬初雪。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11月5日內蒙古、黑龍江部分地區降溫達12℃以上,哈爾濱提前10天迎來零下15℃嚴寒。這個冬天是否會延續"冷冬"趨勢?讓我們從氣象數據、歷史規律和專家研判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
一、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預示寒冬信號
今年10月,北極海冰面積創下衛星觀測史上第二低值,僅為587萬平方公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新研究指出,北極濤動負相位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冷空氣大規模南下。值得注意的是,2023-2024年冬季已出現拉尼娜現象持續發展的特征,國家氣候中心統計顯示,在中等強度以上拉尼娜事件發生的年份,我國冬季偏冷概率高達75%。
具體到地域表現,東北地區首當其沖。黑龍江省氣象臺監測到,11月上旬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4-6℃,大興安嶺地區最低氣溫已跌破-30℃。而華北平原的初雪也比往年提前了約兩周,11月5日北京延慶積雪深度達8厘米,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
![]()
二、歷史周期中的冷冬規律
翻閱氣象檔案可以發現,我國氣候存在明顯的周期性特征。中國氣象局1951-2020年數據顯示,拉尼娜年冬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0.5℃以上的概率為63%。特別是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凍災害、2016年"霸王級"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均發生在強拉尼娜背景下。
農業氣象專家指出,今年秋收時節出現的"華西秋雨"持續時間長達40天,較常年偏多15天,這種異常降水模式往往預示著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增加,2022年雖然也是拉尼娜年,但受全球變暖抵消作用,冬季氣溫呈現"前冬冷后冬暖"的特點。
三、今冬氣候預測與應對建議
國家氣候中心11月氣候預測會商指出,今年冬季(2025年12月至2026年2月)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東北、華北、黃淮等地可能偏低1-2℃。降水方面,南方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需防范類似200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
![]()
針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應急管理部已啟動三項應對措施:一是完善煤電油氣運保障機制,重點確保北方供暖;二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指導農戶做好大棚加固和牲畜防寒;三是強化交通運輸應急準備,在易結冰路段儲備10萬噸融雪劑。北京市政部門表示,全市熱力管網已于11月1日提前完成打壓試水,可隨時根據氣溫變化啟動供暖。
四、民間智慧與現代科技的雙重印證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這句農諺在今年得到有趣驗證。11月6日衛星云圖顯示,我國中東部地區被大面積云系覆蓋,按照傳統經驗似乎預示暖冬。但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專家解釋,現代氣候系統更為復雜,需綜合考量大氣環流、海溫異常等多重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最新模式預測顯示,12月西伯利亞高壓可能較常年偏強20-30百帕,這將導致冷空氣南下頻率增加。而日本氣象廳的集合預報也指出,1月東亞冬季風強度指數可能達到近五年峰值。
![]()
五、特殊人群需重點防范
醫療機構特別提醒,寒冷天氣會使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30%-50%。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建議,老年人晨練時間應推遲至上午9點后,外出堅持"三層穿衣法"。教育部門已要求北方地區中小學靈活調整戶外活動安排,幼兒園室溫不得低于18℃。
對于能源保供,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當前全國統調電廠存煤已達1.7億噸,同比增長25%,天然氣儲備量較去年提升15%。但專家仍建議居民適當儲備應急物資,如充電寶、蠟燭、速食品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導致的短時斷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