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7月,當俄羅斯十數萬大軍兵臨紅軍城時,幾乎所有人都預言這座小城將迅速陷落。 然而,一年多后的今天,紅軍城依然屹立不倒,成為烏克蘭抵抗的象征。 堅守紅軍城,烏軍給予了俄軍重大的殺傷,但自己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在被俄軍三面包圍的情況下,烏軍堅守這片土地,值得嗎?
![]()
一,不可思議的堅守
紅軍城究竟有多小?
繞城走一天能走幾圈。但就是這座"巴掌大"的地方,面對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猛攻,竟然堅守了一年多。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巴赫穆特一片廢墟的景象對比,紅軍城卻相對完好無損。
![]()
(巴赫穆特航拍)
這一現象背后,揭示了戰爭形態的根本轉變。
二,紅軍城能夠堅守,在于F-16戰機和無人機墻。
1,,F-16戰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場規則。 俄羅斯空軍已無法像戰爭初期那樣肆意投擲滑翔炸彈,其炮兵力量也在持續消耗中大幅削弱。 面對這種情況,俄軍只能回歸最原始的戰術——士兵騎摩托車趟雷區,以血肉之軀應對烏克蘭的無人機群。 2,無人機墻對抗俄羅斯的人海滲透戰術。
在紅軍城前線,只有幾百名烏克蘭士兵,但整個空域烏克蘭掌控著數萬架無人機,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無人機墻"。
這些士兵躲在建筑物地下防護層里操縱無人機,同時在城市各個隱蔽角落布置狙擊手。
![]()
俄軍士兵即使僥幸突破雷區和無人機封鎖進入城區,也立刻成為烏軍狙擊手的活靶子。
這種戰術下的傷亡交換比,保守估計也達到20:1。
三,傷亡數字背后的戰略意義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損失強度是蘇聯在阿富汗戰爭的100倍。
這意味著,俄羅斯每多拖延一個月,就相當于新增10年阿富汗戰爭的天量損失。
這種驚人的損耗率反襯出烏克蘭堅守的戰略價值。
回顧俄軍在巴赫穆特的"勝利",或許能看得更清楚。
![]()
在那場戰役后,俄羅斯最精銳的瓦格納雇傭軍傷亡高達6萬,因慘重的傷亡得不到補償和補給,普里戈任甚至發動兵變向普京求一個公平。
最后機毀人亡。
烏軍在巴赫穆特的堅守,導致了俄軍的重大傷亡,并導致俄軍內亂。
顯然要贏得戰爭,就必須打下去,就必須堅守每一個戰略點。
烏軍堅守紅軍城非常值得。
首先從戰略角度看,這種堅守實現了"磁鐵效應",將大量俄軍吸引在這個相對狹小的區域,然后通過高效的無人機和狙擊戰術持續消耗敵方有生力量。這種消耗不僅僅體現在士兵數量上,更體現在戰爭資源和士氣的消磨上。
其次從政治層面看,紅軍城已成為烏克蘭抵抗意志的象征,其精神價值遠遠超出了這座小城本身的戰略價值。就像馬里烏波爾鋼鐵廠一樣,它證明了烏克蘭有能力在極端劣勢下堅守國土。
第三,從軍事革新角度看,紅軍城展示了現代城市戰的新范式——通過無人機技術、精準狙擊與地下防御工事相結合,弱勢防守方可以有效對抗傳統兵力優勢。
![]()
第四,更廣闊的視角
紅軍城的堅守不僅僅是烏克蘭的勝利,更是現代軍事理論的轉折點。
它證明,在當今戰爭中,技術革新與戰術創新能夠彌補兵力的不足;它表明,堅定的意志與聰明的戰術結合,可以創造軍事奇跡。
當然這種堅守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每一天的防守,都需要付出生命和資源的代價。但權衡利弊,通過堅守一個小城市而實現對整個入侵力量的有效消耗,這種代價或許是可以接受的。
紅軍城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但已經給世人上了深刻的一課:在戰爭中,有時候最大的戰略價值恰恰來自于那些看似最不起眼的地方的頑強抵抗。這種抵抗,不僅僅是關于土地的爭奪,更是關于意志、技術和戰爭未來的較量。
當我們問"烏軍堅守紅軍城值得嗎"時,答案已經寫在了一年多的堅守中——有些價值,無法用土地面積衡量;有些勝利,遠超軍事征服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