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全面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大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讓市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秋日早高峰,成都成華區仙韻五路成都七中英才學校門前,紅綠燈規律閃爍,車輛有序通行。騎車經過的市民李航感嘆:“過去這條路經常被堵得水泄不通,現在順暢多了。”這個曾經高峰期擁堵的路段,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這樣的變化,源于“開門治堵”行動。2024年10月底,成都市公布首批次堵點治理任務清單,啟動“一點一策”開門治堵工作,一場延續至今的交通治堵工作正式開始,累計發布3批次堵點治理任務清單,確定372項堵點治理和農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務。
![]()
▲(資料圖)2023年11月8日,由成都市幸福辦舉辦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市民觀察活動暨現場推進會召開。市民觀察員參觀文脈坊。
“十四五”期間,成都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為牽引,系統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讓幸福從理念落為現實,成為一種可感、可及、可持續的生活狀態。
以“共治”為核心的治理創新,正以系統施策與民生關懷織就城市的溫度,也成為幸福成都的生動縮影。
改善交通
幸福出行,從共治共識開始
幸福城市,首先要走得順、行得暢。
去年10月,成都市公布首批堵點治理任務清單。而在公布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在成都12345熱線接聽中心舉行。這是一次以市民為主角的治理實驗——政府主動“開門問策”,邀請市民、專家、人大代表共同為城市交通“把脈會診”。
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開門治堵”的核心在于市民的全過程參與。“市民不僅是擁堵問題的‘發現者’,更是治理方案的‘獻策人’。”
一年來,成都通過12345熱線、網絡留言板、代表建議等渠道,共收集市民意見8700余件,采納6800余件。從一盞信號燈的配時優化,到一處掉頭車位的重新設計,每一條建議都被認真研判、分級響應,逐步形成“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的治理閉環。
治理的成效,正悄然改變著市民的出行體驗:
上班路更高效——龍潭工業園區推出“定制公交”,實現網上預約、點對點接送,月均服務超過175萬乘次; 上學路更安心——今年開學季,成都公交在恢復181條通學專線的基礎上,新開90條線路,總數增至271條; 就醫路更便捷——以華西醫院片區為例,實施交通組織優化后,部分區域改成了步行街,核心路段電信路的擁堵指數下降41%,早高峰擁堵時長縮短約半小時。
家住電信路附近73歲的市民俞滌生感慨道:“通暢了!現在我可以放心坐公交出門和老朋友聚會了。”曾經因擁堵而難行的道路,如今已成為市民舒心出行的幸福通道。
![]()
▲電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
治理實踐中,一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涌現:“多車位串聯掉頭”緩解排隊壓力,“公交專用道分時共享”提升道路資源利用率,“龜速車識別系統”30秒內完成認定處置……這些精細化的管理措施,讓交通治理更具智慧、更富成效。
除了治理擁堵,近年來,成都還將打通“斷頭路”作為改善區域交通的關鍵舉措。
龍泉驛區洪寧四路因規劃原因未能全線貫通,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家住龍湖光年的李女士表示,此前坐地鐵需繞行一段,早晚高峰還要與非機動車搶道,“不安全也不方便”。
今年3月,“斷頭路”洪寧四路打通工程正式啟動。這段350米的道路建成后,將直連地鐵站和進出城干道驛都大道,極大便利周邊居民出行。根據2025年民生實事工作目標,成都計劃全年打通20條“斷頭路”,目前這些項目已全部開工,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社區煥新
幸福宜居,從共建共享延伸
如果說順暢的出行是幸福的起點,那么宜居的社區就是幸福的歸宿。
“十四五”期間,成都市“信托制”物業解紛工作法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和推薦,被評為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全國31個典型案例之一,列入“楓橋經驗”60周年陳列館。
在武侯區長壽苑小區,傍晚的廣場上,居民正圍坐在花壇邊聊天。幾年前,這里曾是墻皮脫落、路燈昏暗的老舊院落。如今,樓棟粉刷一新,健身器材齊全,停車有序、道路整潔。
這一變化,源自成都“老舊小區改造+信托制物業”模式。居民將物業費委托給信托公司統一管理,賬目公開透明,服務內容由居民共同議定。“過去沒人管、沒信任;現在花得清楚,大家都參與。”社區居民李先焯笑著說。
截至2025年8月,全市已有1200余個小區引入了“信托制”小區治理機制,物業費收繳率、業主滿意度均超98%,矛盾糾紛平均下降95%。先后涌現出新津區一品水軒、成華區興元華盛二期、武侯區長壽苑、青羊區中大君悅、金牛區公交苑等一批先進典型案例小區。
再將目光投向金牛區西南街社區撫琴南二巷的院落外,角落里布局了理發、修補等便民服務點位,點位上方還設有遮陽傘。
![]()
▲金牛區西南街社區老舊小區改造
據了解,西南街社區以老舊小區連片打造成果和創造性形成的社區TOD模式為基底,因地制宜優化街區結構、盤活街區社區資源、完善街區配套,大力提升社區便民生活圈功能,打造居民可參與、可持續的“煙火撫琴”。
“十四五”期間,成都分類實施改造老舊小區2555個,惠及居民近30.8萬戶,總投資約63億元。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從“修房子”轉向“營造生活圈”——改造中增設停車場、共享花園;社區內建起食堂、托老點,提升片區公共服務能力。
幸福成都,不只是宜居,更是人人參與的共建城市。在更廣闊的宜居版圖上,成都也以系統性的住房保障工程托底“安居夢”。
“十四五”期間,成都已初步形成“租售補”并舉的梯度化住房保障體系,對10.7萬套公租房實施高效高質運行管理,實現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租賃補貼持續擴面提標,發放補貼金額3.8億元;構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供應體系,籌集房源22.4萬套(間),投入運營約7.5萬套(間)。
成都積極推動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公交場站建設保租房,創新形成“TOD+共享社區+租住生活”保租房建設運營模式。在雙鳳橋TOD保租房項目中,閱讀空間、共享廚房、健身房等公共空間一應俱全,形成“樓上居住、樓下社區、樓外TOD”的新型城市租住生活模式,相關經驗做法獲住建部全國推廣。聚焦新就業群體,成都打造的“彩領之家”項目,提供租金在150-350元的“金房源”,讓外賣騎手等群體在城市中“住得下、住得好”。
不僅如此,成都還首創“公租房小區管理委員會”制度,破解公租房自治難題,小區滿意度提升至95.39%;“暖保寶”黨建品牌為獨居老人、重病租戶提供常態化幫扶。市委社會工作部等部門聯合推出關愛新就業群體“暖新十六條”,將政策溫度融入城市肌理。住房保障正從“有房住”邁向“住得好”,成為幸福城市的堅實支撐。
全齡友好
幸福共融,從“照顧誰”到“關心每一個人”
幸福城市,離不開對不同年齡群體的體貼照護。
在青羊區同德社區,80歲的李常泰老人打開“樂享同德”小程序,預約上門維修扶手服務。半小時后,社區匠人便上門施工。“過去要找人修要等好幾天,現在手機一點就有人來。”
這是成都“全齡友好”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一老一小”納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全齡覆蓋、社區嵌入為導向,織密城市照護網絡。
![]()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日間照料中心
截至2025年年底,成都將構建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73個、社區(村)為老服務站1000余個、小區為老服務點800余個。
邁向“十五五”,成都的各個社區還在不斷深化智慧養老托育場景的應用。
金牛區西華街道躍進社區推出“線上預約+線下智能辦理”系統,讓3.3萬居民享“15分鐘生活圈”便利。最具特色的“童學農場”實踐體系,將蔬菜種植與德育相結合,讓孩子們收獲蔬菜后贈送給獨居老人,強化了勞動教育與社區關懷。
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發展多年的“共享奶奶”項目,則有效回應了“幼有所托”的需求。據介紹,吉福社區充分挖掘社區內部的人力資源,將有熱情、有余力的老年人組織起來,通過協助接送孩子、輔導功課、陪孩子玩耍等方式,為社區500余名雙職工家庭提供有溫度的幫助。
2025年,成都市民政工作會議提出,將把“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構建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
從嬰幼兒托育到老年康養,從無障礙改造到家庭支持,成都正以系統思維打造“全齡共融”的幸福生態。城市的溫度,就藏在這些微小卻持續的照顧中。
幸福,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融于一盞優化的信號燈、一棟煥新的居民樓、一次跨代的支持陪伴之中。
“十四五”期間,成都留下堅實的幸福足跡:截至目前,天府綠道建成總里程已突破9000公里;成都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700公里;精彩呈現成都大運會、成都世園會、成都世運會……
從“開門治堵”的共治實踐,到“信托制物業”的治理創新,再到“全齡友好”的體系構建,幸福已成為成都最溫暖的底色。邁向“十五五”,這座城市的幸福版圖將持續拓展——以更有溫度的城市治理、更有質感的美好生活,打造“近悅遠來”的理想之城。
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記者 昌娟
編輯張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