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推出“向往的園區”系列調研報道活動,通過對成都全市十余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產業園及特色園、園中園進行走訪調研,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園區動力圖景。 如何立特色,強產業?怎樣以創新,強動能?何以向改革,要活力?成都發布、紅星新聞推出《“園”動力,創未來》系列觀察報道,問道特色之“立”,創新之“源”,改革之“進”。
![]()
在成都未來科技城的測試道路上,無人駕駛車輛正與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平臺進行數據交互;在白鷺灣科技生態園的“西部腦谷”里,腦機接口設備記錄著使用者大腦的實時波動;在天府國際生物城的中試車間內,創新藥從實驗室的“樣品”正轉化為“產品”……
這些看似獨立的場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正在成都產業園區里加速演進的“未來產業實景圖”。
自“立園滿園”行動啟幕,成都的產業園區便開啟了一場深刻的身份革命:它們不再僅僅是企業的“聚集地”,更致力于成為創新策源的“發射場”、技術轉化的“煉金場”和未來場景的“試驗場”。
一年探索,路徑漸明。一條以創新為核心動能,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清晰浮現:精準“耦合”智力與需求,破解創新最初的“方向之困”;重金“跨越”中試死海,攻克產業化的“成本之懼”;全面“賦能”實景應用,終結未來技術的“市場之惑”。這三部曲,共同構成了成都面向未來產業競爭的“策源之法”。

耦合之策|破“孤島”
讓實驗室與生產線“對話”
創新的首要前提,是確保研發的指針始終對準市場的航向。然而,現實常是:高校的成果“束之高閣”,企業的痛點“求助無門”。
成都園區紛紛為此破題。記者在調研走訪中發現,許多產業園區開始主動扮演“超級連接器”,通過制度創新,構建一套“需求導向”的研發共同體。
在新津健康食品產業園,一場由園區主導的“校企聯姻”正結出碩果。中國工程院金征宇院士領銜的江南大學(新津)健康食品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并非浮于表面的合作,而是形成了“院士引領+團隊駐點”的深度捆綁。駐點教授劉振平的工作日常,就是穿梭于各企業之間,收集“技術需求清單”。
![]()
▲新津健康食品科技創新中心
“我們想開發一款更具健康屬性的小酥肉,但如何平衡藥食同源食材的風味與口感?”面對企業提出的具體需求,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團隊迅速給出了“將潤喉中藥巧妙融入配方”的方案。這種“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模式,讓創新不再盲目。目前,該中心已成功推動20余個產學研項目從構想走向車間。
在四川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圍繞金牛區“天、地、人”都市產業發展方向,引入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材料與能源等學院的高水平科研團隊,聚集一批校友企業和產業鏈配套企業,構建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生態體。
![]()
▲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更具革命性的是“科技副總”與“共享博士”機制,它打破了傳統身份壁壘,讓高校教授與科研博士以“產業職員”的身份,深度嵌入企業研發的全流程。
在新都區,成都新杉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曾面臨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共同困境——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在快速迭代的金屬3D打印技術面前步履維艱。新都區推出的“共享博士”機制,為其送來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大學的門正興博士。
門正興將課堂搬進了車間,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攻堅,通過優化數字模擬仿真技術,成功將大型薄壁零件的打印精度提升了12%。“研究課題有了真實的適用場景,我在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門正興表示,“這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產學雙贏。”
“共享博士”不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套系統性的人才流動機制。截至目前,新都區“共享博士計劃”已吸引超190名博士加入,促成校企合作項目38個,攻克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研發、復雜零件3D打印等16項關鍵技術難題,帶動產業鏈新增產值1.2億元。這一模式,正是成都園區以制度創新耦合“智力”與“需求”的生動縮影。
![]()
▲成都興隆湖的花海 攝影 周巧旻
在全市層面,“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搭建了一個更宏大的對接舞臺。在興隆湖畔,一場在核聚變技術研發基地現場舉辦的對接活動,讓前沿的尖端科技與本土的產業資本、制造能力實現了“第一次握手”。一年來,近300場這樣的活動,如同一條條高效運轉的“創新流水線”,讓8000余家企業的需求與高校的智慧持續碰撞,催生400余項合作。
“成都園區探索的‘科技副總’‘共享博士’模式,其精妙之處在于它構建了一種‘創新治理’的新范式。它超越了簡單的人才流動,是系統性打破組織壁壘,將高校的‘知識創造’邏輯與企業的‘價值創造’邏輯進行制度化融合。”在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柴俊武教授看來,園區在這里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要素聚集地”,而是充滿智慧的“生態架構師”。
“如何設計好、設計精這套機制,是園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柴俊武說:“它確保了創新策源從一開始就不偏離市場的軌道。”
跨越之勇|跨“鴻溝”
為中試“買單”就是為未來“投資”
卓越的創造,不能折戟沉沙。
當創新的方向得以校準,思想的火花在園區里點燃,下一個更為嚴峻的挑戰來到眼前——如何渡過橫亙在科技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的“達爾文死海”,讓創新的火種形成可以燎原的烈焰?
![]()
▲人機互動展示臺
“渡海”須有非凡的戰略魄力。不少園區向“中試”環節發力,以重金投入打造共享平臺,為創新者“兜底”,充當穿越死海的“巨輪”。
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創新藥企無需自建耗資數億的全套生產線。這里已布局了覆蓋藥物發現、藥效評價、中試生產到臨床試驗的全鏈條平臺超100個。創新藥企業康諾亞的Claudin18.2 ADC新藥能創下11.88億美元“出海”紀錄,離不開園區為其量身定制的服務方案。“園區不僅提供了‘硬件’支撐,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產業生態和精準服務,讓我們能心無旁騖地搞研發。”康諾亞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園區專業化服務對企業創新的支撐價值。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這種“共享”理念在硬科技領域體現得更為極致。在新都航空產業園,航空零部件制造不可或缺的熱表處理、檢測檢驗等環節,是單個企業難以承受之重。新都區國有企業果斷投資20億元,建設了熱表處理中心等四大共享平臺。“這相當于為整個產業鏈配備了‘頂配級’的公共車間,”園區負責人介紹,“一家初創公司也能以極低的成本,使用到國際一流的設備,這徹底改變了航空制造的創業生態。”
![]()
▲新都航空產業園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市級及以上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141家。它們如同分布在各園區的“創新煉金場”,默默地將實驗室里珍貴的“樣品”,淬煉成能夠經受市場嚴酷考驗的“產品”。
“中試平臺是檢驗一個地區創新決心的‘試金石’。”在四川專精企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子科技大學特聘專家滕正濤看來,投入真金白銀,建設共享式中試平臺,這實質上是政府以戰略眼光,通過分擔最關鍵環節的風險,來激勵全社會進行大膽創新。
中試環節薄弱,是科技成果轉化普遍存在的問題。產業園區承擔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任,那么做好“中試”文章,除了定力、魄力、決心,更需要專業化、市場化、高質量。滕正濤說,讓實踐走向縱深,那么未來,產業園區不僅要搭建平臺,更要讓平臺越來越好用。
賦能之智|創“場景”
為未來技術鋪設“第一條跑道”
當中試平臺將技術轉化為成熟的產品,創新的征程并未結束。尤其對于顛覆性的未來技術,真正的考驗在于:一個尚未被認知的市場,是否會接納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如何讓“未來”被看見、被體驗、被信任?
立足“未來”,最稀缺的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能夠讓技術迭代、獲得信任并最終定義市場規則的“早期應用場景”。
探訪中,記者看到許多園區正從空間的“提供者”躍升為場景的“設計師”和“合伙人”,主動為未來技術鋪設“第一條跑道”。
![]()
▲成都未來科技城
成都未來科技城從規劃藍圖階段,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巨大的“實景驗證場”。在這里,智能網聯汽車需要的不是封閉的測試區,而是全域開放、車路協同的真實城市道路網絡。低空經濟需要的不僅是研發廠房,更是像“未來翼谷”和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里的驗證平臺等各種應用場景。沃飛長空AE200飛行器能斬獲千架商業訂單,正是其產品在園區構建的低空生態中完成了從技術可行到商業可行的關鍵驗證。
白鷺灣科技生態園則探索出“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生態”的垂直場景模式。全國首個以“腦機接口”命名的專業樓宇“西部腦谷”,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展示、體驗和優化中心。成都芯腦科技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之所以能快速進入30余家醫療機構,服務2000余名孤獨癥兒童,正是因為在這個高度聚焦的“產業社區”里,技術找到了最早期的使用者,并基于真實反饋完成了至關重要的迭代。
![]()
▲西部腦谷
而成都科創生態島的雄心更為宏大,它立志成為一個覆蓋技術創新全生命周期的“實景驗證島”。從概念驗證、中試放大到首批次示范應用,企業可以在這里完成邁向市場的“全程沖刺”。這種“一站式”的場景賦能體系,極大地壓縮了未來技術的成熟周期。
![]()
▲成都科創生態島
柴俊武教授對此進行了深刻總結:“成都園區的‘場景賦能’,實質上是開創了一種‘需求側引領創新’的先進范式。它通過前瞻性地設計和開放公共場景,為未來技術創造了寶貴的‘早期市場’。這不僅是服務上的優化,更是戰略上的升維。它讓園區從創新的‘后勤部’變成了‘前沿指揮部’,讓成都不僅僅是新技術的‘誕生地’,更成為其走向成熟、定義規則的‘主戰場’。這正是在全球未來產業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的關鍵舉措。”
從“耦合之策”精準導航,到“跨越之勇”保駕護航,再到“賦能之智”開辟航道——成都園區在“立園滿園”行動的深化實踐中,構建了一套策動未來的系統性方案。
這套方案中,不僅有物理意義上平臺和空間的支撐,更有制度的創新、角色的重塑和生態的重構。而要升級這套方案,就要向縱深實踐,讓園區集成并協同更多創新要素,從被動的“管理者”向主動的“合伙人”蛻變,以創新,策動未來。
當成都的園區能夠以組織者的智慧耦合全球智力,以合伙人的勇氣共擔創新風險,以藍圖師的遠見定義未來場景,這座城市,便能更有力地執筆,書寫屬于自己的未來產業篇章。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成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