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留意過,走過路過的路名嗎?
你有嘗試過,沿著路名打卡一座城嗎?
挑戰90分鐘,極致讀懂魔都上海
“東門風味”Citywalk啟動“雙線模式”
從黃浦區小東門街道獨具特色的老路名出發
打卡上海的城市記憶與城市更新的交匯點
還有奇妙的新發現……
11月2日(周日)下午,一場以“老路名VS新滋味”為主題的“東門風味”Citywalk在黃浦區小東門街道進行,小東門街道基層理論宣講團團長王紹基、小東門街道金壇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沙繼春、小東門·外萃豐零距離黨群服務站(市民驛站)主理人張曉瀟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成吉一同,沿著小東門獨具特色的以“食”為名的街巷打卡東門風味,在90分鐘的時間里,帶領網友們極速解鎖了一場打卡魔都上海歷史底蘊與城市發展,金融繁華與市井煙火極致“AB”面之旅。
![]()
以食為名?原是繁華商貿一條街
“豆市街、面筋弄、火腿弄……這些不是美食一條街嗎?”距離小南門地鐵站僅300米的東門廣場是此次“東門風味”Citywalk的起點。活動還沒出發,東門廣場的“老城廂印記”中關于小東門各個街弄的介紹就吸引了記者和直播間網友的關注。
![]()
![]()
![]()
小東門街道基層理論宣講團團長王紹基介紹:“小東門街道的很多路名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帶有行業特色的路名比較多,比如?花衣街?(與棉花、布匹市場有關)、油車碼頭街?(與榨油業有關)、鹽碼頭街?(與鹽業運輸有關)等等,今天我們走的這條路線即將打卡的如豆市街、面筋弄、火腿弄、?外咸瓜街……就是與我們食品行業緊密關聯。”
![]()
“不是簡單的美食一條街,它其實更多地是商貿集市的匯集以及在基礎上形成的一條街巷一個行業的繁榮沉淀。”站在毛家園路與豆市街的交叉路口,小東門街道金壇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沙繼春補充介紹道,“這與小東門街道在歷史上作為碼頭商業區的功能定位密切相關,也得益于這里的地理位置特點與對商業發展重視。”
![]()
小東門街道,背靠老城廂歷史文化最深處,面向黃浦江改革開放最前沿,是上海海運商貿的發源地和城市發祥地之一,宋代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隨著沙船業的興盛,至清乾隆、嘉慶年間,轄區沿江桅檣林立,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口岸。十六鋪地區由于毗鄰城隍廟、豫園,岸上一帶店鋪櫛比,萬商云集,經濟素來繁榮。其中,從十六鋪至董家渡的弧形地帶因位于老外灘以南,也稱南外灘,當時碼頭云集,商業、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人煙稠密,所以還有“一城煙火半東南”之譽。
![]()
![]()
面對直播間的刷屏互動問題,王紹基和沙繼春也進行了詳細的科普。面筋弄?得名于這里歷史上聚集了許多制作和售賣面筋的作坊而得名;火腿弄得名于這里過去集中了制售腌臘食品(如火腿);糖坊弄得名于明清時期這里是以制作麥芽糖(飴糖)為主的糖坊聚集地?;豆市街是因為這里曾是老上海豆、麥、米、食油等批發商集中地的?,而且當時全市的豆類交易大多在此進行;外咸瓜街則是因為這里在當年集中了上海一半的海鮮業……
![]()
![]()
一條街巷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帶動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圈,街巷老路名,以食為名不僅記錄了上海老城廂的飲食文化變遷,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更見證了上海地區商貿集市的發展脈絡,是上海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
一面閱見金融繁華,一面行走煙火風味
“這里原來是‘萃豐木行’,是一座存放木材的老倉庫。”沿著毛家園路往黃浦江方向走,穿過中山南路,面對迎面而來的“靜謐花園。”沙繼春介紹。從場地前身“萃豐木行”中提取木元素,靜謐花園的設計搭配層次豐富多彩的綠植,同時借助地形波動,打造光影、水影、樹影交匯的場景,穿過其中,松弛感自然而來。而以“木”為主題,更延續著南外灘百年歷史演變的印記。
![]()
![]()
![]()
漫步“靜謐花園”繼續向前,是小東門·外萃豐零距離黨群服務站(市民驛站)。“外萃豐這個站點非常新,它其實是去年年初開始設計的,九月底啟用,由街道與我們華東院的青年規劃師們,還有公益組織共同打造的。這里的打造是希望為青年朋友深度參與街區生活提供平臺,共同探索南外灘金融社區的新想象,”小東門·外萃豐零距離黨群服務站(市民驛站)主理人張曉瀟介紹:“在設計之初,我們專門在附近的若干白領社群中做了調研,現在空間內的咖啡配置、圖書閱讀以及空間外的觀景座設置等功能就是來自調研的需求。”秋意漸濃、濱江觀景,陽光灑落在一杯咖啡上時,翻閱一本書,愜意!
![]()
一路向北,不緊不慢。沿著外馬路走上南外灘濱江步行道,迎著江邊清風,在老碼頭建筑群拉滿的?工業遺址與藝術融合的故事感氛圍中,沙繼春進一步分享:“在南外灘,還有很多這樣著力青年生活服務的精心設計,比如金融品巷·零距離黨群服務站、還有我們的南外灘金融直通車等,這些空間和站點設置也是為金融青年提供更好更便捷還更舒心的服務。”
![]()
![]()
![]()
![]()
![]()
從復興東路向右轉就來到了外咸瓜街,這條不賣“瓜”的外咸瓜街,名稱還有特別的故事。據介紹,“咸瓜”是福建方言,指咸黃魚。因為過去多有福建商人在此售賣海鮮,曬干腌制的黃魚在當地方言中被稱為“咸瓜”,街名由此而來。而且在外咸瓜街以西,原來還有一條與之平行的叫里咸瓜街,目前隨著城市更新,該路名已消失。老路名上有新滋味,外咸瓜街也有了新美食打卡點。
![]()
![]()
“這里菜肉餛飩特好吃!”線上直播間里已經有網友開始推薦這里的菜品了。“這里用餐的話,附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多一點,但在工作日白領也會過來,我們也給白領提供了一些優惠的活動,”位于外咸瓜街上的“東小館”社區食堂負責人還介紹了老年人和金融青年的錯峰就餐和不同的飲食偏好:“白領點雞腿、鴨腿或者是口味辛辣一點的多一點,而且他們中午來吃的比較多。老年人可能上午10點左右就來了,他們會打包回家,點的小餛飩、油條還有糕點比較多。”
![]()
![]()
老城廂的深厚文化底蘊,作為南外灘金融集聚帶核心區域的繁華都市感和時尚潮流氛圍;老路名上的新滋味,消失的老路名正在以新意延續著“心意”。一面閱見金融繁華,一面行走煙火風味!東門風味,一處交織兩種極致,是小東門街道獨有的城市“AB面”,也是高度之上溫度之中,魔都上海雙面交織的向“新”而遇!
![]()
![]()
![]()
![]()
![]()
打卡“三件套”?這里有N個出片機位
“這里也能看到‘三件套’!”直播中還有“驚喜”的新發現——在小東門竟然有N個打卡“上海三件套”的出片機位。東門廣場與中華路交叉路口的遙望視角,毛家園路與中山南路交叉路口的“半遮面”視角,靜謐花園的氛圍視角,南外灘濱江大全景視角,復興東路天橋上的“隱藏”視角,BFC外灘金融中心的大特寫視角……
![]()
![]()
![]()
![]()
![]()
![]()
![]()
打卡點
從老城廂縱橫延伸的城市肌理中走來,透過金融南外灘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打卡上海“三件套”,看似同樣的地標,卻有著不同的韻味;看似不同的景觀,卻一脈相承交相融合。魔都的兩種極致,90分鐘極速打卡,歡迎同路線挑戰。老路名對話新滋味——“東門風味”系列Citywalk直播由黃浦區小東門街道聯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阿基米德傳媒共同推出,歡迎持續關注。
“東門風味”Citywalk路線
![]()
1
東門廣場(面筋弄、火腿弄)
![]()
![]()
2
沙場街-外郎家橋街
![]()
![]()
![]()
![]()
3
毛家園路-豆市街
![]()
![]()
4
靜謐花園-外萃豐
![]()
![]()
![]()
![]()
5
南外灘濱江-金融品巷
![]()
![]()
6
復興東路渡口-天橋
![]()
![]()
![]()
![]()
7
外咸瓜街-東小館
![]()
![]()
7
東門路-中山東二路
![]()
![]()
![]()
![]()
8
楓涇路-外灘楓徑市集
![]()
![]()
編輯 / 孫沖
來源 / 話匣子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