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東南部的尼洋河畔,到中部的雅礱河谷地,再到西部的年楚河流域,蔚藍天幕映襯下,金色的青稞麥穗沉甸甸地低垂,牧草隨風涌起層層波浪。在現代化機械的轟鳴聲與歡快的勞作歌聲中,西藏各地迎來豐收。
林周縣是拉薩市農業生產大縣。金秋時節,連片的青稞田在強嘎鎮典沖村綿延鋪展,數臺聯合收割機穿梭其間,青稞在機械的高效“吞吐”間迅速完成收割、脫粒和秸稈粉碎。幾個來回后,飽滿的青稞粒如瀑布般傾瀉進停在地頭的車廂。典沖村村民曲尼卓瑪感慨道:“今年,我家種了40多畝青稞和小麥。以前秋收全憑手割、肩扛,父輩們得忙上大半個月;如今機械化作業把收割周期壓縮到了兩三天。就算碰上惡劣天氣照樣能搶收保產,顆粒歸倉。”
典沖村黨委書記曲旦朗桑接茬說:“過去我們靠天吃飯,農用機械幾乎為零,畝產糧食僅100公斤左右。如今耕作實現了機械化,加上良種推廣,畝產增至400公斤。”
“我初到林周縣時,當地農業機械化生產以拖拉機為主,現代化機械領域幾乎一片空白。”林周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田科興介紹,“現在林周縣擁有現代植保無人機35架、聯合收割機近300臺、各類農業機械超11萬臺(套),主要糧食作物(青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
農業機械化的深入推廣,為林周縣鋪就了從傳統農耕邁向現代農業的跨越之路,使其成為西藏高原農業現代化的鮮活樣本。
將西藏農牧民群眾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持續優化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陳以生介紹,近年來,西藏出臺了《西藏自治區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性文件,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范圍不斷拓展,補貼機具范圍已擴大到21個大類45個小類126個品目,基本覆蓋農牧區一二三全產業鏈。
除了自家添置農業機械,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服務能力也在持續提升。2017年,吳金次仁在家鄉創立薩迦縣扯休鄉曲姆拉日農機合作社,流轉土地開展人工飼草種植,同時經營種子精選包衣等業務,并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每年還免費承擔扯休村797畝農田的機械化作業。“農業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年輕人外出闖蕩,鄉親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吳金次仁說。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地貌復雜,雅礱河谷地、年楚河流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連片,適宜大型農業機械作業;而藏東南地區山地廣布、地塊零碎。近年來,西藏農業主管部門聯合內地科研院所,研發推廣適宜丘陵山地作業、體積小、成本低、操作簡便高效的新型農機具與技術,有效克服了地塊限制。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高原農牧業綠色生產機械裝備團隊,在林芝市察隅縣組織了一場針對丘陵山地青稞機械化的現場推廣培訓示范活動,旨在高效推廣新型農機技術。該團隊首席研究員鐘成義表示,目前已成功研發推廣智能化青稞旋耕施肥精量播種機、履帶自走式割捆機等系列農機裝備。
近年來,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農機深松整地遠程作業監測等智能化、信息化裝備也在西藏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步推廣應用。次旺桑珠是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甲措雄鄉聰堆村農機合作社負責人,2021年他通過桑珠孜區組織的植保無人機操作統一培訓考試,成為村里第一批持證無人機操控員。“借助植保無人機,完成上百畝防治任務輕而易舉。”次旺桑珠說,“守著祖輩的田地,但操作著先進智能裝備,我們也成了鄉親們眼中的‘新農人’。”
近年來,西藏農業生產各領域加快推進機械化,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裝備結構逐步優化,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為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穩定增收、農村經濟繁榮提供了裝備科技保障。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米瑪次仁介紹,截至2024年末,西藏農機總動力達803.7萬千瓦,農機裝備擁有量達63.5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7.8%,主要糧食作物(青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4%。(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