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最近廣州地鐵會因為APP里的“搖一搖”廣告被網友罵上了熱搜,更被人民網指著鼻子痛罵了一通。
![]()
![]()
這事說來也是夠荒謬的
事情起源于10月底,有網友吐槽廣州地鐵APP乘車碼頁面嵌入了“搖一搖”廣告,手機輕微一動就觸發跳轉,關閉按鈕還特別難找,一不小心就誤觸。要知道乘客們本來趕地鐵就夠著急了,結果掃碼過閘時手機稍微一晃,直接跳轉到淘寶、拼多多,后面排長隊的人瞪著你,你說氣不氣人?
更讓人生氣的是,廣州地鐵客服在回應時還說了一句——“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歡廣告”。這句話一出,網友直接炸鍋: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吸空氣,那你能不能試試不供氧?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暴露了問題的根子——公共服務機構,把用戶當“流量”,而不是“乘客”。廣州地鐵APP不是短視頻平臺,不是電商應用,它承擔的是城市基礎出行的功能屬性,是“準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這種背景下,廣告的出現本身就該克制、邊界清晰;但廣州地鐵偏偏在這個節點上玩起了“搖一搖觸發廣告”的騷操作,這不是把用戶體驗往溝里帶嗎?
![]()
![]()
人民網的評論一針見血:
商業化沒錯,但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犧牲民眾的便利。
你可以為了營收去做廣告合作,但公共服務APP不是廣告變現的金礦,更不是讓市民在早晚高峰玩“廣告跳轉游戲”的實驗場。人民網引用了《廣告法》和工信部《關于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明確指出互聯網廣告不能影響用戶正常使用,也禁止利用“高靈敏度搖一搖”等誘導方式。這不是模糊地帶,而是紅線,其本質上是通過技術手段強迫用戶觀看,已經踩了法律紅線,是違法了。廣州地鐵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竟然允許合作方在核心功能頁面上玩這種把戲,很難說不是對公共利益的背叛。
說白了,廣州地鐵不是不知道這些規定,而是僥幸地以為“大家忍忍就過去了”。
![]()
![]()
![]()
![]()
但民生領域的廣告問題,早不是新鮮事。
此前,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出行類APP也被用戶投訴廣告太多、界面臃腫、關閉復雜,整改一陣、反彈一陣,幾乎成了“周期性流感”。這背后其實是一個共性:公共平臺想商業化,但又不愿為“邊界”買單——既要收廣告的錢,又不想承擔公眾的不滿。
結果,廣州地鐵就成了這股風氣的典型樣本。
人民網這篇評論其實不是針對一家地鐵公司,而是在警告整個行業:公共服務不能被私利綁架。誰都明白地鐵養護成本高,運營資金緊張,可“搖一搖廣告”能賺幾個錢?真能補得上財務缺口嗎?這點小利換來的,是整個機構的公信力折損,是市民對公共服務系統的信任崩塌。
![]()
![]()
![]()
更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地鐵在事件發酵后立刻宣布“關閉搖一搖廣告”
這說明了什么?
這說明整改一點都不難。問題是,你為什么非要等人民日報系媒體發聲才改?這反而更說明了態度問題:不是不能改,而是不想改。
網友們也并不買賬——早干嘛去了?要不是輿論炸鍋,恐怕廣告還在那兒搖呢!有人調侃:“廣州地鐵怕是忘了自己姓‘公’不姓‘商’。”
![]()
說到底,技術可以“搖”,但公共服務的心不能搖。
廣州地鐵作為年客運量超30億人次的公共交通系統,更該明白自己的身份——你是市民出行的守護者,不是廣告商的打工仔。
廣州地鐵這波操作,給所有公共機構提了個醒:數字化不是用來斂財的借口,而是提升服務效率的工具。別忘了,你手里的掃碼閘機,背后是千萬市民的出行自由——這份信任,多少錢都買不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