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嘍大家好!中美的博弈可以說是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中美停戰協議墨跡未干,美國就接連亮出“兩把刀”:防長火速布局軍事圍堵,財長貝森特更放話“12至24個月內實現稀土對華脫鉤”。根據最新的報道我們看到美方對中國的態度真的是相互矛盾,前后不一的,美財長表示中國是不可靠的伙伴,但特朗普卻在此前的采訪中大贊中國,甚至提及中國41次,這種前后不一的行為,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議論。
![]()
對此我國也回應兩國關系要始終保持穩定,也需要維護對方的主權和利益。美財長這種看似強硬的表態,究竟是美國的戰略底氣,還是政客的選舉戲碼?
答案藏在軍事部署的細節與稀土產業的硬核邏輯里。此前中美握手言和的核心共識清晰明確:雙方暫停關稅戰,中方同步暫緩稀土出口管制。
但協議落地僅數日,美國國內的對華強硬勢力便率先打破平靜,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在社交媒體公開發難,直指特朗普“對華妥協”。
這種表態并非單純的兩黨攻訐,而是精準迎合了美國政壇長期存在的“對華強硬”輿論基調,即便兩黨在其他議題上針鋒相對,在對華姿態上“不低頭”仍是共識。
特朗普的回懟“舒默叛國”看似激烈,實則暴露了美國政壇的深層博弈:鷹派勢力正通過輿論施壓,倒逼行政分支展現強硬姿態。
對長期以“全球霸主”自居的美國而言,維系戰略顏面與威懾力是其外交決策中不可動搖的核心訴求,即便簽署了互利協議,也必須通過其他領域的動作“找補顏面”,這正是美軍動作緊隨其后的底層邏輯。
![]()
中美會晤落幕的第一時間,防長赫格塞斯便奔赴馬來西亞,集中宣布兩項針對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是與菲律賓聯合組建“菲律賓特遣部隊”,明確提出要在南海周邊構建“快速反應聯合軍事力量”。
相較于以往美菲之間以聯合演習為主的合作模式,此次特遣部隊的成立實現了質的突破,美軍將直接深度參與南海聯合部署,即便不公開駐軍,也意味著其軍事力量正式實現對南海的“半嵌入”,威懾意圖昭然若揭。
![]()
第二項部署更顯針對性:美國與印度簽署為期10年的防務合作框架協議。要知道,此前美印關系因印度采購俄羅斯石油、雙方關稅摩擦已降至冰點,印度甚至一度釋放“緩和對華關系”的信號以施壓美國。
但莫迪政府最終選擇站隊,本質是權衡后的戰略選擇,借美國的軍事技術與合作框架強化自身區域影響力,同時借助美國制衡中國。
![]()
這份協議的核心遠超常規軍事合作,涵蓋聯合演習、情報共享、后勤對接等全鏈條內容,尤其將“國防裝備聯合生產”作為重點,小到專用彈藥,大到導彈、武裝無人機均被納入。
等于為印度軍工體系綁定了美國供應鏈,而菲律賓與印度這兩個支點,恰好構成了美國印太防線的東西兩翼。
軍事圍堵的硝煙未散,經濟領域的“狠話”已然拋出。美國財長貝森特公開宣稱,中國對美國稀土領域的影響力“不會超過24個月”,同時警告中方“限制稀土出口是嚴重錯誤”。
這番言論迅速引發關注,畢竟稀土作為新能源、高端制造、國防軍工的“工業維生素”,其供應鏈安全直接關乎大國競爭的主動權。
![]()
但揭開表象看本質,美國的“脫鉤宣言”存在致命的產業短板。美國并非缺乏稀土礦資源,其本土的芒廷帕斯稀土礦儲量一度位居全球前列,但稀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在開采環節。
而在后續的分離冶煉、提純、磁材制造等技術密集型環節,這些環節涉及數十道化工工序,不僅對工藝精度要求極高,更需要長期積累的產業經驗與配套體系支撐。
![]()
美國曾在20世紀擁有完整的稀土產業鏈,但2000年后因冶煉環節高污染、高成本的特性,逐步將產能向海外轉移,如今整個產業鏈已近乎空心化。
最直觀的例證是:此前美國開采的稀土原礦,必須運至中國完成精煉加工,才能再運回國內用于生產。
即便當下美國聯合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推進“去中國化”布局,也難以突破現實瓶頸,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雖具備基礎分離能力,但產能僅能滿足全球不足5%的需求;
![]()
加拿大、日本的稀土項目仍處于建設初期,且受環保政策限制,短期內無法形成有效產能。數據是最硬的底氣: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煉加工能力仍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尤其在中重稀土提取、純化及磁性材料制造領域。
中國擁有成熟的技術路徑與完善的產業配套,這種優勢并非單純砸錢就能復制,僅中重稀土的分離提純,就需要攻克數十種元素的精準分離難題,產業工人的技術經驗積累往往需要十年以上。
![]()
貝森特口中“12至24個月脫鉤”的目標,即便未獲白宮正式證實,從產業規律來看也不切實際。明知難以實現,貝森特為何仍放出狠話?核心驅動力藏在美國的選舉政治邏輯中。
2026年11月的中期選舉,是特朗普執政兩年后的“政績大考”,共和黨若無法掌控國會主導權,后續施政將舉步維艱。
![]()
而“對華強硬”早已成為美國兩黨爭取選票的“通用密碼”,貝森特的言論越激進,越能幫助特朗普團隊塑造“強勢應對中國”的形象,既穩定保守派選民的支持,又能轉移國內對經濟、民生問題的關注。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節點的選擇:24個月后的2027年,恰好是特朗普若連任后的第二任期后期屆時即便脫鉤目標未達成。
![]()
執政團隊也可將責任歸咎于“市場波動”“民主黨阻撓”或“國際形勢突變”,完美規避政治風險。這種“先放狠話再留退路”的操作,正是美國政客應對選舉的典型策略。
特朗普團隊的算盤打得精明,但現實的壁壘難以逾越。當前美國在電池、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尚未擺脫對華依賴,而稀土產業對技術、配套體系的要求更高,短期內重構產業鏈幾乎不可能。
![]()
![]()
更關鍵的是,稀土產業鏈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中國手中,中方此次暫緩出口管制,本質是釋放善意的信號,若美國持續以軍事圍堵、產業脫鉤等方式回應,中方完全可重啟管制措施。
說到底貝森特的“兩年脫鉤論”,不過是美國選舉政治催生的一場輿論表演。軍事部署的威懾也好,財長的狠話也罷,都掩蓋不了美國在關鍵產業鏈上的對華依賴短板。
![]()
對中國而言,保持產業優勢的同時保持戰略定力,便是應對這種“表演式強硬”的最佳方式。而對美國政客來說;
若真要把“脫鉤”的戲演成現實,最終只會落得“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結局。畢竟在全球化深度綁定的今天,脫離最完整的產業鏈支撐談“自主”,從來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