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荷蘭政府以行政手段,切斷安世半導體荷蘭研發中心向中國東莞工廠的晶圓供應。這一決定不僅打斷了企業內部正常的業務鏈條,更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波濤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
安世半導體原為荷蘭恩智浦旗下資產,2019年被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收購,如今已發展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基礎器件制造商,尤其在車規級芯片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
荷方此舉,直接威脅到東莞工廠的生產連續性,進而牽動全球汽車產業鏈的神經。
中國商務部在11月4日的聲明中直言不諱,稱荷蘭行為造成“重大消極影響”,應承擔全部責任。
此事的實質,遠不止一場商業紛爭,它是全球半導體版圖重塑過程中的一次戰略碰撞,是國家間產業政策和供應鏈安全之間的較量。
![]()
這件牽動全球科技的“鬧劇”究竟要怎么樣收場呢?
風暴眼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企業之間的供應糾紛,但背后卻是荷蘭政府對安世半導體施加的系統性行政干預。
據業內消息,荷政府可能通過出口許可審查、國家安全評估等手段,迫使其荷蘭研發中心暫停向中國發貨,這顯然是一種精準施壓。
晶圓一旦中斷供應,對東莞工廠的打擊是致命的。車規級芯片一向對穩定性和交付周期要求極高,任何延誤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全球汽車廠商,如豐田、大眾、通用等,均依賴于安世的穩定供貨。
一次中斷可能導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數百萬輛,經濟損失高達百億美元。
![]()
而且中方早在11月1日就已宣布部分“豁免”措施,試圖通過法律渠道保留合作空間,但荷方依舊推進限制,顯露出其在此事上的決絕立場。
近年歐美持續推動半導體“去風險化”,試圖通過聯盟機制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術。作為ASML的母國,荷蘭在高端光刻機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配合美國限制中國,也被視為“維護技術優勢”的一環。
![]()
但荷蘭的戰略判斷顯然存在兩個重大失誤。其一,是對中國半導體韌性的低估。荷方或許認為,中國在晶圓制造環節仍依賴西方,尤其在車規級成熟制程領域。
但事實上,中國相關產能近年來增長迅猛。根據SEMI數據,中國大陸晶圓月產能已位居全球前三,多個新建晶圓廠預計將在未來兩年內投入使用。
其二,是對反噬效應的忽視。荷蘭一方面限制安世供應中國,另一方面卻嚴重依賴中國市場。
以ASML為例,2023年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占比接近20%。
此番行動若引發中方系統性反制,不僅可能影響其在華業務合規性,也動搖了荷蘭“開放經濟體”的國際聲譽。
![]()
在全球汽車行業剛剛走出“芯片荒”的背景下,荷蘭此舉無異于在供應鏈上再次點燃火藥桶。而它是否有能力承受這場火的蔓延,恐怕并不樂觀。
對等反制
面對突如其來的“斷供”,中國并未慌亂,而是迅速啟動“雙軌并行”的護盤機制,一方面啟動國內替代供應鏈,另一方面醞釀法律與外交層面的多重反制。
首先是供應鏈自救,從技術層面看,安世所需的車規級晶圓并非尖端制程,而是成熟節點領域。這正是中國半導體企業近年來重點突破的方向。
杭州士蘭微、無錫新潔能、揚州揚杰科技等企業,在功率器件、模擬芯片等領域已具備相當的技術基礎和產能儲備。
![]()
根據行業數據,這些企業部分產品已通過國際主流車企認證,具備快速替代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場突發事件恰為國內產業鏈提供了一次實戰演練的機會。
如果能順利接管安世訂單,不僅穩住了局面,也將顯著增強國際客戶對中國供應鏈的信心。
同時,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撐正在加碼。規劃明確提出,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體系。從資金扶持到稅收優惠,從人才引進到技術攻關,中國的半導體政策已經逐漸形成寬闊的道路。
![]()
而在強硬反制方面,中方也具備充足的法律與政治工具。依據《反外國制裁法》《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框架,中國可能對涉事荷蘭機構或個人實施簽證限制、資產凍結等措施。同時,對ASML等在華企業的合規性、安全性進行更嚴格審查,也在預期之中。
此外,中國或將考慮在WTO框架內提出交涉,指控荷蘭行為違反自由貿易原則。這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是在為全球企業敲響警鐘,經貿不應被政治綁架,規則才是全球化的底線。
![]()
從更廣義的角度看,中國還可能利用其在稀土、鋰、鎢等關鍵原材料市場的優勢地位,對荷蘭相關產業鏈形成間接制約。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國能獨善其身。
值得強調的是,中方的反制并非“以牙還牙”的簡單回應,而是講究“有理、有利、有節”。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仍體現出對國際規則的尊重。這種差異化的做法,恰好反襯出某些國家“得不到就毀掉”的零和思維。
![]()
超越安世
安世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遠不止中荷之間的摩擦。它反應了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高度脆弱,也折射出地緣政治對技術生態的深度干擾。
隨著更多企業意識到供應鏈的政治風險,全球半導體產業正悄然發生結構性轉變。原本高度全球化的布局,正向“區域化”“多元化”方向演化。
未來十年內,全球芯片制造可能形成三大中心,北美、東亞、南亞/東南亞。
這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必須加快自主能力建設,避免關鍵環節被人“卡脖子”;也有望吸引更多希望規避地緣風險的廠商,將產能遷入中國或與中國企業合作。
![]()
從更長周期來看,安世事件或許正是“東升西降”在半導體行業的一種體現。西方仍在頂尖設備、EDA軟件等領域占據優勢,但東方,尤其是中國,已在成熟制造、封測能力、終端應用等方面構建起完整生態。
這是一場關于資本、技術、市場與政策之間的多維角力。中國通過市場資本收購安世切入全球鏈條,而西方國家則試圖通過行政命令遏制這種滲透。這種對抗的深意,不僅關乎一家公司,更關乎全球科技治理的走向。
![]()
數據顯示,到2030年,亞太地區的晶圓月產能預計將占全球總量的60%以上,其中中國大陸貢獻最大。這一趨勢不僅改寫了技術地圖,也可能重塑全球產業話語權的分配。
對于中國而言,這次風波既是一次壓力測試,也是一次制度紅利的驗證。未來是否能在更多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關鍵不在于對方如何設限,而在于自身能否穿透瓶頸,構建真正獨立的體系。
![]()
回到這場風波的起點,“得不到就毀掉”的零和心態,或許是最值得反思的部分。荷蘭的激進行為,不僅未必能達成遏制中國的目的,反而可能加速中國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自立自強。
這場圍繞安世的博弈,是國家層面的系統對抗。短期看,外交與商業層面仍將膠著;但中長期看,全球半導體正步入陣營化、政治化的新階段。
![]()
中國的“護盤”是對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負責任的表現。這種冷靜而堅定的態度,或許才是當今動蕩時代中最可貴的力量。
在全球化與技術融合的今天,每一次人為中斷,都是對合作信任的傷害。唯有對話與共識,才是通往未來的真正出路。
參考信息:為確保晶圓供應,安世中國已有應對之策2025-11-04 14:23·觀察者網 荷蘭安世“斷糧”東莞工廠,國內供應鏈影響幾何?三家上市公司代理商回應來了??2025-11-03 21:18·每日經濟新聞 傳安世半導體已暫停向中國工廠供應晶圓2025-10-31 18:03·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