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東京歌劇城音樂廳內,當《羅馬的松樹》最后一個音符在穹頂久久回蕩,掌聲如潮水般涌來,經久不息,深圳交響樂團(以下簡稱“深交”)樂手們齊齊起身,感動致意。這場跨越五年等待的音樂之約,帶來了中國的聲音,也帶著對彼此文化的敬畏,這一刻得到了圓滿的回應。
此行日本巡演跨越東京、名古屋、京都三地,備受矚目。不僅是深交首次登陸日本古典音樂舞臺,更是一次承載著文化共情的跨國奔赴。
![]()
從《粵彩南風》里的嶺南韻律,到武滿徹作品中的幽玄意境,從貝多芬的經典回響到《羅馬的松樹》的磅礴氣勢,四首風格迥異的作品,串聯起一場跨越國界、貫通古今的藝術對話。巡演期間,深交團長林大葉接受深晚獨家專訪,暢談曲目編排的匠心巧思、藝術家合作的碰撞火花,以及這場音樂之旅背后,關于文化交流、藝術傳承與心靈連接的深層思考。
![]()
從“走向國際”到“融入國際”的關鍵跨越
談及此次日本首演在深交國際巡演版圖中的核心價值,林大葉坦言,絕非簡單的版圖擴容,而是深交在亞洲文化圈的重要落子。他強調,日本是亞洲古典音樂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深厚的受眾基礎與成熟的藝術評價體系,能在這里獲得認可,是對樂團藝術實力的“硬核檢驗”。
![]()
在林大葉看來,此次巡演標志著深交完成了從“走向國際”到“融入國際主流藝術對話”的重要跨越。希望通過巡演讓世界看到,深交是能精準詮釋多元文化、具備國際藝術對話實力的職業樂團。這種轉變,恰是深圳這座開放城市的特質在藝術領域的具象化表達——以包容之姿,參與全球藝術對話。
而深交的底氣,源于多年來的積累與沉淀。“一個交響樂團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家。”林大葉介紹,深交近年積極與全球優秀音樂家合作,享譽世界昵稱“大熊貓”的洛倫茨·赫爾舒科維奇便是其中代表。這位在慕尼黑愛樂等頂級樂團擔任首席30余年的大師,來到深圳后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與這支樂團,在他的帶領下,深交的藝術水準飛速提升。此次巡演,洛倫茨作為榮譽樂團首席,與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得主寧峰、日本豎琴家篠崎和子、深交長笛首席張俏的合作火花四射,讓深交的品牌口碑傳遍亞洲,吸引世界注目。
![]()
從“展示”到“對話”的藝術蛻變
原定2020年的巡演,延期至2025年,五年時光不僅改變了世界,也重塑了深交此次巡演的藝術構思。“最初的曲目更側重‘展示’,想把最成熟的作品直接呈現給日本觀眾。”林大葉回憶道,但五年的沉淀讓團隊思路發生了根本轉變——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對話”,思考什么能真正走進日本聽眾的心里。
![]()
11月4日晚最終上演的曲目單,暗藏著層層遞進的對話邏輯。巡演“第一聲”奏響的是深圳委約作品、中國青年作曲家王丹紅的《粵彩南風》,既有代表性又極具辨識度,林大葉相信這首作品的世界首演是展示“深圳聲音”的最佳載體。作品中嶺南的溫潤氣息與靈動韻律,讓日本聽眾能直觀感受中國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而其中蘊含的活力與包容,正是深圳精神的音樂化身。沒有刻意的文化符號堆砌,而用優美的旋律自然傳遞,這種真誠比任何刻意展示都更有力量。
緊接著,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古典音樂的“世界通用語”登場,瞬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展現深交對西方經典的精準詮釋力。下半場,日本國寶級作曲家武滿徹的《面向大海II》由日本音樂家篠崎和子與深交長笛首席張俏聯合演繹,成為此次文化對話的點睛之筆。林大葉強調,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單向輸出,武滿徹音樂中的日本美學,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追求相通,由中日藝術家攜手演繹,既讓作品回歸最本真的文化土壤,也展現了文化交流的誠意。
音樂會最終以雷斯庇基大氣磅礴的《羅馬的松樹》壓軸,全面展現樂團的交響張力與音色層次。四首作品構成了完整的藝術表述:以《粵彩南風》亮明東方身份,用貝多芬建立共通基礎,借武滿徹實現深度共鳴,最后以雷斯庇基彰顯藝術高度。而這正是深交此行的初心,無關炫技沒有宣講,而是帶著自己的文化,坐在藝術席上平等真誠地交流。
![]()
擴大國際“朋友圈”助力薪火相傳
首演后,11月6日深交即將前往名古屋音樂大學。這場演出深交做出了一個遠超常規的安排——由中日混血的青年女指揮家遠藤綾音執棒,名古屋音樂大學青年鋼琴家村木舞香、大管演奏家植田隼斗與深交共同完成。這一創新之舉,背后是林大葉對藝術教育的深厚情懷與對中日音樂交流的長遠期待。
![]()
林大葉深信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傳承。這場合作絕非“降低標準”,而是為年輕藝術家創造“機會和平臺”。藝術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而是平等的相互滋養,他期待,這種“代際+跨國”的合作能種下友誼的種子,讓這些年輕人未來成為中日音樂交流的“橋梁”。
這一安排也是深交推動“雙向交流”的新嘗試。在林大葉看來,比起一場成熟的演出,代際碰撞帶來的影響更長遠——它讓文化交流從“一次性活動”變成“可持續的生態”。事實上,“扶持年輕人”一直是深交秉承的優良傳統,許多當今樂壇的頂尖音樂家,其藝術道路的早期階段都曾得益于深交的助力,并與之保持著延續至今的深厚情誼與良好合作,林大葉本人也曾是深交搭建藝術平臺的受益者。“很多世界頂級藝術家公認,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亞洲,中國、日本必將是最重要的市場和根據地。”他籌劃,未來不僅要在深圳大本營吸引更多年輕人欣賞音樂、學習音樂、演奏音樂,還要擴大國際“朋友圈”,聯動日本、韓國等交響樂事業發達國家,為年輕人搭建更廣闊的國際橋梁,助力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成長。
![]()
以樂為媒積累文化好感度
“音樂是連接心靈、跨越國界的最美語言。”林大葉始終堅信這句話的力量。這場跨越五年的巡演,還承載著“用藝術消解隔閡,用共鳴積累信任”的重要使命。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卻也存在不小差異。在林大葉看來,音樂的優勢在于它有著最純粹的情感表達,當日本觀眾為《粵彩南風》的旋律動容,當中日音樂家在舞臺上默契配合,這些瞬間都在積累文化好感度。他坦言,希望巡演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日本觀眾通過深交的演奏,了解當下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事業的發展。
![]()
對于深交希望留給日本觀眾的印象,林大葉給出了“三者兼具”的答案:技術的精湛、情感的深厚與文化的包容。同時,也希望向世界展示,深交是一個“懂經典、有根脈、善交流”的樂團,這正是新時代中國樂團應有的樣子。
日本首演大獲成功,對深交而言,是“起點”而非“終點”,林大葉透露,樂團已規劃了與日本音樂界更深層次的合作藍圖。從五年前的期待到如今的圓滿,深交用行動證明了文化交流的力量。“文字的盡頭是音樂,這門世界最高級的語言,會讓中日兩國人民彼此了解、彼此欣賞,在亞洲古典音樂的版圖上,勾勒出互聯互通的美好未來。”而深交,也將繼續以樂為橋,在國際藝術舞臺,讓中國聲音觸達更廣闊的天地,為世界觀眾締造美好而溫暖的音樂記憶和文化共鳴。
采寫 | 深圳晚報記者 趙偉君
編輯 | 余凱揚
審讀 | 伊諾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蔡志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