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焦磊、任妍
嶺南大地,沃野千里,孕育出眾多風物特產。從一顆荔枝、一粒米,到一片陳皮、一葉茶,這些承載著特定水土與人文的“家鄉味道”,正日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金色名片”。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地理標志工作。作為全國首部綜合性地理標志地方性法規,《廣東省地理標志條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截至2025年6月底,廣東已獲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29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鳳凰單樅茶、英德紅茶、新會陳皮等10個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清單》,彰顯了“粵字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業版圖上,增城絲苗米的故事尤為典型。這粒享有“米中碧玉”美譽的稻谷,種植歷史可追溯至500年前的明代。如今,其品牌價值已突破51.5億元,實現從傳統農產品到地理標志明星產品的跨越。
![]()
增城區朱村萬畝絲苗米示范基地。人民網記者 焦磊攝
近日,記者走進廣州市增城區的朱村萬畝絲苗米示范基地,田地里的稻穗隨風起伏。“這里是增城絲苗米的‘品質根基’。”廣州增城區新塘糧食管理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漢橋介紹,這片萬畝農田是政府牽頭流轉的,再聘請農民進行專業化、生態化種植,便于機械作業和專家指導。
“我們通過訂單收購、優質優價機制與農戶共享產業升級成果。”王漢橋算了一筆賬,新模式已累計帶動農戶超6000戶,實現每戶年均增收超2000元。而從全區看,效益更為可觀。
廣州市增城區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科副科長吳澤鋒透露:“目前絲苗米產業已帶動3.4萬戶農戶就業,年產量達4.4萬噸,核心區產值近19億元,產品價格實實在在提升了,農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在增城,地理標志不僅是富民興農的“金種子”,更成為撬動區域發展的“新杠桿”。增城區立足農業資源稟賦,深入實施地理標志品牌培育工程,目前已擁有5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8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總量位居全省各區縣第一。
要讓品牌立得住,品質是生命線。為了守護這份“地道風味”,王漢橋和他的團隊建立了全鏈條質量管控體系。“我們專門建立了檢驗室,一粒米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超20項檢測。”他拿起一包增城絲苗米說,“產品包裝上都有溯源碼,只要掃一下,就能了解這包大米從種植到貨架的全流程信息。”
吳澤鋒表示,規范用標是品控的關鍵一環。“我們目前重點規范引導20家左右的授權企業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推動統一生產環境、統一產品外包裝,并進行規范檢查和指導。”
品牌價值的提升,離不開“吆喝”。增城絲苗米品牌價值51.5億元,增城荔枝品牌價值24.8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品牌打造。
“我們創新‘農旅融合’模式,每年常態化舉辦豐收節、荔枝節等活動,還把推廣場景搬進廣州塔、正佳廣場。”吳澤鋒說,“在廣東省首屆地理標志產品廣貨手信節上,增城絲苗米、增城荔枝包攬十大‘廣貨手信’前兩名,成功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從‘田間農產品’向‘文旅伴手禮’轉型。”
線下的火熱也在向線上延伸。“我們在線下人流密集處設置了地標專區,線上則開發了地標小程序,集中推廣20家授權企業的產品,其中七成以上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吳澤鋒介紹。
地理標志產業從“一粒種”發展成“一條鏈”,離不開專業服務體系的支撐。
在廣州知識城,全省唯一的國際地理標志產品服務基地正扮演著“加速器”的角色。“我們就是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國際地理標志產品服務基地負責人張京介紹,基地圍繞國際地理標志研究、大數據中心、產品交易運營等七大功能構建起完善的服務體系,希望能夠將廣東地理標志產品作為區域經濟的代表“名片”推向全國、送往海外。
從增城絲苗米的振興實踐,到國際地理標志產品服務基地的專業賦能,再到廣東全省地理標志產業的蓬勃發展,一幅以地理標志為紐帶,打通“產品—產業—品牌—市場—保護—富民”全鏈條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