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梅山。此時偌大一個皇朝,愿意陪侍他最后一程的就只剩宦官王承恩一人。那么是否像一些朋友認為的那樣,明朝的宦官比其他人更忠誠呢?
![]()
其實王承恩本身,就是這種觀點的“反證”。
漏下三鼓,上攜承恩手,幸其第,脫黃巾,取承恩及韓登貴大?、衣靴著之,手持三眼槍,隨太監數百走齊化、崇文二門,欲出不得 ……
《甲申傳信錄》
少頃,微服易承恩靴,出中南門,時已三更矣。手持三眼槍,雜內監數十人,皆騎而持斧,出東華門至齊化門 ……
《明季北略》
雖然崇禎朝京師宦官的具體數量在明史界沒有定論,但過萬是共識。這數萬“忠心之輩”到三月十九日京師城破之際,崇禎就召集到幾百(或幾十)人。等崇禎輾轉到煤山,唯王承恩一人爾。
其他宦官呢?是戰死、還是崇禎另派了任務,亦或是忠心不足而自行散去?
另外,清廷在同年九月遷都北京后,原樣照搬了明朝的內廷禮制。禮制等學起來容易,維持其運作的人呢?自然是收編前朝留京的宦官了。其中也涌現出新一代的權閹,如孟進祿、吳良輔等等。
這上萬宦官對于前明以及崇禎的忠心,又該怎么評價呢?
如果說這些普通宦官未能被皇權所蔭澤,而忠心不足。那么來看看那些完全依附皇帝并手握重權的太監們,在風雨飄搖之際又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
![]()
天啟六年三月,皇帝不顧群臣反對,推出了鎮守太監制度。宦官杜勛蒙圣恩,被委派于山海關左鎮守太監陶文麾下,“分守中軍、協贊軍務”。
崇禎登基后,隨著閹黨垮臺以及“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啟朝的太監們不是下獄問罪就是被召回京師打發閑差。這個杜勛是少數幾個被留用的前朝太監,而且在崇禎朝還獲得進一步的升遷。
崇禎九年杜勛被調回京畿,在宣府、昌平分守太監鄧良輔麾下任中西二協分守。崇禎十五年前后,焦慮的皇帝開始越來越偏向于太監控軍,在九邊各鎮廣設鎮守。
如高起潛總監關薊寧遠、盧惟寧總監天津通德臨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王夢弼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監大名廣平 …… 杜勛也在這一時期蒙崇禎厚托,被任命為“總監宣府太監”。
獲兩朝天子厚愛,杜勛該對大明以及崇禎忠心耿耿吧,但他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宣府陷,叛將白廣恩移總兵姜瓖書約降,監視太監杜勛郊迎三十里。巡撫宣府右僉都御史朱之馮懸賞勞軍,諭守城,無一應者 ……
李自成向彰義門設坐,晉王、代王左右席地坐 … (杜勛)為提督太監王承恩縋之上,同入見大內,盛稱賊勢,皇上當自為計,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縋上入見,述賊語,請上遜位 ……
《崇禎實錄》
崇禎十七年闖軍發起總攻時,杜勛出城三十里相迎并隨李自成一起前往京師。到了北京城下,杜勛甚至不顧個人安危(雖有二王為質,但也保證不了崇禎會在乎)和太監申芝秀一起入城勸降。
如果軍旅險苦消磨了眾宦官的忠心,那么來說一個在蜜糖罐里泡了十幾年的宦官,又是何種表現。
崇禎二年宦官車天祥得天眷,獲任江南提督織造太監這一要職和肥缺,而且一任就是十五年。但清軍抵達南京后,車天祥就在第一波投降隊伍里,他付出的“代價”是“蒙豫王委令照舊織造”。
杜勛、車天祥還不是崇禎朝眾太監中的個例。
司禮監秉筆太監杜之秩,在崇禎朝末期被委派與定西伯唐通一起鎮守京師門戶之一居庸關。李闖大軍到達后,杜之秩沒啥猶豫就和唐通一起降了,“寇自柳溝抵居庸關 … 定西伯唐通、司禮太監杜之秩迎降,巡撫右僉都御史何謙遁,總兵官都督同知馬岱自殺”。
![]()
崇禎朝的知名太監高起潛,從崇禎六年開始就被委以監軍(錦寧)重任,其后又陸續被加權升遷為關寧總監太監、總監關寧薊鎮中西二協并司禮監隨堂辦事內官太監,也可以說他是崇禎最信任的太監之一。
命趨吳三桂入關,三桂率眾日行數十里,是日始入關,太監高起潛棄關遁走西山。
《崇禎長編》
十七年春,賊信逼,復令監寧前軍。途次聞京師陷,遂棄關走。弘光時,召為京營提督;尋命督江北軍餉 … 未幾,王師南下,可法死;而起潛、元爵皆投降 ……
《小腆紀傳》
崇禎十七年三月六日,崇禎急令關寧軍入衛京師時,高太監不僅不督促吳三桂盡快發兵,他自己也沒真想過入京勤王。等他們磨嘰到山海關得知京師陷落后,高太監更是直接“遁走西山”。
其后高起潛又南下南京,憑借崇禎的余澤在弘光朝廷謀了個督餉的肥差。只是這段快樂時光并不長,隨著多鐸的速下南京,不想再跑的高起潛也就麻溜地投降了。
以上這些都是在外任職的太監,那么被李自成堵在京師里的太監們又有什么表現呢?
十九日平明,德勝等門一時俱開 … 當是時,司禮太監王德化及各監局掌印太監皆出迎,自成即命照舊掌印。由是各招致名下聽選,共留八百余人,各令散去。
《甲申傳信錄》
隨著闖軍的到來,京師眾太監大多也做出了前述同行一樣的選擇 – 向李自成投降。到五月份李自成放棄京師后,他們大多又麻溜地投降了滿清。
攝政和碩睿親王賞大學士馮銓,侍郎沈惟炳、金之俊,天津總督駱養性,招撫山東、河南侍郎王鰲永,招撫山西(應襲)恭順侯吳惟華,內監曹化淳、車應奎、王德化、王之俊等貂褂各一襲。
《清世祖實錄》
![]()
綜上可知宦官(太監)這個群體在明末清初整體的表現,并不比那幫文臣武將們強。有為國為君殉難死節的(比如方正化),也大量存在安于世事、乖乖投降的。為什么這些完全依附皇帝而生的人,表現也不堪呢?
“皇帝”本就由“一個人”和“皇權”組合而成,宦官實際依附的是皇權。所以皇權發生轉移后,那個人對于很多宦官來說,就和戲臺上的身著龍袍唱曲的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