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小區里倒垃圾的時候,王榮慶遇到了一位阿姨,邊焦急地比劃著手,邊發出“嗚嗚啊啊”的聲音,他花了好一會兒才理解,原來是阿姨想提醒他分類好垃圾,但由于她是個聾啞人士,溝通陷入僵局。
去年,王榮慶去拔了個橫向生長的智齒,傷口很大,幾乎沒辦法說話,他一下共情了那種不能交流的痛苦。他想到,發聲障礙可能發生在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群中,作為一個程序員,他起心動念,想到做一款專門為發聲障礙人士設計的App,并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使用的門檻。
后來,這些想法真的落地了,有了專門為發聲障礙人士日常交流準備的一款應用《吾聲BeMyVoice》。
一次細心的觀察和共情,讓人和人之間形成了善意的連接。
![]()
圖說:善意是連接的開始。/unsplash
當AI的能力越來越強大,連接變得前所未有的珍貴。我們可以和AI傾吐所有的心事,卻對現實中的人關閉了心門,久而久之,人們陷入了由AI建造的回音壁中,更深的孤獨由此產生。
但科技從來都是雙刃劍,當科技在制造人的壁壘的時候,有一些人正在用技術來打破壁壘,形成人與人之間充滿想象力的連接。以下是三位“連接者”的故事。
第一部分:聽見無聲的呼喚
習慣了“說話”的人,也許很難理解無法及時把話說出口的難受,直到自己有了發聲障礙,王榮慶才意識到,不只是聾啞人,普通人也可能因為生病、感冒或者肌肉痙攣等原因或長或短地失去說話的能力。但當時在網上搜了一下,他發現,那么多人有發聲障礙,但是國內卻沒有一款可以供他們使用的便利工具。
![]()
圖說:王榮慶在拔牙后短暫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于是他決定做一個叫做《吾聲BeMyVoice》(后文簡稱《吾聲》)的應用,讓它成為發聲障礙人士的“嘴替”。
在他的設計中,人們可以通過這款App實現便捷的文字轉語音功能。寫代碼的時候,他時而想到不同的人群,比如像是那位垃圾站遇到的阿姨,他們的生活中可能會有一些常用的語言,于是《吾聲》根據不同的場景提供了許多語言模板,人們不需要自己輸入,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通過App發聲。
《吾聲》是王榮慶獨立開發的第一款公益App。去年,華為鴻蒙團隊向他發來了邀請,讓他驚喜的是,這樣一個小眾的App都能被看見和支持,王榮慶覺得自己被推了一把,馬上答應做出一個鴻蒙的版本。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拓寬自己技術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產品推給更多國內有需要的人群。
![]()
圖說:這款App成了發聲障礙人士的“嘴替”。
今年6月初軟件上線后,王榮慶發現,這樣一款小眾App,竟然很快就有了接近2000個下載量。此后王榮慶也收到許多讓他開心的反饋,比如一位用戶在評論區寫下:“甲狀腺手術失敗損傷了聲帶導致無法說話,找到了這個軟件,用上了,謝謝開發者給無聲者帶來生活的希望。”通過這款軟件,人和人之間的冷漠被打破了,一些真誠的連接也因此產生。
王榮慶原本是工科出身,在從事三年的傳統制造業之后,轉行從事了自己更喜歡程序開發工作。作為一個深度I人,他享受開發的智力樂趣,代碼里自由的空間給了他充分的快樂,業余時間他也會記下靈感,獨立開發一些自己感興趣的App。
![]()
圖說:王榮慶在寫代碼。
對他來說,每一款App的誕生,都是來自生活的觀察,而一款App的誕生,也意味著一種小小生活方式的誕生,在這之前,他還開發過12款App,有些出于一些小樂趣,有些則是對人們生活需求的呼應。
像開發《吾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可以以一種非常純粹的心態來設計功能,能幫到別人,這是對一個獨立開發者最好的回饋。
他開始相信,只要多一些觀察、多一些共情和善意,代碼世界里就會有許多創造力發生。而這種共情的力量,讓冰冷的科技,多了許多溫度。
第二部分:在山野里,找到身體和自然的連接
這些年,人們開始把探索的觸角伸到了大自然里,因此,也形成了一股戶外的熱潮,不過,為了迎接這股熱潮,《兩步路戶外助手》App(以下簡稱《兩步路》)的團隊已經積累了10年。
張磊是《兩步路》的產品總監,同時也是一個有著20年經驗的戶外愛好者,他身上有著一個典型戶外用戶的成長經歷,從先走出去輕徒步,再嘗試重裝徒步,最后是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越野跑。
![]()
圖說:張磊在徒步路上。
最初讓他體驗到重裝徒步的快樂,是和小伙伴一起組隊,抵達營地后,人們一起搭帳篷做飯的熱情互助;晚上睡覺時,看著城市里難得一見的漫天繁星,早上起來后,再一起迎著久違的日出,鳥兒開始歡叫。
最近幾年,他開始愛上在山野里奔跑,沉浸式地感受自然,那時候,他就感覺自己好像化身成了一匹獵豹,在山林里穿梭。
越是迷人的景色,越是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如何探索前方未知的領域?如何在沒有信號的地方記錄下自己的軌跡?《兩步路》App就這樣應運而生。在技術加持下,用戶可以提前下載好路線軌跡、離線地圖和山野熱力圖,在安全的情況下探索自己沒有見過的風景。
![]()
圖說:社交媒體上人們分享的《兩步路》軌跡。/小紅書
而為了驗證路線、數據和算法的準確性,《兩步路》團隊經常集體出動,到戶外去親自測試。今年6月份,他們團隊就集體到惠州的羅浮山去徒步,這是一條大約14多公里累積爬升1000多米的路線。酷暑天,大家走得汗如雨下,但是當走完后看到數據對比和技術驗證,就倍有成就感。
有一次,張磊和團隊探索深圳大鵬山地一條幾乎無人走的路線,快到傍晚,開始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大家只好找地方躲避,等暴雨差不多停,天已經黑了,基本看不清楚前面的路,當時已經接近晚上12點鐘,大家都非常著急。
好在他們提前在《兩步路》App上下載好了下山的軌跡,大家可以邊走邊看軌跡是否偏離,最終一行人循著軌跡回到地面。這讓他深刻地體會到在探索過程中,科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
圖說:安全的準備讓徒步更盡興。/unsplash
這些年,隨著用戶的涌入,平臺上可供用戶選擇的軌跡路線也越來越多,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兩步路》App剛好見證了中國最初的戶外運動萌芽,到如今的爆發及一部分玩家逐漸專業化的過程。讓張磊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歲的用戶,在《兩步路》記錄下最后一次戶外游泳,這也是他使用《兩步路》10年的紀念。
2024年,在大量華為用戶的呼吁下,《兩步路》App啟動了鴻蒙版本的開發。對張磊和團隊來說,鴻蒙系統的特性,顯著提升了開發效率,節約了成本,最重要的是,入駐AppGallery也意味著一次更龐大的山野愛好者的集結。
隨著愛好者的聚集和成長,《兩步路》也早已變成了分享戶外經驗,共享路線、結伴出行的聚集地。人們既可以用《兩步路》來探索戶外,也可以在上面尋找志同道合的“搭子”,甚至也因為山野找到了共享興趣愛好的朋友,這讓《兩步路》成了一個有溫度的山野共同體。
![]()
圖說:人們因為對戶外的熱愛形成了山野共同體。/unsplash
人們通過《兩步路》App 更盡情地投入戶外運動,也通過一次次探索自然的過程,讓人跟人、人跟大自然重新連接起來,探索山野精彩,無憂安全回家,這是張磊這樣的互聯網產品工作者最欣慰的事情。
第三部分:回到中國文化,找回“我們”是誰
2011年,創業失敗的田海博跌入了人生低谷,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次,在朋友的辦公室里,他看著窗外,高樓大廈越來越相似,城市特色在消散,他想著,幾十年后這些建筑會不會也變成“老破小”。這似乎有點像他自己的人生狀態:找不到自我,慢慢被世界遺落在后。
那么多傳統文化和建筑,正在被人們逐漸遺忘。能不能做一款游戲,讓人們在娛樂時重新與文化相連接?中式建筑的靈魂是榫卯,榫卯就成了《匠木》誕生的靈感。
![]()
圖說:田海博聊《匠木》的靈感。
這當然不是一個看起來能馬上賺錢的事情,但因為這個念頭,他覺得自己好像又恢復了生命力。2018年,田海博抵押了老家烏魯木齊的房子,湊了100萬元,正式創立“東極六感”,全身心地投入在了這個瘋狂的念頭上。
榫卯建筑的游戲該如何做?他想起小時候爺爺教他做的木藝活,那些桌椅板凳,制作過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一顆釘子就能嚴絲合縫,互補共生,是一種讓人驚嘆的中國智慧。
他對這款游戲的要求極其嚴謹,為了還原文化,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嚴謹地考據。榫卯表面沒有木材的橫截面,所以每塊木頭的紋理都要對得上,連貫如流水。他們曾自己買來做手串的邊角料,切開來研究木頭的紋路,也翻閱了大量的資料。
他甚至希望這款游戲可以通過動作和UI的設計,讓用戶在玩的時候能隔著屏幕聞到木香,感受到真實的木頭質地和紋理。在游戲里,每一塊木料都可以360度無死角觀察,玩家通過旋轉、移動的操作方式,像玩拼圖一樣去學習榫卯結構,體驗一種嚴絲合縫的樂趣。

圖說:榫卯游戲的樂趣之一在于嚴絲合縫。/gif
做完《匠木》的本章只用了7個月,但為了讓玩家體驗到創作的樂趣,并能夠將文化分享出去,產生更多的連結,他們花了12個月去設計UGC 的“切磋”玩法,并且放棄了付費點,希望玩家都能在玩《匠木》時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文化傳承中。
5 月18日,《匠木》在鴻蒙上線了,這之后也獲得了AppGallery的編輯推薦,讓更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玩家找到了這款游戲,游戲下載量提升了5倍。
幾年來,《匠木》獲獎無數,但最讓他開心的卻不是得獎,而是至今玩家已創作出近11萬種原創關卡,《匠木》讓傳統文化從單向傳播變成了人與人的共創。對他來說,游戲只是一個載體,重點是讓人們有一個機會真正與傳統文化的美和智慧產生連接。
回想過去,他能想到許多玩家在榫卯游戲中受到的滋養,有一個資深玩家甚至因為《匠木》的啟蒙,而在大學志愿時選擇了冷門的古建筑修復。
![]()
圖說:年輕人在古建筑里找到自己的根。/圖蟲創意
還有一個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AppGallery上一個玩家寫了很長的評論,他說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好像看到小時候他坐在旁邊看著爺爺在刨木花,但現在爺爺已經不在了,而自己的孩子也長大了,心里就五味雜陳,后來他就讓孩子也玩這個游戲,他告訴孩子,你看,當年你太爺爺就是這樣動手做小板凳的。
這是一個典型的關于《匠木》傳承的故事。通過《匠木》游戲這樣一個文化載體,祖孫三代之間完成了跨時空的連接、完成了文化的確認,這就是當初田海博所期待的。
這款游戲,不僅拯救了田海博的精神危機,確定了傳承傳統文化的道路,也讓很多玩家更加確信“我是誰,我來自哪里”。
后記:
現在,在有了《匠木》的實踐經驗后,田海博團隊還在繼續創作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游戲。像以節氣為主題的《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是人與自然的七十二候,在游戲里,玩家將跟隨“節氣”的腳步,“親身”體驗時令風物的循環更替,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此外還有一款濃縮傳統象棋精華玩法的《落棋無悔》,因為年輕人已經不玩象棋了,他也想用好玩的新鮮的方式讓年輕人重新與這項國粹連接起來。
![]()
圖說:田海博發現傳統文化里有挖掘不盡的內容。/圖蟲創意
這幾年,張磊團隊除了做好路線探索App之外,也組織了各種線下活動,包括到山野去撿垃圾保護自然等行動,這讓線上工具不只是工具,而是撬動線下行動的力量。
而在開發《吾聲》這樣的公益軟件之余,王榮慶也在利用應用開發,去實現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靈感,并將其變成改變生活的一些小小力量。
鴻蒙的含義,本是天地初開,一片混沌,而正是在這樣一片開放的空間里,允許各種可能性發生,允許有想象力的人們,去創造一些新的天地,像《兩步路》《吾聲》和《匠木》三款小眾又精巧的應用,可能無法像巨頭那樣引人注目,但卻在細微處改變著我們的連接方式。
在鴻蒙生態中,越來越多這樣的“連接者”出現,形成一片人和人之間能量交互的海洋,人們也因此找到了科技力量和生命內在的連接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