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王智華 朱力嚴 張剛
在許昌胖東來生活廣場旁,一個不足三平方米的路邊織補攤,靜靜佇立了二十余年。攤主劉結實年近花甲,雙手布滿老繭,卻用一針一線,織就了一段關于堅韌、誠信與城市溫度的故事。11月4日,大象新聞記者在攤前,見到了正在忙碌的“縫東來”劉結實老人。
“縫東來”火出圈:誠信織就全國口碑
“廣州的、上海的、天津的,還有河北邢臺的……”說起這個織補攤,劉結實自豪地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快遞包裹。許多顧客慕名而來,甚至將破損衣物郵寄千里,只為讓他親手修補。每天少則十幾單,多則二三十單,忙時凌晨三點起床,深夜十二點才收工。
“咱沒門店,就收得低點,一般一二十、二三十塊。”劉結實始終堅持低價、利民的經營原則。在他看來,這份信任源于誠信:“你看于東來那么大企業家都講誠信,咱更不能砸了招牌。”
![]()
從絕境到生路:一針一線撐起一個家
二十多年前,正值壯年的劉結實突患肝硬化腹水,因家境貧寒無力醫治,一度靠低保度日。走投無路之際,他帶著家人來到許昌,在胖東來超市旁支起一個小攤,靠縫補衣物勉強糊口。“當時就想著能掙口飯吃。”回憶起那段艱難歲月,劉結實仍忍不住落淚。
然而,這座城市沒有辜負他的堅持。低廉的收費、精湛的手藝,加上鄰里街坊的關照和城市管理的人性化,讓這個小攤逐漸站穩腳跟。更幸運的是,緊鄰胖東來帶來的巨大人流量,為這個小攤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顧客。如今,劉結實不僅主動退掉了低保,還養活了一大家子人,成為許昌市民心中“修衣必找”的手藝達人。
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小攤里的大時代
“在這二十多年,我也見證了許昌的發展,真是發展得好。”劉結實感慨道。從建行舊址到如今的藥房,周邊環境不斷變遷,但不變的是街坊的熱情和城市的包容。采訪當天,即便是周二胖東來的閉店日,仍有顧客絡繹不絕前來取衣、送修。
一位剛取完衣服的市民指著修補處說:“原來這里有個洞,現在一點看不出來,這活兒做得真好!”這樣的認可,劉結實聽了很多遍,他說,這也是他繼續堅守的理由。
![]()
小小織補攤,不僅是謀生之所,更是城市溫情的縮影。在快節奏的時代里,劉結實用慢工細活守護著一份傳統手藝,也用誠實勞動贏得了尊重與尊嚴。正如他所說:“有啥難事了言一聲”——這句話,既是于東來給予這個小攤兒的溫暖,也是小攤主人回饋社會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