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看他如何面對反對意見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固執己見,把反對意見視為人身攻擊。
而認知層次越高的人,越能開放地、甚至欣喜地接納不同聲音。
本杰明·富蘭克林年輕時,也曾是個辯論高手,喜歡用犀利的言辭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
但他很快發現,贏得辯論,卻輸掉了關系,對他毫無益處。
于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永遠不直接反駁別人,永遠不使用“肯定”、“當然”等過于絕對的詞。
他會用“我猜想”、“我感覺”或“目前看來,我覺得是這樣”來表達觀點。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時,他會先耐心聽完,然后說:“在某種情況下,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但在當前這件事上,我‘覺得’好像有點不同。”
這種謙遜和開放,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聲望和影響力。
認知低的人,他們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他需要通過“戰勝”別人,來維護自己脆弱的是非觀。
而認知高的人,世界是“多元共生”的。
他知道自己的認知有邊界,所以他把反對意見,看作是幫助自己拓寬邊界、看見全貌的“免費信息”。
![]()
第二,看他如何解釋一個問題
面對一個糟糕的結果,弱者歸因于人,而強者歸因于系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公司的銷售額下滑了。
認知低的人會立刻說:“一定是那幾個銷售員太懶了!能力不行!”他把一切歸咎于某個具體的人。
而認知高的人會怎么做?
他會問:“是不是我們的定價策略出了問題?是不是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是不是我們的產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對手了?是不是我們的激勵機制不夠合理?”
他看到的,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壞了的系統”。
把問題歸咎于人,是最簡單、最偷懶的思考方式。
因為它不需要動腦,只需要宣泄情緒。
而一個認知水平高的人,擁有“系統性思維”。
他能穿透表象,看到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
任何一個問題的發生,都不是孤立的點,而是一個鏈條的結果。
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就看他是在抱怨問題,還是在拆解問題。
![]()
第三,看他能否容納兩種矛盾
作家菲茨杰拉德有句名言: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認知低的人,大腦是“單核處理器”,一次只能處理一種想法。所以他追求簡單、清晰、唯一的答案。
認知高的人,大腦是“多核處理器”,他能輕松地在各種矛盾甚至對立的觀點之間,來回切換,游刃有余。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會強調“要固執,也要靈活”。一方面,對愿景要極其固執;另一方面,對實現愿景的具體方法,又要非常靈活。
他會強調“要節儉,也要敢花錢”。一方面,公司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連辦公桌都是用門板改造的;另一方面,在對未來的投資上,比如AWS云計算,他又敢于瘋狂燒錢。
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在一個認知高的人身上,卻能得到完美的統一。
因為他們知道,真實的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滿了混沌和矛盾。
低級的頭腦追求唯一的答案,頂級的頭腦玩轉所有的矛盾。
![]()
第四,看他追求的是“術”,還是“道”
沉迷于“術”的人,總在追逐風口,學習各種方法論和技巧。
而悟“道”的人,追尋的是事物的底層邏輯和第一性原理。
你想賺錢。
去問認知低的人,他會告訴你:“趕緊去開直播,去做短視頻,這是當下的風口!”他給你的是“術”。
去問認知高的人,他會反問你:“商業的本質是什么?是價值交換。你能為別人提供什么樣的稀缺價值?你如何把這個價值的交付成本降到最低?”他給你的是“道”。
“術”是易變的,是“魚”;“道”是不變的,是“漁”。
認知水平高的人,會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打磨自己的“漁”上。
他會不斷學習哲學、數學、心理學等基礎學科,搭建自己的思維模型。
一旦掌握了事物的底層規律,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他都能迅速看透本質,找到破解之道。
高手都在用第一性原理看世界,而我們還在收藏各種方法論。這就是認知的差距。
![]()
真正的認知高手,他面對反對時是開放的,看待問題是深刻的,思考方式是多元的,追求的是事物最底層的規律。
與這樣的人同行,你不僅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更能不斷打破自己的認知局限。
當你開始用這4.個細節去觀察時,你不僅能識人,更能知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