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0分鐘
![]()
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錨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部署、《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向“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縱深推進的關鍵節點,教育正面臨從標準化供給向個性化生長、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培育的深刻轉型。當AI重構學習生態、“無邊界”成為課程改革關鍵詞,如何打破傳統教育的圍墻,讓育人更具系統性、創新性與前瞻性?
2025年11月9-11日在西安啟幕的第三屆中小學特色課程博覽會,以“學習融通 無界育人”為核心主題,吸引全國2500余家中小學校、教研機構、科技企業參與。這場盛會之所以未辦先熱,核心在于它以“四個融合+一個規劃”為骨架,為基礎教育破解“五育割裂”“學科壁壘”“技術脫節”等痛點提供了可落地、可復制的實踐方案,更暗藏著從實踐探索到成果轉化的完整路徑。
1
五育融合
從單維發力到系統育人
讓素養生長有場景、有溫度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簡單疊加,而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拆解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日常場景,讓每一堂課、每一項活動都成為五育共生的載體。
西安高新區第十一初級中學承辦的“中小學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現場會”,將紅色文化作為五育融合的核心紐帶,打造了沉浸式育人場。在學校紅色教育基地,學生不僅通過史料研讀了解“西安中學生救亡運動”(德育+智育),更動手復刻“救亡傳單”(勞育),用畫筆描繪“革命場景”(美育),甚至以“徒步模擬長征路”體驗先輩艱辛(體育);樓頂2668平方米的“致敬南泥灣”勞動基地里,七年級學生每周參與“四季農耕”,從播種、施肥到收獲,既掌握農業知識(智育),又體會“自力更生”精神(德育),收獲的蔬菜還會送到食堂制作“感恩餐”(勞育)。這種“一課融五育、一景載多育”的設計,讓十一初連續三年中考成績優異,更獲評西安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其“臻彩課程”體系還成為陜西省教育評價改革優秀試點成果,為“五育如何落地”提供了范本。
“第五屆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大會暨班主任實戰技能研習坊”則從“育人主體”視角破局,西咸新區灃西第一小學的“全息德育”實踐讓人眼前一亮。學校構建“1+10+N”培養模式,1個理想信念+10項培養目標+N種成長可能,班主任將五育要求轉化為班級微任務:讓學生輪流擔任綠植管理員,負責澆水、記錄生長數據(勞育+智育);組織體育精神辯論賽,圍繞“女排精神是否過時”展開討論(體育+德育);用班級藝術節作品設計文化墻,將美育成果融入校園環境(美育+德育)。更值得關注的是,學校還開發“AI樹洞”心理輔導工具,通過技術輔助識別學生情緒波動,及時介入疏導(心理健康+技術融合),這種“細微處見五育”的管理方式,讓班主任從管理者變為融合育人的設計師。
五育融合的實踐成果正成為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重要方向。課博會“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展示及成果培育指導現場會”上,西安高新第二學校的“知行課程”便以五育融合為核心,通過“大美陜西”主題課程,讓學生在探究陜西文化中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綜合提升,最終榮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現場專家將針對性指導參會校如何將五育融合案例梳理為成果申報材料,打通了從實踐到獎項的轉化路徑。
2
學科融合
從分科教學到問題驅動
讓知識關聯有邏輯、有價值
真實世界的挑戰從不因學科邊界而孤立存在,學科融合的本質是讓學生用“跨學科思維”解決真實問題,實現“從知識記憶到能力遷移”的跨越。
西安經開第三小學帶來的“素養導向的中小學項目式學習高品質實施”現場會,以“校園微改造”為核心主題,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驅動”的融合項目。在“雨水花園設計”項目中,學生組成跨學科小組:數學組測量場地尺寸、計算排水坡度,確保設計的科學性;科學組研究本地耐旱植物特性,篩選適合種植的品種;美術組結合“西安園林風格”,繪制花園景觀圖;語文組則撰寫《雨水花園使用指南》,用文字清晰呈現設計思路與維護方法。整個項目中,學科知識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包,學生不僅掌握了多學科內容,更培養了團隊協作、方案設計等綜合能力。該校13個項目式學習案例獲國家級獎項,“1+N”種子課程,1個國家課程核心知識點+N個跨學科延伸任務還榮獲陜西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其“從課堂到校園、從知識到實踐”的融合模式,為小學階段學科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學主導的“中小學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實踐路徑”現場會,則展現了學科融合從1.0到4.0的迭代升級。學校最初從單學科延伸起步,如今已形成AI+融合4.0體系,開發165個高跨度主題范本。在“清氧工坊——自制制氧機”項目中,融合維度更為豐富:化學課上,學生探究過氧化氫制氧的原理,掌握化學反應知識;物理課上,學習電路連接、氣壓原理,動手組裝制氧機設備;生物課上,分析氧氣對人體呼吸的作用,理解生命科學知識;甚至在語文課上,學生還會撰寫“制氧機實驗報告”,鍛煉科學表達能力。更創新的是,學校還開設“跨學科實戰營”,讓參會教師現場體驗“年歷小創客”“溝通不阻‘愛’”等項目設計,直觀感受“如何用一個主題串聯多學科”。該校作為西安市跨學科主題學習實驗校,其經驗已輻射至周邊多所學校,印證了學科融合的可推廣價值。
3
文化融合
從靜態傳承到動態創生
讓文化育人有根基、有視野
文化融合是基礎教育培根鑄魂的核心抓手,既要讓學生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又要具備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承辦的“中小學館校融合課程創新與無邊界學習場域構建”現場會,將博物館文化與學校教育深度綁定,打造了“處處是博物館、人人是策展人”的育人環境。學校建設19個校內主題博物館,如“西安事變博物館”“秦嶺生態博物館”、127間班級博物館,如“漢字演變館”“老西安生活館”,更創新“學生主導”的策展模式:在“西安事變”主題博物館中,學生先通過歷史課梳理事件時間線、關鍵人物與歷史意義;再通過美術課學習“歷史場景還原”技法,用畫筆再現“兵諫”場景;最后通過戲劇課編排短劇,演繹人物對話與心理活動。傳統文化不再是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學生可探究、可創作、可傳播的活素材。該校《博物致智》課程體系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更吸引省內外數千名教育同仁前來觀摩,其“讓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的理念,為“文化+教育”融合提供了標桿模式。
西安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的“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現場會,則展現了文化融合的國際維度。學校依托西安外國語大學資源,以“雙外語+多元化發展”為路徑,除英語外,開設德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課程,更設計“用外語講中國故事”系列活動:學生用德語介紹“秦腔”的唱腔特點與文化內涵,用日語講解“皮影戲”的制作工藝與歷史淵源,用英語分享“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外語表達能力,更在“梳理文化內涵、轉化表達語言”的過程中,深化了對母語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學校還與海外姊妹學校開展“線上文化交流”,讓學生與國外同齡人分享“西安年·最中國”等民俗活動,在跨文化互動中既傳播中華文化,又了解世界多元文化。這種“中國心+世界眼”的培養模式,正是文化融合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不丟失文化根基,又能自信地與世界對話。
4
AI融合
從工具輔助到生態重構
讓技術服務有溫度、有深度
AI與教育的融合,不應是技術炫技,而要回歸育人本質——通過技術重構教學流程、精準匹配需求,實現因材施教與育人效率的雙重提升。
西安高新第八小學的“人工智能賦能中小學課程生態建設”現場會,構建了“AI+多學科+全場景”的融合生態,讓技術自然融入日常教學。在“AI+科學”課上,學生開展“猴臉識別”項目:通過拍攝猴子面部特征,用AI技術分析生物特征差異,理解“生物多樣性”知識;在“AI+藝術”課上,“吼一聲秦腔”項目中,AI系統實時分析學生的唱腔、音調,輔助調整演唱技巧,讓傳統戲曲與現代技術碰撞出新火花;在“AI+德育”中,學校開發“AI樹洞”平臺,學生可匿名傾訴情緒困擾,技術通過關鍵詞識別、語義分析,初步判斷情緒需求,并將結果反饋給班主任,輔助開展個性化心理疏導。學校還構建“雙螺旋”育人模式——技術素養與學科素養并行發展,將AI知識融入“小蜜蜂品質課程”,如“AI垃圾分類”“AI植物生長監測”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技術原理與應用價值。作為中央電教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陜西省STEM教育實驗校,該校的實踐打破了AI只適合高年級的誤區,證明低年級學生也能通過趣味項目感受技術魅力,為技術如何服務育人提供了清晰答案。
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的“數字化賦能學校課程變革”現場會,則聚焦AI+評價與支持,讓技術成為個性化育人的助手。學校依托學習支持系統,實現AI對教學全流程的賦能:課前,AI分析學生過往作業、測試數據,為教師提供分層預習建議,如對數學薄弱生推送“基礎概念微課”,對優等生推送拓展思考題;課中,通過課堂互動數據,如答題正確率、舉手次數,實時反饋學生聽課狀態,教師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與難度;課后,AI自動批改作業,不僅標注錯題,還分析錯誤原因,如“幾何題錯誤多因輔助線畫法不熟練”,并推送針對性練習與微課。在心理健康領域,AI的應用更具溫度:“AI心情觀察員”系統通過分析學生作文、繪畫中的情緒關鍵詞與色彩使用,輔助識別潛在心理需求;AI家校溝通助手則為家長提供個性化育兒建議,如“孩子近期專注力不足,可通過‘拼圖游戲’訓練”。該校“學習支持系統”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經驗證明,AI融合的核心不是“替代教師”,而是通過技術解放教師的“重復性勞動”,讓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情感成長。
5
一個規劃
以“十五五”錨定方向
讓學校發展有路徑、有保障
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當下實踐的深耕,更需要長遠規劃的引領。本屆科博會專門設置“‘十五五’時期學校發展規劃編制與修正支持服務”專題環節,為學校提供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的全流程指導,幫助學校避免“盲目改革”“碎片化實踐”,確保發展方向與教育強國戰略同頻共振。
該環節以“問題導向+目標引領”為核心邏輯,設計“四步編制法”:第一步前期調研診斷,專家團隊駐校(或線上)訪談校領導、骨干教師、家長代表,查閱辦學數據,如師資結構、課程實施情況、學生素養評估結果,形成《校本發展痛點與規劃方向診斷報告》,精準定位“課程融合不深入”“教師數字素養不足”等核心問題;第二步規劃框架搭建,結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要求,與學校共同確定“十五五”核心目標,如“三年內建成省級學科融合示范校”“教師AI應用能力100%達標”,并拆解為“課程建設”“師資培養”“評價改革”等具體任務;第三步初稿修正,專家針對學校自主編寫的規劃初稿,從“政策匹配度、目標合理性、實施可行性”三方面逐章優化,如將“打造特色課程”細化為“開發10門跨學科融合課程、5門AI融合課程”;第四步終稿評審,組織區域教育部門負責人、課程專家聯合評審,確保規劃既符合上級要求,又貼合學校實際。
現場還將分享西安高新第二學校的規劃案例:該校“十五五”規劃中提出課程融合攻堅計劃,明確“每年開發3門‘五育融合’校本課程、建設2個AI教學實驗室”,并配套“教師跨學科培訓”“課程評價標準”等保障措施,最終落地為“大美陜西”課程體系,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這種“規劃—實踐—成果”的閉環,印證了好的規劃不是紙上藍圖,而是行動指南。
6
以融合破局,以規劃領航
共筑教育強國根基
這場吸引2500家教育單位參與的課博會,之所以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年度盛會,核心在于它精準回應了當下教育改革的核心需求,不再是單點創新的展示,而是系統破局的探索;不再是空中樓閣的理論,而是落地可學的實踐;它打通了實踐—成果—規劃的鏈路,讓參會者既能看到別人怎么做,也知道自己如何干,更明晰未來往哪走。
從五育融合夯實立德樹人根本,到學科融合重構知識育人邏輯,從文化融合厚植精神根基,到AI融合驅動技術賦能,再到“十五五”規劃錨定長遠方向,每一個環節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基礎教育更具生長性、更貼近時代需求、更能賦能學生未來。
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征程中,沒有孤立的成功,只有協同的突破。當更多學校能打破邊界、擁抱融合,當更多教育人能立足實踐、著眼長遠,基礎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提質增效,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根基。
2025年11月的西安,秋意正濃,陽光正好。當古都的歷史厚重與教育的創新活力相遇,當2500+教育人的熱情與智慧碰撞,這場課博會注定會成為一次難忘的教育之約。不管你是想為學校課程改革找方向,還是想解決教學中的實際難題,或是想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這里都能給你答案。
現在就行動:掃碼報名!
11月,我們在西安等你,一起打破邊界,為孩子的未來、為自己的教育理想,再向前一步!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