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周口市扶溝縣崔橋鎮的多個村莊,一場無聲的對比正悄然上演,凸顯出政績考量與民生需求之間的微妙錯位。
![]()
彼時,正值秋汛過后搶收搶種的關鍵時節,田間地頭仍是一片濕漉漉的景象,積水尚未完全退去。村民們身著沾滿泥水的衣物,在泥濘中艱難前行,爭分奪秒地進行著排澇工作,只為能及時搶收那即將成熟的玉米。而在完成搶收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平整土地,為播種小麥做好準備。每一個動作都透露著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豐收的期盼,那是他們一年辛勤勞作的希望所在。
然而,與村民們熱火朝天的勞作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里的大喇叭正循環播放著冰冷的指令:“嚴禁焚燒秸稈,違者依法處罰”“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發現即嚴肅處理”。村口的顯眼位置,還掛著一條醒目的橫幅——“做守法公民 當禁燒模范”,在微風中輕輕飄動,卻顯得格外刺眼。
![]()
在村頭,“秸稈禁燒指揮部”值守點赫然矗立。干部們按時到崗打卡,拍照記錄這一“履職”瞬間后,便進入棚內值守。他們的身影與棚外奮力勞作的村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仿佛兩個世界的人。
此情此景,著實令人感到諷刺。連續的陰雨天使得土地積水嚴重,秸稈被雨水浸泡得能擰出水來,試問,這樣的秸稈如何能夠焚燒?又有誰會在這樣的雨天燃放煙花爆竹呢?這些看似嚴格的禁令,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
這種怪異的局面背后,唯一合理的解釋或許是,在某些人眼中,排澇搶收不過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即便收成不佳,也可以歸咎于天公不作美。而禁燒秸稈和禁放煙花爆竹,卻被視為實實在在的政績指標。一旦在這方面管控不力,便會被認定為失職。
政績,本應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民生,是為了讓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然而,當政績的追求與民生的實際需求背道而馳時,我們就不得不反思,這樣的政績是否還有其真正的意義。農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為的是保障糧食的供應,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而那些脫離實際的禁令,在此時顯得如此不合時宜。
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重新審視政績的定義,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上,讓政績的天平重新向民生傾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