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和村民同頻共振,是基層治理中的刻舟求劍和錯位失位
陰雨天氣村民忙著排澇,村里卻在宣傳“禁燒秸稈”。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則讀者來信引發熱議。
據報道,扶溝縣崔橋鎮多個村莊,正逢秋汛過后搶收搶種的關鍵時節,田間地頭的積水尚未完全退去,村民們蹚著泥水爭分奪秒地排澇、搶收玉米,或者平整土地、準備播種小麥。然而,村里的大喇叭卻在循環播放“嚴禁焚燒秸稈”“嚴禁燃放煙花爆竹”,還掛著“做守法公民 當禁燒模范”的橫幅。
這邊排澇,那邊“禁燒”,一邊是水,一邊是火,此情此景,讓人苦中帶笑。據村民講述,連續陰雨讓秸稈泡得能擰出水,根本不可能焚燒;距離年關尚遠,也沒精力考慮燃放煙花爆竹的事情,大家真正需要的是協助排澇搶收。當基層工作和民眾實際需求出現巨大偏差,問題出在哪?
![]()
↑“中原糧倉”河南秋收搶“天時”。圖據中新網
可以想見,“嚴禁焚燒秸稈”的要求可能年年有,今年也許是“遵循舊例”。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年的秋收情況都一樣。就像今年河南不少地方都遭遇了連綿的陰雨天氣,發生了罕見的秋澇,給秋收造成了很大困難。這種特殊情景,當地的干部不可能看不見,甚至他們自己家可能也有地,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然而,一到實際工作中,為何就出現了“漂浮”?
現在有條件了,村里幾乎都覆蓋了廣播大喇叭,但喇叭應因時而響、因事而播,廣播內容理應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而非一套內容循環往復。凡事有個輕重緩急,若是把次要矛盾當做主要矛盾,就會顯得不合時宜。
其實,類似的走過場“名場面”并不少見。比如,下雨天、冰凍天一些街道還堅持灑水,不僅浪費人力財力,還給民眾出行造成不便,甚至有跌倒受傷風險。再比如,有些農村新建的公共廁所,只能上級來檢查時使用,平時都上鎖。
說到底,這還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作祟。當基層干部只開展程式化工作,然后又將工作程式化,最終就會陷入一種機械的死循環。不能和村民同頻共振,是基層治理中的刻舟求劍和錯位失位。
據報道,當地一些村莊村頭還設有“秸稈禁燒指揮部”值守點,村民說,干部們到崗打卡,拍照記錄后便在棚內值守。將人力浪費在預防村民燒秸稈上,讓人看得又好氣又好笑。要認識到,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也是一種躺平,甚至有些時候危害更大。
生活在同一時空,黨員干部對村民理應有冷暖共情的感知力。在關鍵時刻顯擔當,這方面并非沒有正面案例。比如,有的地方將人力與機械向“三秋”生產一線集結,社區網格干部主動組成農田排澇“突擊隊”;有的組織駐村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等村干部分片包干,將干部力量投入搶收救災第一線。
說到底,如果真的想為民服務,就應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將心力投入到解決排澇之憂上。時刻想著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在言行上“自我反諷”。村民們的期盼其實很簡單實在,而這容不得半點虛功和漂浮。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翟禮
編輯 汪垠濤
審核 王光東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