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烈,過去所謂的自媒體方法論基本都被證偽。
“我這個老江湖,現在已經不知道怎么做爆款了,感覺自己的武功過時了。”
老王在這個行業沉浮了近十年,在多個平臺都有積累,有豐富的經驗,有團隊,有粉絲基礎,有多個賬號,但現在覺得賺錢困難。
為什么?新人太多太強,無論平臺還是粉絲都喜新厭舊,他辛辛苦苦做了幾個美妝、服裝類的賬號,最后都廢了。
“不是粉絲多就有商業價值,這一行的玩法變了。”
![]()
不靠方法靠什么?
“情緒,主要是情緒”,老王有些激動地強調,“你看現在無論是自媒體,還是直播賣貨的,賺錢的基本都是靠提供情緒價值。”
老王說你可以瞧不起這些人,覺得low,但他們擅長拱火,撩撥情緒,挑起對立,制造爭議,浮夸庸俗,勢利拜金……但市場就認這個,他們就有流量。
“至少現階段是這樣,以后不好說”,老王表示自己也找人試過這種模式,“其實就是盡量庸俗,跟那些‘粉絲’達成共鳴”,他知道怎么做,不代表就能做得成,他說主要還是心理障礙。
他給我打了比方,“比如你是個賣苦力的窮人,辛辛苦苦攢了點錢,也想當回大爺去看戲,你就看誰浮夸,誰能逗你樂,讓你覺得有當大爺的感覺,你就掏錢給誰。”
對大多數人而言,“有硬菜就是好的”,而少數人才喜歡“清粥小菜”,講究個“色香味俱佳”,所以現在自媒體要么是異化自己,解放獸性,全面轉向市場。
要么就是走細分路線,只為一部分顧客服務。
以我們這么大的網民規模,“小而美”也可以做得風生水起。當然論商業規模就比不上前者了,這全看個人的取舍。
老王告訴我現在某平臺教人做IP賬號的賺錢還可以,但也成紅海了,他并不認為做這個是種好模式,“肯定不長久”,為什么?
第一,水無常形,方法是變的,“術”的層面沒有門檻;第二,成功不可復制。
“算法肯定是去中心化的,要保證某種公平性這個游戲才能持續下去,所以沒有什么方法是必然有效的,如果有效那大家都學著做也就無效了。”
關鍵是第二點,“你以平臺視角看,所有的自媒體都是在為你打工,你怎么管理他們呢?很簡單,就是篩選,大浪淘沙,看誰能被更多人喜歡。”
白菜蘿卜各有所愛,人有主觀性,就像超市那么多款飲料,總有人喜歡你這一款,“因此說有什么秘訣正所謂兩個字:屁咧!”
甜豆漿成不了咸豆漿,檸檬味成不了草莓味,因此做自媒體就沒有什么真正的方法論,覺得自己方法可以傳授給人的那些IP,其實自己也知道不靠譜,但他們不會跟錢過不去。
這不是說學習無用,而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一定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好你自己,否則哪怕是像素級復制別人的方法也是白搭。
至于想要快速學習什么“秘訣”然后賺到大錢,這種投機成功的可能性是有,現實中也確實有人做到了,所以世上有捷徑,可難度大,概率小,你依然要付出一定代價去換。
這就跟人的價值觀有關系了,不多說。
現在很多人都缺錢,都想快點發財,而且最好是不用求人,不辛苦,簡單易操作,時間自由,自己說了算……有這些需求,就有人想辦法去滿足。
想要這樣賺錢可選擇的余地就不多了,因此自媒體必然會有一大波的人進來,然后淘汰掉絕大多數,再來一大波人,循環往復。
不僅國內,國外也是如此,社交媒體是個歷史進程。大家都想表達、展示自己,都渴望名利雙收,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誰也不認為自己是隨大流的平庸之輩。
但現實是什么呢?“賺錢難”,社會整體是處于求穩的階段,供人一步登天的電梯非常少了,大家都在等,都在熬,都在茍。
還是要想著能夠為別人帶來什么真正的價值,情感價值也是重要的,AI時代一定會有個秩序重構的過程,很多人都不適應,他們都需要情感支撐,為自己的存在找個理由。
做自媒體,也不能光想著自私自利,光顧著自己發財自己“成長”,一切商業行為都需要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行。
微斯人,吾誰與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