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常被誤認為是“小手術”“風險小”“不用住院,術后即可回家”。但實際上,“微創”僅指體表創口較小,并不等于手術整體創傷小或風險低。
![]()
大家好,這里是天斗醫號患者權利保護組,患方依法維權理論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醫療糾紛律師宋中清。
許多醫療機構利用“微創”“不用住院”等話術,誘導患者低估手術風險,形成認知誤區。
微創手術,又叫做介入手術,是區別于開放手術的另一種術式。其內部操作復雜,可能涉及重要器官和大范圍組織干預,其風險如出血、感染、器官損傷等并不低于開放手術。
例如,山東一名10歲男孩因腹痛接受腹腔鏡探查,術中腫瘤破裂導致大出血,最終被迫切除胃、胰腺、十二指腸等多個器官,成為依賴靜脈營養的“無腸人”。
類似地,河北某縣醫院在進行微創下腔靜脈濾器取出術時,導絲操作中撕裂右心房,導致中年患者死亡,顯示介入路徑雖小,但風險極高。
外科專家指出,微創的核心是“創口微小化”,而非“風險歸零化”。
患者應警惕“小手術”“馬上出院”等宣傳話術,術前務必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真實風險、手術預案及可能的并發癥,避免因術語誤導而做出錯誤決策。醫方也應充分說明介入手術的致命風險,以及外科隨時準備開放手術救命的“保駕”預案。不得用欺騙手段謀取針對具體患者的“行醫權”。
感謝收看,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