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法國瑟堡造船廠的焊槍點燃了一串火花,一塊鋼板被焊在巨大的金屬殼體上。
這不是普通的造船工序,而是新一代核動力航母PA-NG的核反應堆外殼開工儀式。這艘預計2038年服役的巨艦,排水量達7.8萬噸,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軍艦。
![]()
作為除美國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法國此刻加速造艦的動作,藏著遠超造船本身的深意。這背后既有對老航母的“補課”,也有在歐洲安全格局中的盤算,更牽動著整個核工業的命脈。
從“戴高樂”的短板到新航母的硬實力
法國對新航母的技術渴求,根源全在“戴高樂”號的尷尬過往。
2001年服役的“戴高樂”號,排水量4.2萬噸,能搭載40架飛機,還參加過阿富汗戰爭,但毛病一直沒斷過。最要命的是蒸汽彈射器功率不足,重型戰機起飛得減重,出勤率始終上不去。
![]()
PA-NG航母直接把“補課”做到了極致,核心就是三大技術突破。
首先是動力系統的全面升級。新航母搭載兩臺K22核反應堆,單臺額定熱功率225兆瓦,比“戴高樂”的K15反應堆提升了50%。
這個1300噸重的“心臟”,能讓航母以27節速度持續航行,而且十年不用換燃料,徹底解決了老航母頻繁維護的麻煩。2024年4月26日,法國專門簽了6億歐元訂單,保障反應堆的生產。
其次是關鍵設備的“美國引進”。2021年,法國拿到美國批準,采購電磁彈射系統(EMALS)和先進阻攔裝置(AAG)。
這東西比蒸汽彈射平滑得多,既能彈35噸以上的重型戰機,也能彈輕型無人機,出動效率直接提升30%。
![]()
更關鍵的是,法國計劃裝3條彈射軌道,其中兩條在前甲板,一條在斜角甲板,實現了同時起飛和降落的能力,這是“戴高樂”號從來沒有的本事。
最后是噸位和布局的跨越式增長。PA-NG艦長近310米,飛行甲板面積1.7萬平方米,比“戴高樂”多了5000平方米。
甲板上的兩臺升降機,能同時處理兩架戰機,比老航母的單升降機省一半時間。
雖然計劃搭載30架戰機,數量比“戴高樂”少,但全是新一代隱形戰機和無人機,戰斗力反而是翻倍的。
從2023年啟動詳細研究,到2024年9月開建反應堆外殼,法國用兩年時間把技術藍圖砸進了造船廠,就是要徹底擺脫“戴高樂”的陰影。
![]()
歐洲防務自主的“海上圖騰”
法國造新航母的動作,剛好踩在歐洲安全格局的轉折點上。
2024年的歐洲軍費開支暴漲17%,創下冷戰后最大漲幅。俄烏沖突讓歐盟徹底明白,光靠美國保護不現實,得有自己的硬實力。而航母作為海上移動基地,正是“防務自主”最直觀的象征,法國自然要搶這個頭。
作為歐盟唯一的擁核國家,法國一直想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當“話事人”。PA-NG航母就是它最好的“名片”。
這艘7.8萬噸的巨艦,比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能裝,而且是核動力,續航幾乎無限,能在全球范圍內部署。這意味著歐洲終于有了能獨立執行遠洋任務的戰略平臺。
![]()
法國的算盤還不止于此,它要把航母和其他防務項目綁在一起。比如正在和德國、西班牙聯合研制的未來空戰系統(SCAF),未來就會部署在PA-NG上。
再加上“海火”相控陣雷達和“紫菀”防空導彈,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戰體系。這種“以航母為核心”的整合思路,就是要把更多歐洲國家拉進自己的防務圈子。
更現實的是應對美國的“松綁”信號。特朗普曾要求北約成員國軍費占GDP比例達到2%,甚至暗示可能減少對歐洲的投入。
法國造PA-NG,就是在給歐洲打“強心針”:就算美國靠不住,歐洲還有能扛事的海上力量。2024年,已有18個北約國家達到軍費2%的目標,法國的造艦計劃正好踩中了這個節奏。
![]()
俄烏沖突下的軍費沖動與美法暗合
如果說戰略自主是長遠目標,那俄烏沖突就是法國造艦的“催化劑”。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的安全焦慮達到頂峰。德國軍費直接漲了28%,超越印度成全球第四;俄羅斯2024年軍費更是暴漲38%,達到1490億美元。
在這樣的氛圍下,法國不可能不懂。畢竟“戴高樂”號已經老了,2028年還要進行最后一次大修,要是現在不啟動新艦,2030年代可能面臨“無航母可用”的空擋期。
法國的造艦計劃,還藏著和美國的“默契”。表面上看,法國買美國的電磁彈射器,是技術上的依賴,但實際上是一種戰略交換。
![]()
美國需要法國在歐洲帶頭增加軍費,配合自己的全球布局;法國則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持,快速建成新航母,鞏固在歐洲的地位。這種“各取所需”讓PA-NG項目少了很多外部阻力。
從時間線就能看出這種緊迫性:2021年拿到美國彈射器許可,2023年啟動詳細研究,2024年開建核心部件,2026年預算還要加訂第三條彈射器。
每一步都踩得很準,就是要趕在歐洲安全格局徹底定型前,把這艘巨艦造出來。法國很清楚,在俄烏沖突后的歐洲,沒有航母的國家,話語權根本站不住腳。
核工業與國防經濟的“雙贏棋局”
對法國來說,PA-NG從來不只是一艘軍艦,更是撬動整個高端制造業的杠桿。
這個項目直接牽動200多個專業領域,660家工業企業參與其中。
核反應堆由TechnicAtome公司牽頭,法馬通負責鍛造核心部件;船體由海軍集團和大西洋造船廠聯合建造;電子系統交給泰雷茲公司。
![]()
從13米直徑的反應堆外殼,到毫米級精度的彈射軌道,每個環節都在推動技術升級。
更關鍵的是核工業的“技術溢出”。K22反應堆的研發,讓法國掌握了耐高壓高溫的特種鋼材制造技術,這種技術既能用在軍艦上,也能轉為民用核電項目。
TechnicAtome公司借著這個項目,鞏固了在全球核動力船舶領域的地位,未來還能搶國際市場的訂單。
在經濟層面,法國把預算玩得很“精明”。雖然整個項目預計耗資超100億歐元,但它不搞一次性投入。
2025-2030年先投10億歐元,后續資金逐年分攤,用“滾動預算”降低財政壓力。
這種方式既能維持軍工企業的產能,又能帶動就業,光直接崗位就有2000個,間接拉動的上下游產業更是不計其數。
![]()
從2023年啟動研究,到2038年正式服役,這15年里,PA-NG會像一根主線,把法國的核工業、造船業、電子業牢牢綁在一起。就算不考慮軍事價值,單是對工業體系的拉動,就值回票價。
結語
2038年,當PA-NG航母正式取代“戴高樂”號時,正好是法國核動力航母服役的第37個年頭。
這艘7.8萬噸的巨艦,會帶著K22反應堆的轟鳴,在全球海洋游弋。
![]()
它身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刻著法國的戰略野心:既是對歐洲防務自主的踐行,也是對核工業優勢的鞏固,更是在全球格局中的一次“卡位”。
對法國而言,這從來不是一艘簡單的軍艦,而是一個能撬動技術、經濟、安全三重價值的戰略支點。
而對歐洲乃至全球來說,這艘巨艦的出現,注定會讓海上力量的天平,發生新的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