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上海人憑什么要對你“友好”?
原創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11月5日 16:28上海
![]()
一個老鄉跟帖說:“上海人對外地人的不友好、上海人的自私和尖刻,是長在骨子里的。”
這話,夠重,也夠絕對。一下子就把上海人釘在了“排外”的十字架上。長在骨子里,也就是說天生就是,從娘胎里帶出來的,種就是這樣的。要說這個老鄉對上海人的這種恨是刻骨銘心,也不為過了。嗯,一定有故事吧?不然,何至于此?
我特別能理解他為什么會這么說。一個年輕人,背井離鄉來到上海,心里揣著的肯定是夢想和期待。他可能想象著大城市的人情味,想象著熱情的鄰里,想象著遇到困難時有人拉一把。結果呢?他遇到的,可能是地鐵里行色匆匆、面無表情的臉;是問路時對方不耐煩地一指;是工作中同事之間公事公辦、界限分明。
這,自然不是他想象中指望中的“上海生活”,如果生活中工作中還接觸到上海人,那么自然就又會有一個語言交流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交流障礙,他聽不懂上海話,而對方偏偏就是不對他說他聽得懂的普通話,這不是“不友好”,難道還會是“友好”嗎?
這種落差,太大了。尤其是自己家鄉若是貧窮落后,那這種失落和反差的強烈感也就更大。他想要的“友好”,是那種熟人社會里,見了面就笑呵呵、噓寒問暖的熱情。但上海的“友好”,是另一種語言。它藏在“紅燈停、綠燈行”的規則里,藏在“你好、謝謝、對不起”的禮貌里,藏在“我不麻煩你,你也別打擾我”的距離感里。這種友好,不是不熱情,而是更專業、更高效,但也更“冷”。
因為,只因為,也是因為,這里是上海。
當一個人帶著滿腔熱情,卻只得到一盆“冷水”時,他不會去想這是文化差異,他只會覺得:“你看,他們就是看不起我,就是排外!”那些被誤解的“自私”,其實是上海人講究的“契約精神”和“邊界感”;那些被貼上“尖刻”標簽的,可能只是上海人習慣了直來直去、有話直說,懶得繞彎子。
所以,老鄉,你希望上海人怎么對你呢?是希望每個上海人見了你都像失散多年的親人一樣,噓寒問暖,親你吻你擁抱你,請你回家吃飯嗎?還是房東說不好意思沒臉開口向你收房租呢?這不現實,對吧?上海人憑什么要平白無故地對一個陌生人掏心掏肺?上海人是上輩子欠了你的嗎?上海人為什么要對你一個外地人友好呢?為什么要把你希望的“友好”給到你呢?
上海人骨子里確實有種東西,但不是自私和尖刻。我們鄙視的,從來不是“外地人”這個身份,而是那種帶著“受害者”心態、總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自卑感。你把自己當過客當外人,處處小心翼翼,那別人看你自然就生分;你把自己當主人當朋友,堂堂正正地在這里打拼、生活,用實力說話,誰又敢小瞧你?
真要是上海人自私尖刻,很多地方的人現在飽飯都還吃不上,這座城市也不會有今天的海納百川,你也不會在這里討生活,過得比老家舒坦。你對“友好”的期待,可能放錯了地方。不,是真的放錯了地方。
![]()
![]()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隨意的心情
4049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