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國駐福岡總領館“國際產學研杯”大賽現場,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藤島昭的發言戳中了關鍵。
這位深耕光催化領域數十年的頂尖學者沒提半句薪資,反而反復強調“在中國,科研想法能快速落地”。
就在同一月,日本東京大學Satoshi Ide教授結束對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訪問后,當即敲定合作,要共同參與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平臺建設。
越來越多日本專家密集來華,真的是為了更高收入?答案藏在比薪資更核心的地方。
日本政府真的沒試過用高薪留人嗎?
2025年6月,文部科學省高調啟用10萬億日元“大學基金”,明確用收益補貼科研人員薪資,甚至為海外人才配套住房和語言培訓,宣稱待遇看齊歐美。
可現實是,日本學術振興會理事長杉野剛在年初訪談中直言,日本研究基礎正變脆弱,世界大學排名和論文指標持續下滑,即便砸錢,人才外流趨勢仍沒扭轉。
藤島昭早在2021年就全職加盟上海理工大學,至今仍在推進光電催化材料的產業化,顯然不是短期高薪能留住的。
日本科研的真正困境,是人才找不到實現價值的土壤。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坂口志文,其關于免疫細胞的研究持續四十年,日本學術振興會官網在祝賀他獲獎時,字里行間藏著無奈。
這種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在當前日本環境下很難堅持。
杉野剛也透露,他們推行的“地區核心研究型大學強化項目(J-PEAKS)”,每年有70所大學申請,卻因預算限制只能選25所,多數機構連基礎經費都緊張。
更刺眼的是,文部科學省6月修訂規則,把博士生資助的生活補助僅限日本國籍學生,將近三成外國留學生排除在外,這暴露了科研資源匱乏到需要“排外自保”的窘境。
65歲強制退休制度更是讓資深人才寒心。國際頂尖腦科專家御子柴克彥曾直言,自己在日本到齡必須退休,而深圳大學的科研所有一流設備和充足空間,能讓他繼續腦科學研究。
這種“一刀切”的政策不是個例,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項目雖支持青年學者,但杉野剛也承認,如何吸引年輕人投身學術界仍是難題,很多人熬不到獨立研究就已轉行。
對比之下,中國沒有嚴格的科研退休年齡限制,讓這些經驗豐富的學者能繼續發光發熱。
中國能吸引他們,靠的是“能做事”的完整生態,而非單純薪資。
深圳大學的“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早已通過教育部立項,這里有20名固定科研人員和13名訪問教授,設備覆蓋從材料制備到應用的全鏈條,御子柴克彥口中的“一流條件”并非虛言。
2025年8月,中國科學院還與日本東北大學啟動超臨界能源環境技術聯合實驗室,雙方能快速對接新能源企業推進成果轉化。
這在日本很難實現,杉野剛就提到,日本很多研究停留在論文階段,缺乏產業化通道。
產學研的高效銜接更顯吸引力。2025年9月武漢“日本企業硚口行”活動中,11個日本高校項目全部達成轉化合作,從AI乳腺癌篩查到智能氧通氣設備,每個項目都找到了落地場景。
華中農業大學與北海道大學的長江流域水產調研更具代表性,兩國學生的技術建議能直接對接養殖企業,這種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順暢通道,正是日本科研缺失的。
Satoshi Ide教授選擇與中國地震局合作,也是看中中國有地震科學實驗場這樣的重大基礎設施,能讓他的慢地震研究發揮實際作用。
日本內部不是沒意識到問題。杉野剛提出要構建“競爭性資金+基礎經費”的雙重支持機制,可政策落地緩慢。
2025年日本新版科技白皮書也承認,人才流失反映出創新生態的系統性問題,但至今沒取消退休年齡限制,也沒解決經費分配不均。
反觀中國,不僅有中科院、深圳大學這樣的科研平臺,還有武漢、上海等地的產業集群承接成果,更有開放的交流氛圍。
年輕研究者能和頂尖專家平等對話,本土團隊能和海外人才無縫協作,這種活力比高薪更有吸引力。
中國引才還有隱性門檻,不是有頭銜就能拿資源。御子柴克彥能在深圳大學開展研究,前提是他的腦科學項目符合中國前沿技術需求。
藤島昭的團隊能推進產業化,是因為其研究對接了能源領域的實際需求。
這說明中國吸引的是真才實學的核心人才,不是盲目引進,這種務實性讓真正的研究者更有歸屬感。
所謂“另有目的”,不過是想在能干事的地方繼續追逐科研夢想。
薪資只是附加項,能擁有一流設備、充足支持、開放氛圍,才是他們最看重的。
日本10萬億基金買不來這種生態,中國的吸引力也從來不是靠金錢堆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