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凝心聚力 接續奮斗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
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擘畫了宏偉藍圖
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
該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如何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步伐?
“育見新聞”專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張男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與“十五五”規劃建議圍繞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整體部署,其中針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發展新方向。如何準確理解這些頂層設計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張男星:高等教育在新時代要發揮好龍頭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面向國家戰略目標發揮龍頭作用。國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十四五”強調堅持創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而“十五五”則強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可以看出,明顯的變化是科技創新從“支撐”變成了“引領”,科技從國家發展的“后盾”成為驅動經濟轉型發展的引擎和動力。
二是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高地。不僅肩負著孕育原始創新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使命,更承擔著構建全球人才高地的時代責任。在原始創新方面,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布局,在前沿科學領域培育重大原創性成果,構筑從“0”到“1”的突破性創新生態;在關鍵技術攻關上,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創新資源,打造有組織科研的新型范式,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同時還要發揮人才“蓄水池”功能,形成梯次銜接的人才方陣,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創新驅動作用,切實為實體經濟服務,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服務,助力“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尤其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全會高度評價“十四五”時期成就,您認為“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形成了哪些可支撐“十五五”發展的基礎?
張男星: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人才培養規模大、類型多樣。2024年公報,高校3119所;2025年數據顯示,新型研究型大學8所,職業本科學校83所。202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0.80%;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理工科(STEM)人才累計數超500萬,全球領先。目前,我國受過高等教育人數超過2.5億人,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
二是高等教育發展為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獲得75%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55%以上的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生命科學、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取得多項重大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我國論文發表量、專利授權量均已位居全球首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三是高等教育積蓄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的體制機制活力。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多樣化體制機制探索。如本碩博的一體化培養,“雙一流”建設,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多元評價體系等。這些體制機制創新不僅打通了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銜接堵點,更形成了需求牽引、政策保障、資源匯聚的系統合力,使高等教育真正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和區域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
面向 “十五五”,高等教育發展存在哪些主要堵點?
張男星:存在三大堵點:
一是高校同質化問題;二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問題;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服務問題。
同質化問題方面,盡管高等教育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兩大類,但3000余所高校中,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標準、學科專業設置上高度趨同,與區域發展適應性較弱。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產業全鏈條多樣性發展,過去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需求,亟需培養復合型、多樣化人才。
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方面,核心體現在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足:一是現有學科專業類型與產業需求不契合;二是對急需產業人才的供給滯后;三是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節奏慢于產業發展速度,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形成供需不平衡。
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一是可以轉化的優質成果不足。能夠真正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少。不少科研人員為了職稱等因素開展理論可行性高但應用價值有限的研究。二是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邊界不確定。如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雙肩挑”干部的成果轉化獎勵,在政績、經濟等方面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基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多方面考慮而設置的審核程序也影響了轉化的及時性。在知識產權收益分配機制上,現有的分配體系未能有效平衡個人創新貢獻、團隊協作效應以及學校平臺支持之間的關系,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強度不足。三是缺少成果轉化的有效服務。從事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專業人才不足,服務水平和專業能力有限,相關服務部門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高階服務的供給能力,導致“不好轉、不敢轉、不愿轉”的現象。
2025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公布
為未來五年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在“十五五”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部分
明確提出
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
并跑領跑領域明顯增多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創新驅動作用明顯增強
這對“十五五”期間
高等教育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全方面變革
“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高等教育發展指出了哪些新的可能性與方向?
張男星:一是優化高校布局,分類推進改革,引導高校明確各自的基本辦學定位:研究型高校,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辦學,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培養學科前沿、新質生產力發展急需的創新人才。應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行業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等需求辦學,重點開展應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轉化,著力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人才。分賽道支持,推進學校各自定位定向發展。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評價標準;推進“雙一流”分類建設,鼓勵高校在不同領域爭創一流。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在學位點授權、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發揮其改革試驗田作用。重點關注應用型高校的分類支持:建立與應用型高校發展特征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注重特色發展,與研究型高校形成差異化優勢;加強激勵性政策的覆蓋范圍,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專項建設、競爭性項目單設賽道,讓此類學校冒出來。
二是統籌學科設置,深入推進 “雙一流” 建設與國家交叉學科中心建設,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在重點領域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6G)、氫能和核聚變能等新經濟增長點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快速布局一批學科專業點,集聚國內外頂尖人才,重點突破,加快形成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一體化的學科建設新機制。賦予高校一定的學科設置自主權,支持高校根據區域產業需求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強化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響應,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此外,還需要創新學科建設機制,打破傳統學科壁壘,通過設立跨學科研究平臺,培養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三是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暢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激發創新創造動力活力。形成以產業實用價值為導向的科研及評價機制,激發產生優秀科技成果的動力。包括制定科學的科技成果價值的評價標準,加大對攻破“卡脖子”技術等重大成果評價力度。包括形成校企互融制度:選聘高校、科研院所在職科技人員,派駐到科技型企業開展創新服務;高校可以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聘請做產業教授,參與人才培養。完善以實際貢獻為導向的成果分配機制,合理評定研究人員的貢獻,妥善處理成果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收益。建立成果轉化的區域體系。以企業化的方式開展成果轉化服務工作。科技成果必須要與地方企業和產業發展融合才能“落地”。2016年科技部啟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包括上海閔行示范區、寧波示范區、重慶示范區等10幾個。2024年建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包括江蘇區域中心,匯聚參建高校成果4696項,推動149項落地轉化。
“十五五”時期,高等教育最為關鍵的發力點在哪里?
張男星:關鍵在于學科專業設置。通過學科專業設置銜接兩大核心:一是前沿科技的基礎性、創新性、前瞻性研究;二是頂尖世界一流人才的培養,最終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科技聚集地,這也是“十五五”時期的關鍵發力點。
未來五年,中國高等教育將呈現怎樣的圖景?
張男星:未來五年,中國高等教育將形成兩大核心圖景:一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引領下的分類發展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二是構建頂尖人才引領、各類人才集聚的特色化人才培養體系。在此基礎上,高等教育對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將顯著增強,人民滿意度、幸福感與獲得感也將進一步提升。
本文來源|育見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