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員工通過X光魚刺檢測技術去除大黃魚魚刺。
東南網11月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莊然 通訊員 楊慈監 王婷婷 彭楚楚 文/圖)
前不久,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寧德大黃魚體驗中心揭牌。金黃透亮的魚片在燈光下泛著誘人光澤,嘉賓品嘗著清蒸大黃魚,贊不絕口。
這也意味著,有“國魚”之譽的寧德大黃魚正式“游”入首都餐桌,成為連接南北的美味紐帶。舌尖盛宴背后,是寧德大黃魚產業的磅礴底氣——年產量超20萬噸,占全國八成份額,綜合產值突破150億元。
面對產業升級重任,寧德市蕉城區大黃魚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常務副組長王致棟表示,他們正加快建設“智慧大腦”平臺,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從海面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讓寧德大黃魚“游”得更遠、更穩。
種源革新,科技育苗
清晨的福鼎市沙埕灣,海風輕拂,波光粼粼。隨著一艘艘運輸船揚帆起航,一大批大黃魚苗奮躍而上,由此游向各地海灣。
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體,正是寧德大黃魚產業的起點——今年從這里誕生的15億尾苗種,占同期全寧德育苗總量的近七成,撐起了“全國每10條大黃魚有9條產自寧德”的產業傳奇。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朝新介紹:“沙埕灣水域鹽度穩定,三溪匯入帶來豐富養分,是天然育苗場。”
回溯40年前,野生大黃魚資源曾因過度捕撈瀕臨枯竭。
以劉家富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員,在官井洋海域突破人工育苗技術,奠定了養殖大黃魚產業的根基。但是,傳統育苗技術依賴經驗,且成活率低、抗病性弱,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賦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與當地合作,聯合開展速生、抗病等優良性狀的大黃魚新品種(品系)培育工作,推動種業創新。
水質是大黃魚育苗成敗的關鍵。福鼎率先部署立桿式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一旦溶氧低于3.5mg/L等異常狀況出現,系統將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就能及時調控。這一技術,讓育苗成活率從20%提升至50%。
育苗環節的數字化,是寧德大黃魚產業“智慧大腦”建設的縮影。通過大數據平臺整合育苗日志、環境參數、病害記錄,形成可追溯的苗種檔案。目前,福鼎苗種不僅供應本地,還輻射全國,成為產業鏈的“源頭活水”。
苗種抗病性是另一難題,部分養殖戶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眼下,福鼎正通過“專家智庫+實地培訓”模式,進一步優化育苗技術。養殖戶鄭順利坦言:“以前怕投入大,難有回報。現在看到優質苗種相比普通苗種溢價高達近三成,才明白科技才是硬道理。”
苗好一半收。福鼎的藍色搖籃,正托起閩東大黃魚產業的未來。
智能牧海,生態養殖
秋日,三都澳海域的漁排隨波起伏,養殖戶駕著小船穿梭其間,熟練地投喂飼料。他們身后,是一片望不到邊的深海網箱陣列。“以前養魚靠天吃飯,現在靠這個。”養殖戶舉起手機,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水溫、溶氧量等數據——寧德大黃魚養殖業正從傳統走向智能。
眼下,寧德大黃魚養殖呈現“霞浦規模領先,蕉城產業鏈完整”的格局。數據顯示,霞浦年產量達14萬噸,蕉城約8萬噸,兩地共同支撐起全國80%的市場供給。
霞浦憑借天然海灣優勢,發展規模化網箱養殖;蕉城則依托三都澳核心產區,構建“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這種差異化發展,形成互補共贏的產業生態。
記者站在西礌外海的深水網箱平臺上,目之所及是直徑數十米的圓形網箱群。這里水深超30米,采用抗風浪環保型網箱,養殖密度較傳統漁排提升3倍。
“內灣養殖受限于水質,深海養殖讓大黃魚更接近野生狀態。”王致棟介紹,當地通過推廣“塑膠漁排網箱養殖技術規范”,既保障了魚類生長環境,又減少了海洋污染。
如今,養殖戶通過智能系統實時監控養殖環境,一旦發現異常立即發出預警。這套系統有效防范了赤潮等災害,將養殖損失率從15%降至3%以下。
針對養殖戶融資難問題,寧德創新推出“網漁貸”“大黃魚養殖e貸”等產品。霞浦養殖戶老林就受益于此:“憑交易記錄就能貸款,利率還比普通貸款低點。”金融機構通過平臺數據評估信用,放款效率提升七成。
黃昏時分,漁排燈火初上,投餌機自動開啟新一輪喂養。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內灣到深海,寧德大黃魚養殖業正書寫一部現代漁業轉型的生動教材。
精深智造,鏈上升級
在蕉城區大黃魚精深加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身著潔凈工裝,熟練地將銀光閃閃的大黃魚進行分揀、去鱗、切片。空氣中彌漫著海產的鮮香,沒有傳統水產加工廠的腥膩。
這條每小時能處理1噸大黃魚的智能化產線,見證大黃魚產業鏈從“養殖”躍向“智造”。廠長指著一包包真空包裝的魚片向記者說:“加工成這種產品后,一條魚的價值翻了三倍不止。”
蕉城作為寧德大黃魚加工核心區,聚集了全寧德90余家加工企業,年加工量超8萬噸,貢獻了產業附加值的35%。“全盛水產”等龍頭企業開發出大黃魚丸、即食魚柳、膠原蛋白肽等精深加工產品,出口市場覆蓋東盟、歐美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大黃魚質量檢測中心,技術人員正對一批出口產品進行快檢。通過液相色譜儀和質譜聯用技術,38項檢測指標6小時內出具報告,不合格產品直接攔截。這套系統使蕉城加工品抽檢合格率從92%提升至98.5%,成為突破國際綠色壁壘的關鍵。
從車間到餐桌的信任鏈如何打通?依靠溯源體系。
如今,每個大黃魚加工品包裝上都印有唯一的溯源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魚苗來源、養殖環境、加工過程等全鏈條信息。當地引入區塊鏈技術,數據上鏈不可篡改,去年因此新增高端訂單超億元。
眼下,寧德大黃魚正實現從產品到文化的跨越。
在北京的寧德大黃魚體驗中心,由蕉城本地直達的冰鮮黃魚煮熟后的售價在158元1斤,是普通產品的5倍。
“品牌溢價來自文化賦能。”運營負責人指出,他們深挖大黃魚藥食同源文化,結合《本草綱目》“黃色如金,安心神”的記載,推出高端禮盒產品,去年銷售額增長四成。
從原始捕撈到生態養殖,從粗加工到精深制造,從出口波動到穩健出海,閩東大黃魚全產業鏈正將“寧德大黃魚”的金字招牌鍛造成全球水產業的質量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