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曲在雕刻中。本報記者 貢曲羅杰 攝
本報記者 次吉 婁夢琳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更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拉薩市尼木縣的尼木藏紙、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并稱為“尼木三絕”,其中,普松雕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時代的浪潮中,以斯曲為代表的傳承人,堅守著普松雕刻這門古老技藝,一刀一刻間,傳承的文化脈絡,讓普松雕刻綻放獨特魅力。近日,記者走進拉薩市尼木縣普松鄉曲水村,聆聽普松雕刻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斯曲講述他與雕刻的故事。
陽光透過窗戶,柔和地灑在58歲的斯曲身上。此刻,他正手持刻刀,專注地對著一塊木板細細雕琢。每一刀落下,仿佛都在訴說普松雕刻這門古老技藝的故事。
斯曲是普松雕刻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也是這門技藝的第六代傳人,12歲時,斯曲在爺爺和父親的悉心教導下,踏上了普松雕刻的學藝之路,自此與這門手藝結下不解之緣。
談及普松雕刻,斯曲告訴記者,木料的選擇是第一步。斯曲介紹說,雕刻使用的木頭是來自林芝的樺木,這種木料質地堅硬,為后續的雕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而從一塊普通的樺木到適合雕刻的木板,過程并不簡單。要經過鋸木、溫泉浸泡、陰干等多道繁瑣工序,其中僅陰干這一道工序就需要漫長的一年時間,如此才能保證雕刻的品質。
普松雕刻的工具也頗為講究,根據雕刻文字的粗細和圖案的復雜程度,所需工具數量在15到50個不等。每個雕刻師都有一套專屬于自己的刻刀,一般有20多把。這些刻刀,如同戰士的武器,陪伴著雕刻師們在木板上揮灑技藝。
在雕刻時間上,也因內容而異。雕刻文字一般需要4天左右,而圖案的雕刻則根據其復雜程度,耗時從6小時到3個月不等。其中,圖案雕刻難度最大,不僅要求雕刻師具備精湛的技藝,更需要十足的耐心,慢工方能出細活。
“普松雕刻以工序繁雜、手工細致、工藝精湛著稱,從最初的木料選用,到制作、雕刻、整理修訂,最后制成優質的雕版,可細分出30多道工序,且全部由手工完成。”提起普松雕刻,斯曲滔滔不絕。他表示,普松雕刻的多道工序不僅是對技藝的考驗,更是對傳承人的匠心考驗。
回溯往昔,在艱苦的歲月里,斯曲一家人依靠普松雕刻這門手藝勉強維持生計。那時,由于手工匠人缺乏創新意識,雕刻僅有文字內容。然而,斯曲卻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他的雕刻刀從未被傳統所束縛。創作過程中,斯曲不僅為游客雕刻定制個性化的圖案,還充分發揮創意,制作出精美的擺件和印章。這些獨具特色的作品,深受游客的喜愛,斯曲也借此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
為了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普松雕刻技藝,同時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2019年,斯曲成立了尼木縣珍寶民族雕刻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8名徒弟追隨他,而如今,這支隊伍已經壯大到了12人,并帶動村里50余人實現就近就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隨著政府對傳統手藝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來當地游客日益增多。這不僅讓普松雕刻這門技藝被更多人所知曉,也極大地拓寬了合作社的銷售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普松雕刻這門手藝雖然精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推廣途徑,知道的人并不多,產品銷售渠道也比較狹窄,只能靠少量的定制訂單維持。現在,旅游‘火’起來了,游客多起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普松雕刻的精美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生意也越來越好了。”斯曲說。
如今,斯曲的弟弟通過線上直播銷售的方式,將普松雕刻的產品遠銷新疆、內蒙古、北京等地,每月能獲得2萬至3萬元的收入,合作社的收入實現了大幅提升。而斯曲本人,憑借著流利的英語和與外國客戶的無障礙溝通交流,進一步促進了產品的銷售,提升了普松雕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斯曲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教徒弟時最大的困難就是讓他們靜下心來,因為這門手藝需要從小學起,不僅要學習拿工具,還要學習認字和雕刻。“以前光是學習雕刻文字,起碼要9個月時間,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兩年基本就能掌握雕刻技藝。”斯曲欣慰地說。
盡管如此,由于這門技藝難度較大,愿意學習的人依然不多。斯曲的徒弟中年齡最大的40多歲,最小的20多歲,有些徒弟在學習過程中也出現過熱情不高或中途放棄的情況,斯曲總是耐心勸導,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如今,不少徒弟學成后開始自己創業做生意。
斯曲的小兒子西洛,從12歲左右開始學習這門技藝。西洛告訴記者,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長時間盤腿低頭,十分辛苦更是枯燥,但因為熱愛他選擇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習慣。西洛堅定地表示會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他的兒子如今2歲,他打算先讓孩子先接受教育,之后再傳授技藝。
回首往昔,斯曲感慨萬千。他12歲畢業后曾擔任村組里的秘書,當時生活困苦,生意慘淡。但隨著政策越來越好,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們家連自行車都沒有,現在家里有4輛車,房子也重新裝修了3次,如今蓋起了3層樓房,建房的石頭都是專門從日喀則搬運過來的。”斯曲說。
斯曲家門前那片空曠的土地里種滿了土豆,它們在時光里默默扎根、生長,結出的果實里藏著斯曲一家傾注的心血與汗水,如同普松雕刻這門古老技藝在斯曲的堅守與傳承中,也在默默扎根、生長,最終綻放出了新的光彩。斯曲表示,未來他將繼續堅持守正創新,讓普松雕刻這門非遺技藝更好地對接現代市場需求,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學習和傳承這門珍貴的技藝。相信在斯曲和像他一樣執著堅守的傳承人的努力下,普松雕刻技藝定能如春日繁花般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無盡的活力,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光彩。(來源:西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