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德拉貢最近的一句話戳破了俄烏戰場的窗戶紙:“仗打到這份上就是僵局,再打下去純粹是浪費生命,該坐下來談了。” 這位北約核心軍事官員的表態,看似是呼吁和平,實則暴露了北約在俄烏沖突中的復雜處境, 一邊要撐住對烏支持的場面,一邊得應對內部的分歧與防御的漏洞。
![]()
北約是否真的希望談判?事實上,戰爭是一種消耗,而北約顯然因為俄烏沖突正在發生一些內部和外部的變化,甚至可以是挑戰。從本質上講,這沖突對北約的首要影響不在克蘭戰場本身,而是在北約的“東大門”,波羅的海三國和周邊國家的邊境防御線上,越過烏克蘭,俄羅斯的挑釁直接讓這個區域成為新的擔憂核心。
最近,俄羅斯的無人機持續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上空徘徊,直接點名了北約的防空薄弱環節。就此,北約迅速擬定了一個計劃,所謂的“無人機墻”。這項計劃聽起來很理想:要從挪威到波蘭拉起一道防線,用無人機和反制系統來彌補漏洞,但實際上,要構建這片墻卻困難重重。
![]()
首先是錢,大規模的跨國防御體系要花費巨額資金,而各國之間在分攤預算上沒有達成一致。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國,得不到歐盟的資金支持,波蘭希望在防御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卻讓鄰國心生疑慮,甚至連耐極寒環境的無人機技術都尚未到位。簡而言之,所謂的“墻”還停留在紙面階段,俄羅斯也沒有放過嘲諷的機會,警告北約這會讓軍事設施更加靠近自己邊境,只會讓緊張局勢升級。
北約的另一大煩惱不止是戰場前線及安全問題,還有由此帶來的金融壓力和資源分配。當面對2025年軍費預算提升到GDP 5%這一目標時,成員國的反響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人買賬。西班牙明確表示,從2%提高到5%根本不現實,財力吃緊的加拿大也坦承難以負擔,而斯洛伐克則毫不客氣地說,改善民生比搞軍備更重要。這些財政上的分歧不僅僅是預算問題,更折射出對戰略方向態度上的不一致。
![]()
與錢的沖突相比,北約的一個更深層的矛盾是隊伍“人心齊”的程度同樣難以保證。雖然德拉貢不斷安撫外界,說“聯盟的團結沒有問題”,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像斯洛伐克,其最高領導人已經公開指出繼續給烏克蘭提供軍援沒有意義,并呼吁快速推進停火談判,匈牙利則一直站在俄烏沖突的對立面,選擇與俄羅斯接觸,這讓北約頗為尷尬。
甚至在曾經立場相近的維謝格拉德集團內部,也因援烏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波蘭和捷克堅定支持烏克蘭,而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則旗幟鮮明地反對。這些紛爭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政治層面,都暴露出北約內部在戰略目標上并非一致。
![]()
不過,德拉貢依然有他的底氣,他相信北約擁有長期優勢,特別是面對俄羅斯新展示的“海燕”和“波塞冬”核動力武器。他自信表示,“我們本身就是核聯盟,盟友國家背后有著十億人的安全網絡。”除此之外,芬蘭和瑞典的加入,他也認為是北約在戰略上的“勝利”,至少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損失了一些關鍵籌碼。
這一切看上去讓人稍顯安心,但現實還是殘酷的,特別是對于下一步對烏克蘭支持的態度,美國大選的陰影越發迫近,可能帶來的政策變化也成為了一股潛藏的不確定性。雖然德拉貢試圖強調歐洲國家,比如荷蘭和英國,已在援烏問題上承擔了更多主力角色,但從長遠來說,美國的支持力度仍然是維持北約戰略的關鍵命門。
因此,北約在俄烏僵局里表現出來的,更像是一種復雜的矛盾狀態:既想通過強硬姿態表明對成員國安全的堅定承諾,又不得不面對財政壓力、技術難題和戰略分歧,既希望能夠推動談判結束,但又無法完全放棄對烏克蘭的援助。這種兩難局面,不僅是俄烏戰場呈現出來的僵局,從某種意義上更是對北約自身的真實寫照,因為在這個聯盟內部,不只是對外的安全屏障,還有成員國之間的信任和團結。
從建造“無人機墻”的象征意義看,它試圖給成員國提供一種心理安全感,而非真正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堵高墻想要抵御外面的壓力,卻在內部產生裂縫。最終,北約能否撐過這長期的博弈,關鍵可能不是消耗俄羅斯,而是能否理順自己的內部關系,解決那些最核心的分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