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一條聲明。懸念留著。竟然只十幾架次。
最近,一艘英國航母在聯合演習中對外通報了一個看似簡短但引人注目的記錄:24小時內出動十六架次F?35B。
話說回來,這個數字被外方解讀為一次“能力上的關鍵進步”。
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有些耐人尋味,也值得細細琢磨。
威爾士親王號為主體。
該艦在參與名為“護身軍刀?2025”的多國演練時,由詹姆斯·布萊克莫爾準將對外說明了上述出動節奏。
公開信息顯示,威爾士親王號搭載的F?35B數量處在十幾架的規模,并計劃在后續補充至更大規模——這一點在政策與采購安排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含義。
既然數據被公布,便不可避免地被拿來與其他國家航母的訓練紀錄做橫向對照。
換個角度想:這是為什么呢?
難道不是應該在更廣闊的訓練樣本與后勤條件下判斷能力高下嗎?
外部觀測給出了對比參考。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監測報告指出,遼寧艦在一次西太平洋演練的單日觀測中記錄到固定翼起降約80架次;在連續三天的行動里,累計約150架次,平均每日約50架次。
![]()
同期,山東艦在三天中記錄約120架次;而在一次八天的訓練周期里累計約350架次,日均接近44架次。
仔細想想,這些數字呈現出來的并非偶然,而是體系化訓練與甲板運作能力的反復檢驗。
相比之下,威爾士親王號的24小時16架次顯得天差地別。
真沒想到——這種差距居然會引起如此明顯的輿論反應。
技術根源并不復雜。
F?35B屬于短距起飛/垂直降落(STOVL)型戰機,這使得在無彈射器條件下仍能搭載固定翼能力,但其運行模式對甲板周轉帶來了牽動:垂直降落時必須將降落區清空,無法與起飛作業并行;短距或垂直起飛又對起飛重量設限,影響滿油滿彈出航的能力。
由此可見,艦載機類型對出動質量與數量同時起著決定性作用。
與此同時,甲板布局的取舍同樣關鍵——威爾士親王級采用雙島單跑道而無斜角甲板的設計,使得降落與起飛構成互斥過程;而采用斜角跑道和彈射器/攔阻結合的體系則能讓起降并行,顯著提升日均出動上限。
仔細觀察這些設計選擇,會發現每一項都在左右著艦隊的整體表現。
戰略定位放大了技術選擇的后果。
英國航母的規劃與運用是圍繞多國聯合作戰與北約體系展開,強調體系內協同與多重任務適配,而非單艦長期獨立高強度輸出。
由此,單艦對極致出動效率的追求并非首要目標。
話說回來,這樣的定位并不奇怪,但它確實會在公開比較中顯得“保守”。
反觀中國海軍,航母訓練方向更偏重于打造連續出動能力與甲板勤務熟練度,通過高頻訓練和勤務編制優化逐步提升日常出動強度。
這兩條路徑,究竟孰優孰劣?
思來想去,答案并非單一,而應放回各自的國家戰略、預算與任務框架來理解。
后勤與人員保障不是可有可無的細節。
燃油與彈藥儲備、備件庫存、艦載機維護位、航空勤務人員數量以及艦上補給能力,這些要素共同決定了一個航母在連續高強度運行下的持久性。
那一次高強度訓練里的大批次起降,往往伴隨專門的補給與保障計劃;反之,常態編成下能維持的出動量則要受限。
換做現在來看,任何一次“亮眼”數字,都有賴于背后的后勤鏈條與訓練節奏作為支撐。
技術演進正在改變潛在上限。
電磁彈射(EMALS)與更先進的甲板管理系統被外界視為能夠顯著提升單艦出動能力的關鍵性手段,能使戰機滿載起飛、縮短發射間隔、并支持更密集的循環發射。
有評估認為,未來采用電磁彈射的新型航母在24小時內的固定翼出動能力可能達到更大規模,這一趨勢對現有采用STOVL體系的航母構成了沖擊。
![]()
仔細想想,技術與組織是否同步更新,才是決定最終效果的要緊一環。
綜合觀察,單一數字并不能給出完整結論。
那次威爾士親王號的16架次記錄確實是一次對外展示,但若將其作為衡量航母體系優劣的唯一標準,則過于片面。
需要把出動數據放回任務背景、盟友協同、保障條件、以及長期訓練成果中去評估。
換個角度再看,技術選擇、戰略定位與后勤保障共同牽動著航母的真正在役能力。
站在今天回頭看,這些因素連結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任何單點改動都會波及整體表現。
令人驚訝的是,輿論往往只關注數字本身,卻忽視了其背后的體系約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