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拱宸,滄桑醫事
——1954 年以前的醫院歷史
千年來,京杭大運河是杭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拱宸橋是運河南端的地理標志。可以說,拱宸橋兩岸的醫事興衰,作為一個縮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拱墅區、杭州市經濟文化醫療衛生的發展軌跡。
榮華之地,醫事不興
拱墅區歷史悠久,自隋唐始就是杭嘉湖平原物產的重要集散地。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在兩岸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水陸交通要道和繁華的商埠,造就了蜚聲海內外的“十里銀湖墅”。1895 年中日甲午海戰后,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拱宸橋一帶被劃作日本租界,租界地域面積“徑直三里,橫約二里”。
1898 年,杭州海關在拱宸橋正式開關,開埠之后,大量日本商人、僑民定居于此,拱宸橋地區進入了一個表面的繁華時期。日本人在這里設置郵政所,興辦汽輪會社等現代企業、娛樂場所陸續興辦,杭州第一張報紙《笑林報》、最早的日報《日商杭報》、第一部無聲電影、第一家戲院——丹桂園也源自此地,一個初具規模的商業文化中心建立起來。
![]()
盡管經濟、文化發達,但拱墅區一帶的醫療資源仍舊極度缺乏,百姓看病要輾轉市區。這點從史料記載的有關“杭州市的醫療資源布局”與“醫療機構的隸屬單位”這兩個內容中不難看出。
1884 年,廣濟醫院(今浙醫二院)在橫大方伯巷(今解放路)拔地而起。后繼建立的現代醫院群均以其為“坐標”,建立了一個密集的醫院群。久而久之,杭州百姓也就養成了“小病去診所,大病往東南”的就醫習慣。
一百多年以來,規模較大的醫院,始終云集在毗鄰西湖的杭城東南方。據史料記載:1930年 3月,杭州市立病院增設拱宸橋城北診察所。民國 20年 (1931年 )9月,湖墅左家橋設杭州市立醫院的第二分診所。38 年(1949 年)初,拱墅區的觀音橋、米市巷、大夫坊、拱宸橋設有中醫診所共 4 處,另有位于大夫坊的城北基督教新民診所。
![]()
晚清時期,浙江的衛生行政管理機構附設在警政機構內。換句話說,管理醫療機構的行政單位是“清政府巡警部警保司衛生科”。這樣的隸屬結構,足見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不重視。北伐戰爭結束后,民國政府在內政部下置隸屬于內政部的衛生司,管理衛生行政事宜。
1927 年杭州建市之后,杭州市衛生局隨之建立。當時,市衛生局還沒有隸屬于麾下的拱墅區醫院。迫于財力等多方面因素,衛生局只為拱墅區建立了“診所”,并將零星的中醫診所進行規范化整頓。抗戰告捷后,國民黨浙江政府復設衛生局,衛生局下設醫政科,負責頒發各醫院、診所開業人員的執照,組織開業醫務工作者成立各種公會,協助政府監督、檢查、考核會員業務,從事衛生宣教、預防接種和地區急救等多項工作。限于當時的大環境,醫政科直接管轄著杭州市民醫院(今天的市一醫院),其他的醫療機構則基本無暇顧及。
解放前,囿于缺乏“天時地利”,也缺少穩定發展的環境,拱墅區一帶雖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享有“小上海”的盛名,然而這里卻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醫院,甚至連診所、診察所,其規模也只是一兩名醫生、幾個助手和十張以下的病床數。
![]()
與新中國一同升起
1949 年 5 月,杭州解放,醫療衛生事業的春天到來了。解放后,在醫療資源向郊區農村,向勞苦大眾傾斜的新中國醫療政策的指引下,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衛生局于 1949 年在原拱宸橋北區診療所的基礎上,建立了由 20 多名人員組成的“拱宸橋衛生站”。
1950 年 9 月,隸屬于衛生局的“拱墅區衛生事務所”得以建立;1952年 8 月,“拱墅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建立,組建了 16 個分會,在拱墅區開展了一系列醫療衛生工作;1954 年,城北基督教新民診所改為“拱墅區衛生所”;到 1956 年為止,拱墅區建立了 4 所聯合診所,分布于米市巷、湖墅、小河、拱宸橋街道。
在這一系列的醫療資源整合重組過程中,市二醫院的前身——拱宸橋衛生站,也得到了充實和發展。大量的患者涌入醫院,享受著社會主義的公費醫療服務;大量的醫護人員翻身做主,帶著蓬勃的激情服務勞苦大眾。
![]()
隨著衛生站的發展,原有的建筑和設施無法滿足需求。于是,1953 年,市衛生局撥款,在原衛生站基礎上籌建一幢平房,并于 1953 年 6 月舉行了奠基儀式。新房建好之后,“拱宸橋衛生站”改名為“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
“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以門診為主,不收住院病人,也不接待產婦分娩。但是,門診部科室健全,內科、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眼科、中醫科、針灸科等科室都服務著廣大的患者。
患者的數量,隨著解放后拱宸橋地區被市政府規劃為杭州市主要工業區和倉儲區而不斷增多。在醫院周圍,杭一棉、浙麻、杭絲聯等企業的大批廠房和配套設施相繼興建,大量的工人及家屬紛紛入住。
![]()
五十年代以后,拱宸橋附近成為了熙來攘往、人聲鼎沸的地方。每天下午兩三點,周圍工廠早班下班時分,橋上橋下人潮洶涌,許多患者也在此時紛紛涌向門診部。毫無疑問,拱墅區的醫療衛生事業進入了欣欣向榮的春天,門診部也在本區衛生醫療建設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史料記載:
從50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拱墅區各類急性傳染病的發病率:
傷寒21.63/10 萬下降到 1.62/10 萬;麻疹從 2231.24/10 萬下降到 9.64/10 萬;流腦從 19.66/10 萬下降到 0.32/10 萬;瘧疾從 1447/10 萬下降到 0.08/10 萬。
1965年起,未發生脊髓灰質炎病。1972 年基本消滅血吸蟲病。1978 年起未發生白喉病。1980 年基本消滅天花。1985 年消滅血吸蟲病,是年,12 種急性傳染病發病率比 1959 年平均下降 87.06%。
1954 年 10 月,“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整合改組,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杭州市第二醫院”,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生命之旅。
“草原”上的醫院
(1955—1966 年)
這十年,是杭州市二醫院在拱墅區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的十年。面對條件艱苦、人員不足、資金匱乏、設備簡陋、自然災害等諸多困難,醫院上下不等不靠,艱苦創業,發掘自身潛力,融匯西醫中醫,如一顆頑強的種子,
在貧瘠的土地上頑強成長,開花結果,生生不息,讓周邊單位和廣大工人農民獲得了便捷、有效的基本醫療、保健、預防服務。
落地生根,百姓的巨大福祉
解放后,對于拱宸橋地區廣大的百姓來說,無論是早年狹仄擁擠的 “拱宸橋衛生站”、還是不能住院的“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盡管是他們最便利的求醫之處,但都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建立一所面積更大、科室種類更多、門診住院都有的綜合醫院十分的迫切。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市二醫院于 1954 年 12 月 27 日舉行了開院典禮。盡管剛剛組建的醫院設備簡陋、條件艱苦、專業人員隊伍還未配備合理,然而拱墅一帶的百姓們卻為這所隸屬于市衛生局,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擁有130余張床位的政府醫院而歡欣鼓舞。醫院交接與籌備期間,患者人數有增無減。
史料記載:建院初期,設有病床 130 張,職工 123 人,其中醫師 23 人。門診內、外、婦、兒、口腔、中醫等 10 個科室。病區 3 個 ( 內、外、婦 ),無專科門診。當時的醫療用房為一幢一層門診樓和五幢租界留下的老式二層洋樓(洋關,現尚存三幢)。
![]()
為增加醫院學科力量,同年 11 月,昔日的“拱墅區衛生所婦嬰保健站”也并入醫院。對廣大產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床位增多,讓每位產婦都可以住院待產;綜合性醫院的多科室合作,處理急危重情況更有經驗和把握,讓產婦可以更加安心。
當時的婦產科設在“洋關”建筑紅房子里,有 4 個醫師和 6 個助產士。原婦產科主任張竹梅醫師回憶說:“建院時,我們設備非常簡陋,全科只有一把產鉗和一個保溫箱。但是產婦對我們極其信任,病人一直絡繹不絕。婦產科只有我一個高年資醫師,遇到重危病人和難產病人,我都會被叫去值班。然而,我們一直勁頭十足,感到能造福一方百姓,也是自己的價值所在。”
史料記載:
門診和病房自建院之日起,就擔負起大量醫療工作。
內科以普內科為主,也收治兒科、肺科病人。
外科以普外科為主,如闌尾、疝氣、胃、膽等手術,也收治骨科、泌尿外科急診手術。
麻醉種類不多,有腰麻、開放乙醚等。
產科以生理產科為主。
耳鼻喉科、眼科以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為主。
口腔科主要業務為拔牙、補牙。
檢驗科開展三大常規,一般性體液標本培養,肝腎功能檢查及血庫輸血配血。
放射科常規 X 線檢查為主。西藥房藥品數量為 200 種左右。
![]()
海納百川,扎根于希望之土
根據上級指示,醫院的醫療隊伍主要由原來的“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的醫務人員組成,臨床診療經驗非常豐富。
醫院組建之后,充分發揮現有醫務人員的專長,從 1955 年開始,醫院在原門診部的基礎上相繼開設了皮膚科、五官科、眼科、牙科、中醫科、針灸科和保健科。就醫患者對醫院的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給予了美譽和忠誠。
從 1955 年門診量五萬人次到 1966 年門診量 30 萬人次,十年間六倍的增長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但這些在“舊社會”成長起來的醫務人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有的甚至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醫學教育,導致科室設置很不平衡,尤其是醫技檢查科室。新生的市二醫院要發展,要滿足區域內百姓的醫療需求,引進人才、培養骨干、健全科室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
隨著住院病房的發展和次年急診的建立,原有的醫療人才逐漸不能滿足醫療需求。因此,杭州市衛生局從兄弟醫院調入了拍片、讀片人員,放射科成立;調入了外科人才,提高了普通手術能力,也收治泌尿外科、骨科和燒傷的病人。
除了調入人才之外,醫院向衛生局積極申請將大中專的畢業生、護校畢業生分配到本院,并將外地的中高級醫務人員和轉業復原人員也調入本院。這些人都是醫院人才隊伍中的“新鮮血液”。
![]()
老病房
對于新加入的職工來說,市二醫院盡管規模不大、職工不多,但管的病人數量真不少,醫療工作量十分艱巨。同時,醫院還是需要田間勞作的“農場”,仿佛一個“草原上的醫院”。從市三醫院調入的原兒科主任饒儒瑾醫師回憶說:
“調入二院后,我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在上班前兩個小時就隨著大家一起在醫院里割草,整理院內環境。那時候,內科和小兒科的擔子都挑在我身上,沒日沒夜地工作是生活的主旋律,但我們依舊努力美化著醫院的環境,在每件小事情上身體力行。我們之所以任勞任怨、充滿激情地干下去,是因為相信醫院的未來會更好!”
醫療特約,做“工農兄弟的服務者”
市二醫院從誕生之日起,就印著時代的深深烙印。開院典禮上,有 15個單位 27 位來賓代表著“工人階級大家庭”,向醫院表示了祝賀。
醫院附近的各個大工廠,迫不及待地與醫院建立了醫療特約掛鉤關系。
1954 年,杭一棉、浙麻廠、鴻豐絲廠、杭州修船廠、浙西輪船公司、民生制藥廠,紅雷絲織廠等八個大工廠,成為了醫院的“特約單位”。
![]()
這些工廠在當時都是 500 位以上職工規模的大廠,社會影響廣泛。醫院除了為他們單位的職工提供醫療服務并且以特約記帳單形式定期結帳之外,還肩負著為其進行體檢、培訓廠醫、醫療宣教等工作。這樣的分級醫療制度,根據“杭州市城市醫療預約網實施方案”的指導原則,又帶著鮮明的“市二特色”。
![]()
對工人來說,擁有自己的“特約醫院”,看病住院都方便許多;對工廠來說,醫院的服務既便利實用,又經濟實惠;對醫院來說,工廠提供了穩定的患者群體,大大提升了醫院的知名度。醫院從 1957 年開始就連續達到“業務收支平衡”,這與廣大工廠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這“共贏”的特約制度讓更多的工廠紛紛加盟。1955 年 30 個工廠與醫院“結盟”,1965 年這一數字增至 57 個,1985 年則增至 88 個,到 1988 年時,116 個工廠、商店、學校等單位與醫院結成了醫療特約關系。拱墅區及臨安、昌化、余杭縣的 3/4 地區,作為醫院的醫療特約掛鉤地區,也源源不斷地向醫院輸送患者。
如果用“水”與“舟”來比喻“工農群體”與“醫院”的關系的話,可以說,“水能載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盡管歷經 1959到 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醫院的業務情況和財政狀況依舊穩定而良好。1960 年,醫院自費購買了兩幢“130 平米的宿舍樓”來改善職工居住條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浙麻廠
中西攜手,締造醫療團隊
20世紀五十年代,正是中華神州大地上“西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思潮風靡之際。杭州不但成立了省中醫院和市中醫院,而且將“中西結合”的工作推向各大綜合性醫院。
因此,從建院伊始,市二醫院就將“拱墅區公費補助門診部”的中醫科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中醫針灸等項目一直備受患者好評。1959 年起,醫院的中藥房正式成立。中藥房附設配方部和煎藥房,既生產“院內制劑”又為患者們提供煎藥的服務。1959 年 11 月,醫院參加了“杭州市衛生系統躍進誓師大會”,將“中西醫結合”的工作推向一個高潮。
![]()
1953 年 7 月成立的“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組織了多批“中醫進修班和中醫師資班”,省里也舉辦了“浙江省第一屆中西醫離職中醫班”,醫院組織部分醫生參加了中醫學習。
為了提升二院的中醫實力,杭州市衛生局聘請了當時在中醫界極具影響力的名醫潘澤侯。潘澤侯曾是杭州市獨立行醫的“潘半仙”,也是杭州廣興聯合中醫院(今杭州市中醫院)的創始人之一。他被聘到醫院中醫科時,工資是全院最高——210 元的月薪,明顯高于當時院長的 160 元。僅從薪資上,就可以看出醫院當時對名老中醫的重視程度。
潘澤候來到二院之后,中醫科門庭若市。醫院根據相關政策為其配備學徒(李習鵬),發掘、整理他的學術經驗。潘老還積極培養年輕的醫生,在醫院里開設了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班。醫院里,無論是中醫醫生還是西醫醫生,都在業余時間聆聽他的授課。一時間,廣大西醫醫生沉浸在“學習與借鑒中醫”的濃厚氛圍中。
現學現用,活學活用。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六七十年代中,西醫醫生們充分認識到“一根針、一把藥”的妙處,他們甚至與中藥房工作人員一起在醫院的空地上種植草藥。在屢次醫療下鄉中,用中醫療法解決了大量實際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