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陳燕青
11月4日,星辰新能宣布成功完成超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投資方包括中信建投資本、四川省綠色低碳產業基金、長石投資及紹興星輝基金。
從2021年成立至今,星辰新能已在浙江、江蘇、北京等多省份完成產業布局,即將落地蒙西3個新型儲能電站項目,裝機容量共0.75GW/3GWh,憑借“交易型混儲電站”核心模式,在儲能賽道構建起獨特競爭力,成為行業轉型的新樣本。
從裝備制造到交易型混儲電站
當下,新型電力系統對儲能的時長、響應速度等方面提出多元需求,為破解技術局限、適配復雜電網場景,星辰新能推出“全釩液流電池+鋰電池”的混儲電站模式,通過技術協同,既滿足長時儲能需求,又能快速響應調峰,還能借助AI交易模式在電力市場獲取收益。
據了解,星辰新能此前為阿克蘇烏什項目配套了75MW/300MWh的全釩液流儲能系統,該項目是全球最大的構網型混合儲能電站,規模高達50萬KW/200萬KWh。這一行業標桿項目已實現每天“2充2放”接近12個月無間斷的作業,驗證了超大規模混合儲能的可靠性。
此外,星辰新能烏蘭察布200MW/800MWh組串式獨立儲能電站,創新性地采用“磷酸鐵鋰電池(190MW/760MWh)+全釩液流電池(10MW/40MWh)”的混合架構,二者優勢互補,構建起“短時響應+長時調節”的堅實保障。
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發揮其“快響應、高功率”優勢,提供毫秒級功率支撐,保障電網瞬時穩定。星辰新能自主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則以其“高安全、長壽命、低衰減、大容量”特性,實現4小時及以上的長時放電能力和超過20000次的循環壽命。據統計,該混合架構較單一鋰電池方案容量利用率可提升15%,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降低20%以上。
“政策紅利+AI”驅動 催生運營新范式
近兩年來,風光儲用電側平價新能源并網量增加導致調峰缺口擴大,國內儲能剛需階段性爆發。同時,部分省份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機制先行,大幅改善了獨立儲能項目經濟性。
9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電力中長期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獨立儲能在放電時段按發電企業身份參與交易,在充電時段按電力用戶身份參與交易。這意味著儲能不再是電力市場的“邊緣角色”,而是正式成為市場經營主體之一,實現收益最大化,成為擺在儲能產業面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與此同時,9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針對新能源出力波動性與間歇性的問題,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打造新能源智能生產模式,全力支撐新能源穩定供給。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從裝機容量和資產規模,轉向“人工智能資產”的規模。這場從“物理資產”到“智能資產”的深刻轉變,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在此背景下,星辰新能戰略性地加大研發投入,將算法能力產品化為三大數字化平臺——電站全生命周期管理、電站運維、電力交易,系統性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量化的資產收益,驅動儲能資產價值最大化,保證儲能產品運行方案最優,降低長期運維成本,提升日均收益水平。
星辰新能表示,公司正通過將AI技術與儲能資產深度融合的標桿實效,向市場證明其不僅能夠“建造電站”,更善于“運營資產”,從而為客戶與投資者創造清晰、可持續的收益流,真正踐行“讓每一度電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