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0月22日的國臺辦例行發布會上,一個記者的問題讓人繃不住了:臺積電美國工廠的稀土庫存只夠用30天,要是拿不到大陸供應,產能直接癱瘓。
發言人朱鳳蓮就回了句“主管部門此前已就稀土出口管制事項明確表態”,聽著云淡風輕,可懂行的都知道,這30天倒計時一擺,全球芯片產業鏈都要悄悄“大洗牌”。
那么問題來了,為啥一個稀土管制政策,能讓全球最牛的芯片代工廠慌了神?
![]()
芯片制造的命門
我們先從數據說起,2024年中國稀土產量27萬噸,占了全球近七成。更關鍵的是精煉能力,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離提純活兒,都得靠中國來干。并且,芯片生產的每個關鍵環節,從化學機械拋光到光刻,再到離子注入和封裝,少了稀土都玩不轉。
尤其是先進制程芯片,比如5納米工藝,得用純度99.999%的稀土永磁體,還有含鑭的特殊材料。這種超高純度的稀土產品,目前全球只有中國能穩定量產。美國地質調查局有組數據指出,關鍵重稀土元素鏑的精煉,中國把控著97%的產能。
![]()
這里要提醒一句,今年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出的新規,不只是管原材料,而是把開采、冶煉、分離、磁材制造全產業鏈都覆蓋了。更狠的是那個“0.1%規則”,只要產品里中國稀土成分超了0.1%,再出口就得申請許可。
臺積電生產的5納米芯片,鑭元素含量大概在0.5%,剛好踩在紅線上。這就意味著,不管工廠建在哪個國家,只要用了中國稀土,出口都得經過中國這一關。
![]()
30天庫存背后
臺積電2024年從大陸進口的稀土超6000噸,占它總進口量的96%。這種依賴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上世紀末,美國嫌稀土開采環保成本高、賺不了多少錢,主動把產能轉到了中國。中國接下這活兒后,花了幾十年攻克分離提純技術,慢慢建起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現在臺積電美國工廠的困境,說到底是這條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了。亞利桑那州那座砸了1650億美元的工廠,原本計劃2024年量產4納米芯片,結果進度一拖再拖。就算產線真建好了,沒有穩定的稀土供應,也只能擺著看。
![]()
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要是稀土供應斷了90天,美國78%的國防承包商會停產,民用科技產業受的沖擊只會更大。
舉個實際例子,英偉達 H100 AI 芯片單顆能賣 4 萬美元,可它核心電容器需要的超純鏑,全球就只有中國無錫一家工廠能生產。Open AI 的 Chat GPT 得靠大量 GPU 集群支撐,這些芯片全是臺積電代工的。一旦稀土供應鏈斷了,美國 AI 產業的硬件基礎,差不多就塌了。
![]()
美國自救為什么這么難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就不能自己搞稀土產業嗎?答案是能,但短期內根本來不及。美國本土最大的芒廷帕斯礦,挖出來的產品純度只有92%,遠達不到芯片制造需要的99.9%。重稀土提純技術更不用說,比中國落后了近30年。就算現在立刻砸錢建廠,從資源勘探到技術成熟,至少得等5到10年。
美國也想拉著盟友建“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可效果實在有限。澳大利亞的稀土礦石,要么運到中國加工,要么送到馬來西亞提煉,但馬來西亞的技術也得靠中國,成本還比中國高一大截。
![]()
日本90%的重稀土都從中國進口,自己用著都不夠,哪有多余的幫美國?至于深海采礦和稀土回收,技術還沒成熟,環保爭議也沒解決,根本指望不上。
況且美國每年80%的稀土要靠進口,其中75%都來自中國。之前美國砸了幾百億美元搞芯片法案,想推動本土制造,可原材料這關過不了,再多投資也白搭。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之前還吹過牛,說“世界經濟最大的失敗點在于99%的高性能芯片都在臺灣生產”。現在看來,更大的失敗點,可能是99%的高純度稀土都攥在中國手里。
![]()
產業鏈重構
這次稀土管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是中國有了長期技術積累和產業優勢后,才做出的戰略應對。過去幾年美國沒少動手,一會兒限制光刻機出口,一會兒封鎖芯片設計軟件,一步步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封鎖。
現在中國用稀土這張牌反制,既符合WTO安全例外條款,還明確了醫療救災等人道用途可以豁免,合理需求“應許盡許”。這種有分寸的做法,和美國動不動就全面封鎖的霸權樣子,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來。
![]()
我們換個角度想,稀土管制不是為了“卡脖子”,而是在維護自身產業優勢的同時,推動全球供應鏈回歸理性。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是市場規律和技術迭代慢慢形成的,不是刻意造出來的制衡工具。從《稀土管理條例》到綠色開采標準,中國的政策核心一直是規范開發、推動產業升級,不是要切斷供應鏈。
對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來說,選擇其實很清楚。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新能源、人工智能這些領域都在快速發展。如果能加強兩岸合作,利用大陸的產業配套和資源優勢,不管是技術升級還是拓展市場,空間都大得多。
![]()
反過來,要是繼續把寶押在美國身上,不僅要面對稀土供應的不確定性,還得承受高昂的建廠成本和文化沖突,實在不劃算。
這場博弈會走向哪里
現在全球科技產業拼的,不只是技術多先進,更要看產業鏈抗風險能力,還有對關鍵資源的把控力。中國這次稀土管制,精準戳中了美國科技產業的軟肋,畢竟產業分工是長期演化的結果,強行切割只會兩敗俱傷。
![]()
韓國三星、SK海力士的芯片產線,荷蘭阿斯麥的光刻機制造,德國英飛凌的電子元件廠,最近都在緊急排查供應鏈風險。歐盟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執行進度慢得很。日本和法國合伙建了個稀土回收工廠,產能卻只夠日本20%的需求,短期內根本動搖不了中國的主導地位。
30天的稀土庫存倒計時,對臺積電是選擇題,對全球科技產業何嘗不是警示?合作共贏還是對抗割裂,尊重產業規律還是搞政治霸權,答案其實很明顯。中國手握稀土優勢,卻從沒想著“以資源制人”,美國面臨供應鏈依賴,更該放棄“脫鉤斷鏈”的偏執。
![]()
回歸理性,以規則為基礎、以合作為路徑,才能讓稀土這種戰略資源真正推動科技進步,而不是制造產業裂痕。這場博弈才剛開場,只是天平,已經在悄悄往有資源、有技術、講規則的一方傾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