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公布私人錄音手段或觸及道德底線,但君子慎獨,已經站上金字塔尖的大導演,在人后蛐蛐別人,也跟我們凡夫俗子一樣,人性幽微,難免令人嘆息。更遺憾的,或許是被漫天八卦掩蓋的,大導大編劇對下位者的霸凌,工業化體系轉型的艱難,以及小編劇維權的艱辛。
"王家衛濾鏡"碎了一地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王晶身上,甚至姜文等其他大導演身上,"人設崩塌感"都不會如此強烈。前者因"屎尿屁低俗喜劇"作品而相應地形象更為"接地氣",后者時常在鏡頭中沉迷于呈現女性的臀部,并且直白表示"因為覺得美"。
但王家衛不是。正如他永不摘下的墨鏡一樣,作為最知名的藝術片導演,三大電影節常客,曾經的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其公眾形象長期保持神秘高貴冷艷,是華人之光,正因如此,這次意外的人設反轉,才更為驚掉眾人下巴,崩塌更為徹底。
正如知乎網友@ironfan 所吐槽的:"作為王家衛的影迷,我一直以為墨鏡私下會討論博爾赫斯、加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和油畫攝影,沒想到和碎嘴編劇在討論哪個人愛裝逼,哪個人胸大屁股翹,這個世界上還有干凈、純粹、理想主義、抽象美好的人嘛?"

有幾個華語片影迷不曾迷戀過王家衛呢?有幾個青年導演不曾深受王家衛影響并作為學習電影的起點呢?其獨特的光影美學,手持攝影、非線性敘事、抽幀、高飽和度色調、放大情緒的配樂等手法,如同標志性簽名,訴盡了都市叢林里癡男怨女的愛恨糾纏,無人細說的微妙孤獨心事。
那些詩意金句,被無數次模仿和應用。"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如果多一張船票, 你會不會跟我走?""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而他的"無劇本拍攝、反復重拍、超長周期",以及對投資人、對演員的"折磨"也是赫赫有名的。一直以來,這位大師堪稱"票房毒藥",電影《阿飛正傳》投資4000萬港元,票房僅為975萬港元,讓鄧光榮傾家蕩產;《東邪西毒》投資額超2000萬港元,票房僅900多萬港元,靠緊急拍攝的《東成西就》來填補資金缺口;《2046》磨了5年,香港票房僅614萬港元;《一代宗師》籌備期長達十年。
劉嘉玲一場擦地板的戲,重復20多遍;拍《一代宗師》時,苦練了三年、拿到八極拳冠軍的張震戲份近乎被"一剪沒";木村拓哉為《2046》斷斷續續拍了6年,最后戲份只剩6分鐘;梁朝偉在《阿飛正傳》里吃梨吃了27次,一句臺詞說了27遍,在《花樣年華》里吃云吞面吃到吐;章子怡拍《2046》時,單場戲被要求重拍30到40遍;《繁花》唐嫣最長的一條戲拍了兩天86遍。

在王家衛濾鏡未碎之前,這一切令人崩潰的創作模式,都是被容忍的"天才的怪癖",對藝術極致追求、慢工出細活的佳話。當然,投資人和明星們也不是傻子,投資、演他的電影意味著升咖、鍍金,《繁花》大爆,胡歌重回頂流,唐嫣的演技終于獲得認可,辛芷蕾此后奪得影后。
無怪乎他監制的著名爛片《擺渡人》上映時,全內娛爭相轉發"我喜歡"以示討好。風水輪流轉,唯一在轉發文案寫"我不喜歡"的王傳君,在多年后意外熱搜被夸,成為此次塌房事件的受益者。
曾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原著《繁花》,和電視劇《繁花》基本上是兩個東西,原著是市井小民紅男綠女,電視劇是金光璀璨的,把"成功""腔調""光鮮"放大到極致,把"不響"魔改成"很響",去掉了滬生和小毛的人物線,從阿寶視角出發拍商業傳奇和花樣情史。反而是這段被曝光的錄音,似極了原著的氣質。電視劇的大爆,是人們對經濟上行期的過往情懷濾鏡、大導光環等綜合因素導致。
而在"墨鏡被打碎"、所有濾鏡粉碎后,上述"虐待演員"的行為開始被全網逐幀審判。面對全網質疑,王家衛選擇了沉默以對,始終未曾公開發聲,但以往那尊高高在上的神像,已經不可避免出現了裂痕。
名利場的亂象與疾呼,小編劇的永恒維權困境
大概是懷著對偶像的幻滅失望,將錄音作為一枚重磅炸彈,古二撕開了名利場光鮮表象下的"表里不一""拜高踩低",也呈現出小編劇無解的維權困境。
由于署名關系著自身酬勞能否上漲,更由于難以界定和取證鑒定,編劇署名權爭議歷來是影視官司的高發區。去年11月,便有《田耕紀》編劇金媛媛向中文奇跡公司維權成功,《隱秘的角落》前三集編劇楊涵、王雨銘向萬年影業維權成功,近日,短劇《姐姐的三條簪》編劇小撒在小紅書發文,討要編劇第一署名權。
這類爭議并不罕見,此次"古二維權事件",卻因當事人身份的特殊——絕癥患者發起對國際知名大導的指控,而引發了全網關注討論。
9月16日,古二在微信公眾號發布長文,自稱深度參與《繁花》劇本創作,承擔了包括商戰主線在內的重要劇情撰寫工作,但最終署名僅為"前期責任編輯"。他還指控劇組存在長期壓榨行為,自己月薪僅為3000至6000元,卻需承擔包括處理王家衛生活事務在內的多項雜務,最終因長期過勞導致其漸凍癥病情加重。
面對相關指控,《繁花》劇組于9月23日發布官方聲明,明確否認古二的編劇身份,指出其作為前期資料收集與劇本創作成員,已于2020年12月31日因自行離組而結束合作,未再參與后續創作,并譴責古二偷錄、剪輯并公開私人對話的行為,稱此舉嚴重侵犯個人隱私,違背職業道德,并表明已依法啟動維權程序。
時至今日,卻因古二手中更多明星相關錄音的公布,開始逐步失焦。

在《王家衛訪談錄》中,墨鏡王表示自己曾當過七年編劇。"大約五十部,但可能只有十幾部署了我的名字。其他都是在頭腦風暴會議上構思出來的。"書中提到當編劇時的導師黃炳耀,會給手下的人派活,但作品署他的名字,報酬大家一起拿。該說這個故事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好呢,還是行業規則生態難以更改?
對比已經形成成熟工業化體系、編劇主導的美劇,一般由編劇團隊集體創作,除了劇目管理人,一部電視劇還有獨立編劇、劇組編劇、故事編輯和制片人等多種分工。
通常在國外,電影被視為導演的藝術,電視劇被視為編劇的藝術,韓劇和美劇實行編劇中心制,但在國內,電視劇仍然是制片人、導演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編劇寫完劇本后、再交付給導演創作,有時咖位大的演員也可能參與影響修改劇本。
而在編劇行業內部,也存在著生態亂象和壓榨剝削的可能,大編劇擁有署名權,將工作分發給學生、"槍手"代勞。
錄音的曝光,是古二維權無果之后的魚死網破,誠然侵犯他人隱私有待商榷,"誰人背后不道他人是非"、沒有人經得起逐幀審判,但如若從推進行業工業化、減少資源人力無序消耗、避免大導演權力失衡一言堂的角度來看,從改善編劇處境,構建健康生態的角度來看,這場刷屏風波所引發的大討論,或許會帶來一些正面意義。
將時針撥到10月29日,在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馮勝勇發表主題演講,表示要加快引導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轉向"劇本中心制",真正發揮劇本"一劇之本"的重要功能。
隨著平臺更傾斜于內容、減少對明星和數據的依賴,編劇地位和話語權或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也將更好地維護署名權獲酬權等權利。不過,直至真正轉向"劇本中心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