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柳白】“中國首個億噸級頁巖油油田誕生”“渤海億噸級油田+1”“首次探獲深層—超深層碎屑巖億噸油田”……
向地球深部進軍,向蔚藍深海拓荒,中國始終將能源安全視為“國之大者”,以一系列技術突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國家安全與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底氣。
彭博社在11月4日發表的長篇報道中也注意到,面對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能源供應風險,中國自首輪中美貿易沖突以來便投入巨資,通過技術升級等途徑推動國內產量回升。自那以后,中國原油年產量增長了13%,天然氣產量增長了逾50%。今年產量增長均有望創下歷史新高,相當于為全球供應總量新增了接近印度尼西亞規模的石油產量,和接近阿爾及利亞規模的天然氣產量。
![]()
2024年8月7日,海南,我國發現的世界首個超深水大型超淺氣田。 視覺中國
“中國處于更有利的局面”
報道提到,在中方看來,國內油氣生產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中國官員們正全力以赴確保萬無一失。
在距離天津港約20公里的渤海海域,一片碧綠色的海面上矗立著一座龐大的金屬建筑——曹妃甸11-1油田CEPJ。這處平臺是曹妃甸油氣田的核心設施,更是中國斥資數十億美元、力求擺脫對競爭對手依賴的標志性工程。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試圖降低身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和最大能源進口國所帶來的風險。但這種雄心在最近幾年愈發迫切、規模空前,既因地緣政治緊張,也因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將貿易武器化的政策。上月,美國還將俄羅斯兩大石油巨頭列入黑名單,給中國煉油廠造成沖擊。
自2019年起,中國的能源巨頭們共投入4680億美元用于鉆探與勘探,比此前六年增長近四分之一,使中石油成為同期全球開支最大的石油公司,超越了沙特阿美等巨頭。隨著中國強化“自力更生”戰略,投資步伐在未來幾年幾乎不會放緩。
“過去幾年,全球都經歷了能源緊缺。”中國油氣一名高管上周在會議上表示,“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LNG)就像自來水與瓶裝水。自來水更便宜、更可靠、物流更簡單。因此我們推動國內生產。”
這卻成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巨頭的隱痛。長期以來,從埃克森美孚到英國石油公司,這些跨國企業都習慣將中國視為化石燃料需求的發動機。過去十年,中國貢獻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六成以上。
以殼牌為例,這家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商之一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新供應項目,預計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將增長60%,主要動力仍來自中國。殼牌首席執行官瓦埃爾·薩萬6月曾表示,天然氣未來可占中國能源結構的20%,目前僅為個位數。
“我們相信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沙特阿美拉斯塔努拉煉廠副總裁哈桑·阿利亞米上月在業界會議上說,“目前中國的能源需求或許趨于穩定,但到2027年及以后,需求必將回升。”
然而,過去的趨勢已不再能準確預測未來。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逐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能源需求增長隨之放緩,而國內油氣產量卻在不斷提升。
今年,中國能源市場已出現其他能源的競爭態勢。伯恩斯坦研究預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國內天然氣產量將超過需求增速;屆時,中國還可能增加從俄羅斯的管道氣進口,從而進一步削弱對進口液化天然氣的興趣。
盡管如此,全球能源企業仍在押注出口。僅今年1月至10月,全球已批準近1000億立方米新LNG出口產能,是歷史上第二高的年度規模。伍德麥肯茲公司預計,僅美國本十年在新建LNG出口設施上的投資就將達1000億美元。
![]()
8月14日,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一階段)現場。 視覺中國
特朗普曾宣稱,中國將在貿易休戰協議中購買更多美國產能,甚至可能投資阿拉斯加項目。但正如農業等其他領域一樣,中國并非沒有其他選擇。
“中國國內產量上升、需求趨穩,有助于抵消特朗普政府尋求能源主導地位的努力,也為中國提供了緩沖空間。”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埃麗卡·唐斯說,“他們處于一個完全不同,甚至比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更有利的局面。”
眼下,中國仍然消耗遠多于其產出,這一格局短期內難改。但如今中國在全球原油產量中排名第七,超過多個歐佩克成員國;在天然氣領域位列第四。
這一影響力體現了中國主要油氣企業的發展演變。報道稱,本世紀以來,這些企業的規模和技術成熟度都實現了大幅提升。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已在產量、煉油和石油貿易領域成長為巨頭,與雪佛龍、殼牌等國際競爭對手并駕齊驅。過去十年,中石油的年油氣產量增長了近四分之一,達到18億桶油當量。
“中國主要油氣企業的產量超出了預期目標,這不僅讓市場感到意外,也讓他們自己感到驚喜,”牛津能源研究所中國研究主任米哈爾·梅丹說,“這讓中國獲得了一種掌控感,尤其是在石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貿易沖突后,中國就加大了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2024年,中國油氣總產量首次超4億噸油當量。其中,原油產量達2.13億噸,接近歷史峰值,天然氣產量2464億立方米,連續八年增產百億立方米。與2018年相比,原油產量上升近13%,天然氣產量增長超50%。
今年,兩者產量均有望創下歷史新高,預計相當于為全球供應總量新增了接近印度尼西亞規模的石油產量,和接近阿爾及利亞規模的天然氣產量。
雖然中方尚未公布未來具體的產量目標,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預計“十五五”規劃仍將把油氣上游開發列為重點任務,持續強化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能源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報道注意到,中國對油氣安全的重視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從中蘇關系變化中汲取了教訓:不能過度依賴他國。大慶油田就是自力更生的象征,其發展匯聚了全國的技術與設備資源。
這種意識在十年前再次被喚醒。那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發動價格戰打壓美國頁巖油,導致國際油價暴跌,中國被波及,一度陷入老舊油田成本高昂的困境。
這種局面不久后改變了。
2018年,在與美國貿易沖突最激烈的時期,中方決心“不惜代價”提升國內油氣勘探產量,要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比如,中國開發的碳捕集工程將使勝利油田未來15年額外增產300萬噸原油。中石化還計劃通過頁巖氣開采維持油田每年2400萬噸的產量。
這一切得益于近年來的大規模投入。中國三大油氣企業當時制定了直至2025年的油氣開發行動計劃。中石油在2019年將資本支出提高了16%,達到420億美元;同年,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支出增幅均超過20%。相比之下,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和英國石油公司在那一年的支出總和僅增長了5%多一點。
![]()
3月18日,東營市渤海灣區域,中石化勝利油田部署兩部鉆機加足馬力進行石油鉆探施工。 視覺中國
報道認為,后來俄烏沖突等事件證明,中方的戰略是正確的。
如今,中國的目標不再只是維持老油田,而是進軍頁巖開采和煤制油、煤制氣項目。
最大的突破出現在海上。2018年底至2024年間,中海油國內產量(全部來自海上)增長了60%。其中渤海油田群表現最為突出,如今已超過陸上油田,成為全國最大產油區。
曹妃甸11-1 CEPJ平臺便是這一成就的象征。它所在的渤海區域共有60個油氣田、200多座平臺,日產量超過65萬桶油當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平臺由綠色通道、黃色欄桿、灰色管線交錯構成,外觀與墨西哥灣、北海的現代化平臺無異。中國鉆探企業長期與西方石油巨頭合作,吸收并改進了技術。中海油將從發現到投產的周期從三年縮短至兩年,速度超過許多國際公司。
過去五年中,中海油貢獻了全國增產的三分之二,并預計至少到2027年仍將保持增長。公司計劃繼續開發渤海和南海新田塊,面臨的技術挑戰包括首個近萬米超深海井鉆探。
“2018年我與一些工人交流時,他們還不相信能實現增產目標,”能源咨詢公司萊斯塔德能源油氣研究副總裁林晨(音)回憶道,“但后來他們說:在中國,一切皆有可能。”
即便未來中國國內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開始下降,穩定的國內產量對國家而言仍是一項優勢,而中方正朝著這一方向穩步推進。
“中國正越來越重視自力更生,無論是技術、能源,還是其他各個領域,”哥倫比亞大學的唐斯表示,“能源安全仍是頭等大事。”
“穩油增氣”形勢進一步鞏固
正如這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樣,近年來中國油氣勘探實現跨越式發展。一系列技術突破助力產量穩步提升,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構筑起堅實屏障。
“兩寬一高”地震勘探技術、首臺滲透率測井原型機、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等“深地利器”,高效助力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水平井優快鉆完井、體積壓裂、立體開發等技術持續進步,支撐非常規油氣快速建產;三元復合驅、二氧化碳混相驅等提高采收率技術,有力促進東部老油田持續穩產。
“深海一號”“海葵一號”“海基系列”等“大國重器”大幅提升我國深水油氣工程建設能力。
《中國油氣勘探開發發展報告2025》數據顯示,2019至2024年,全國油氣勘探開發累計投資達2.24萬億元,年均投資約3740億元,較2018年增加48%。
特別是探明儲量持續增長。2019至2024年,全國年均新增石油、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分別是2018年的1.4倍、1.5倍,形成新的儲量增長高峰期。
產量當量也創歷史新高。2024年,國內油氣產量當量達4.09億噸,連續8年保持千萬噸級快速增長勢頭,“穩油增氣”發展形勢進一步鞏固。
僅今年以來,中國油氣勘探領域就捷報頻傳。
3月,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濟陽頁巖油新興油田億噸級探明儲量正式通過自然資源部儲量評審備案。這是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發布國內首個《頁巖層系石油儲量估算規范》后,第一批獲得認定的頁巖層系石油探明地質儲量,標志著中國首個億噸級頁巖油油田誕生。
國家能源局曾表示,中國頁巖油資源豐富,是推動國內原油增產穩產的重要接替領域。全方位加大頁巖油上產規模,推動頁巖革命,對立足國內、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
2024年,中國頁巖油產量突破600萬噸,同比增長30%以上。期內,中國石化頁巖油年產量為70.5萬噸,同比上產30.8萬噸。中國石化計劃“十五五”末頁巖油產量達200萬噸。
同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我國在南海東部海域勘探發現惠州19-6億噸級油田。這是我國首次探獲海上深層—超深層碎屑巖大型整裝油田,展示出我國近海深層—超深層領域油氣勘探潛力。
5月初,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11-12平臺在南海東部海域成功投產,這是中國首次應用無人平臺遠程開發海上稠油油田,其在臺風生產模式、遠程復產、復雜原油處理等多方面實現了新突破,進一步提升中國海洋油氣裝備設計建造標準化、智能化水平。
8月7日,中國海油宣布,在海南東南海域發現的陵水36-1氣田新增探明儲量順利通過國家有關部門評審備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1000億立方米,為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
中國海油總地質師徐長貴表示,陵水36-1氣田勘探取得成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自主建立的中國特色深水復雜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體系,氣田儲量的落實也補上了“南海萬億大氣區”建設版圖的最后一塊拼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