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韓國的大學錄取政策,今年來了場“地震級”變革。曾幾何時,學生的學科成績是通往名校的唯一通行證,努力的分數和幾張試卷就能決定未來。然而,從2025招生季開始,學術成績之外,校園暴力記錄也成了硬性門檻。首爾大學、慶北大學等頂尖高校已經行動,45名有校園暴力記錄的申請者被拒之門外,首爾大學就有2人無緣校園夢,慶北大學更是直接拒收22人——這些被拒的,不僅有普通學生,還有藝術、體育特長生。
![]()
這背后,是韓國高校對社會責任感的重新審視。過去,校園暴力常被視作“天性使然”,或者只是同學間的小摩擦。教師調解、家長原諒,這些方法曾經被奉為主流。可現實的殘酷一次次證明,校園暴力不是小問題,它的陰影伴隨受害者一生,也侵蝕著社會的基本信任。韓國過去十年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教育與社會的缺口,也倒逼高校做出回應。
現在,高校錄取不僅看你會不會解題,還要看你有沒有傷害過同伴。慶北大學推出的錄取減分系統就是例證:輕微處罰扣10分,中度到重度處罰扣50分,嚴重者高達150分。這樣的分數體系,不僅衡量學術能力,也衡量道德與社會責任感。校園霸凌者的過去,成為他們通往未來的隱形鎖鏈。師范類院校更是下了狠手:京仁教育大學、釜山教育大學、首爾教育大學明確表示,有校園暴力記錄者,無論情節輕重,直接取消錄取資格。教育者培養未來的孩子,卻不能容忍自己門下出現施暴者,這是對教育本質的堅守。
![]()
有人說,這種政策是“加大懲罰”,但它的深意在于,社會正在重新定義權利與責任。校園暴力不再是私人矛盾,而是對社會信任的踐踏,是對公平和安全的侵犯。高中教師的感嘆中有道理:霸凌者必須明白,他們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其后果可能伴隨他們一生。這是一種制度化的長尾效應,把社會責任植入教育之中,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白,行為與后果緊密相連。
這項政策的推廣,也顯示了社會文化的深層變革。教育不再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如果這里的規則可以讓施暴者付出代價,那么未來社會中對不公和暴力的容忍度,也會隨之下降。韓國的大學用錄取這一關鍵關口,將公平與責任嵌入教育體系,讓每一位申請者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制度設計,比單純的懲罰更具前瞻性。
![]()
從2026年開始,所有韓國大學都將校園暴力記錄納入考量。這意味著,未來的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還要學會尊重他人、遵守規則。教育的價值,不再局限于智力的培養,更強調人格和社會責任。這樣的舉措,可能在短期內引發爭議,但從長遠來看,它正在塑造一種全新的社會風氣:讓霸凌沒有容身之地,讓責任成為通向未來的必修課。
韓國高校的新規,不只是招生政策的調整,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宣言:學術能力固然重要,但人格、社會責任、對他人的尊重,同樣不可或缺。未來,那些只會追求分數、忽視他人的學生,將發現大學的門為他們緊閉。而那些懂得尊重、負責任、具備社會意識的學生,則會在制度的護航下,迎來更公平、更安全、更有希望的校園生活。這是一場從校園開始的社會革命,一場讓每個年輕人都必須面對的責任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