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東部時間11月5日0時的鐘聲敲響,意味著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36天,創下了史上最長紀錄。
自9月30日國會未能通過任何一項臨時撥款法案以來,民主、共和兩黨在醫保補貼等核心議題上寸步不讓,導致參議院在過去一個多月里經歷了14次投票失敗。
隨著“停擺”時間的拉長,其代價正從普通人的生活蔓延到美國的宏觀經濟。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警告,預計今年四季度美國實際GDP的年增長率將下降一至兩個百分點。
如今,三大關鍵壓力點——空中交通瀕臨癱瘓、4200萬民眾的食品券停發以及迫在眉睫的軍餉支付危機——正將雙方推向談判桌。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政治學系助理教授科林?安德森(Collin Anderson)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采訪時指出:歷史經驗表明,只有當經濟和民生的“痛感”變得具體而普遍時,政治僵局才會被迫打破。
36天的僵局和14次失敗的投票
![]()
美國聯邦政府的運作依賴于國會每年通過的12項常規撥款法案,這一程序需在10月1日新財年開始前完成。然而,由于黨派分歧日益尖銳,這一常規流程早已名存實亡,“臨時撥款法案”(Continuing Resolution, CR)成了避免政府“停擺”的常態化“救火隊員”。
早在春夏之交,兩黨就在醫保補貼、對外援助和移民執法經費等議題上陷入了激烈拉鋸。
進入9月,眾議院共和黨人試圖通過一項不附加任何額外條件的“干凈”CR,意圖將政府資金維持到11月21日,為后續的全面預算談判爭取時間。
民主黨的反擊態度強硬。他們在參議院提出了自己的版本,核心訴求是必須包含對《平價醫療法案》(ACA,俗稱“奧巴馬醫改”)中增強型補貼條款的延長。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多次強調,這關系到數百萬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不容交易”的核心訴求。
面對民主黨的堅守,共和黨方面陷入了被動。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圖恩(John Thune)多次呼吁民主黨支持“干凈”法案以結束“停擺”,但收效甚微。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共和黨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科林·安德森指出,共和黨議員既要面對不愿妥協的黨內強硬派,又害怕因違背總統特朗普的意愿而激怒其龐大的“MAGA”支持者基礎,這使得他們在談判中手腳被縛。
于是,過去35天里,美國會參議院上演了多達14次投票失敗的循環。
程序困境:從22小時“馬拉松演講”到“60票枷鎖”
“停擺”期間,參議院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
美東時間10月22日晚6點21分,民主黨參議員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走上參議院議事廳的講臺,開始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場抗爭。在隨后的22小時36分鐘里,他不間斷地發表演講。
這場演講創下了現代參議院史上第三長的發言紀錄,短于2025年4月同為民主黨人的科里·布克(Cory Booker)進行的25小時演講。
為了不在中途因生理需求被迫放棄,默克利采取了極端的準備措施。他事后透露,自己從10月20日早上開始便不再進食和飲水,以“脫水”方式避免去衛生間。這種身體上的折磨是巨大的:“我的背疼得要命,”他說,“甚至有‘一瞬間’感覺自己快要暈倒了。”
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副教授孫太一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解釋說,默克利的目的,更多是為爭取公眾關注、積累政治資本。
真正的“停擺”根源,在于一個更具殺傷力的程序工具——“阻撓議事”(filibuster)。其核心在于,參議院規則允許議員進行無限時辯論。1917年,在時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敦促下,參議院通過了“第22條規則”,允許以三分之二多數票結束辯論。1975年,這一門檻被降低至五分之三,即現行的60票。
孫太一補充道,自上世紀70年代參議院修改規則后,議員無需進行耗費體力的馬拉松演講,只需“宣布阻撓”,即可擱置一項議案。“阻撓議事”也是當前民主黨在國會兩院和白宮都處于弱勢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能反抗共和黨的手段。
在當前共和黨僅占53席的參議院,這意味著若沒有至少7名民主黨人的支持,撥款法案就無法邁過60票的程序性門檻。民主黨正是利用這一程序杠桿,要求在法案中附加延長《平價醫療法案》(ACA)補貼等條件,才造成了今日的僵局。
經濟代價:第四季度GDP增速恐降2個百分點,美聯儲或暫停降息
政府“停擺”的經濟代價正日益清晰且沉重。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在10月29日發布的一份詳盡的量化分析報告中,對不同“停擺”時長下的經濟損失進行了預測:
● “停擺”持續四周(至10月29日),2025年第四季度的實際GDP年化增速將被拉低1.0個百分點;
● 若持續六周(至11月12日),這一數字將擴大至1.5個百分點;
● 如果僵局拖延至八周(11月26日),增速下滑將達到2.0個百分點。
CBO進一步警告,這些損失并非都能在政府重開后完全彌補。報告估算,“停擺”六周將造成約110億美元的經濟產出永久性消失,八周則高達140億美元。這些永久性損失主要源于被迫休假的聯邦雇員所損失的工作時間無法追回。
有華爾街投行已下調其對美國經濟的預期。高盛分析師Alec Phillips在11月2日的報告中指出,本次“停擺”的波及范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廣泛,幾乎是全面性的資金斷供,因此其經濟沖擊也將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
![]()
然而,對金融市場和宏觀決策者而言,比直接經濟損失更令人頭疼的,是“停擺”造成的數據缺失。
自10月1日起,包括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經濟分析局(BEA)在內的多個關鍵數據發布機構陷入“停擺”。這直接導致10月3日的月度就業報告、10月15日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以及10月30日的第三季度GDP數據等一系列重磅經濟指標被迫延遲發布。這一局面使得美聯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通脹依然頑固、就業市場顯現疲態的復雜背景下,數據缺失無疑是“蒙眼開車”。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Michael T Gapen對此進行了情景推演。他認為,如果“停擺”拖延至感恩節(11月下旬)之后,美聯儲在12月會議前可能僅能獲得9月份的部分數據,在這種“數據真空”下,除非有來自州一級或私營部門的強勁惡化信號,否則美聯儲暫停降息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這場由政治僵局引發的數據危機,正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全球最重要央行的決策節奏。
![]()
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截至發稿,市場對美聯儲12月降息的預期已從一周前的90.5%降至69%,顯示出信心的動搖。
![]()
這種動搖也在市場上有所體現。11月4日,美股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二”,風險資產遭遇大規模拋售。
有著豐富商業經驗的金融人士沃爾夫·里希特(Wolf Richter)在4日寫道,由于美國政府“停擺”,美國財政部過去三周在美聯儲的一般賬戶(TGA)余額急劇膨脹,10月30日達到1萬億美元。從債務上限結束(當時TGA降至3000億美元)到10月30日這四個月里,TGA就抽走了7000億美元的流動性,其中一部分來自銀行在美聯儲的儲備金。這種大規模的流動性抽取,其緊縮效應堪比數次加息。
根據美聯儲最新數據,美國銀行儲備金已跌至約2.8萬億美元,創四年來的最低水平。巴克萊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警告稱,儲備金短缺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并可能引發類似于2019年回購市場凍結期間的融資緊張局面。
另外,據金融市場評論平臺The Kobeissi Letter在X上的帖子,在“停擺”的頭30天里,美國政府新增債務超過6000億美元,相當于平均每天新增超19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停擺”期間的10月22日,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38萬億美元,在約兩個月內增加了1萬億美元。
![]()
打破僵局的三大壓力源:航班中斷、食品券與軍餉
盡管兩黨互不相讓,但現實世界的壓力正不斷累積,迫使他們必須認真考慮妥協方案。
首先是交通領域的大動脈——航空系統。自10月28日第一個發薪日錯過后,約1.3萬名空中交通管制員和5萬名運輸安全管理局(TSA)職員被迫無薪工作。財務壓力直接導致了“病假”缺勤率的顯著上升。
據美國交通部長肖恩·達菲(Sean Duffy)透露,在高峰日,高達44%的航班延誤是由空管人員缺勤造成的,而“停擺”前這一比例僅為5%。紐約地區機場甚至出現近90%空管人員未能到崗的極端情況。這導致全美多地機場出現大規模航班延誤和取消,航空系統的穩定性岌岌可危。
據央視新聞報道,11月3日達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他認為聯邦政府“停擺”正在使美國航空旅行變得不安全,政府將關閉美國航空系統。
科林·安德森提到,2018-2019年那次長達35天的“停擺”,最終正是因為航空系統瀕臨癱瘓的巨大壓力,才迫使國會達成了協議。歷史似乎正在重演,空中交通管制人員將在11月10日迎來另一個發薪日,屆時壓力將進一步升級。
其次是民生危機。11月1日起,覆蓋全美約4200萬民眾的“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即食品券)因資金耗盡而暫停發放福利金。該計劃是保障低收入家庭、殘障人士和兒童基本生活的重要防線。
科林·安德森特別指出,SNAP的受益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居住在由共和黨控制的州和共和黨的傳統票倉,這意味著停發食品券將給共和黨議員帶來巨大的、來自其選區的直接政治壓力。盡管有法院裁決要求政府動用應急資金支付部分福利,但具體執行仍充滿不確定性。
最后,美軍士兵的工資發放也迫在眉睫。雖然特朗普政府通過調用去年結余的研發資金等非常規手段,勉強確保了10月15日和10月31日的軍餉發放,但這終究是權宜之計。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已在公開場合對11月15日的下一次軍餉支付能否按時到賬表示“存在疑問”。這被視為可能迫使白宮和國會采取行動的“最后期限”之一。
11月16日:“停擺”結束的最早時機?
在經濟、民生和軍事等多重壓力的共同作用下,高盛認為,這場創紀錄的政府“停擺”已近尾聲。該行預測,最有可能結束“停擺”的時間窗口是在11月第二周前后。
科林·安德森則給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日期——11月16日,也就是“停擺”第47天。他認為這是政府“最早可能”重開的現實預測。他解釋說,由于眾議院已休會,議員們返回華盛頓后需要時間重啟談判,因此不太可能立即達成協議。同時,如果僵局拖到11月24日感恩節假期前還未解決,那么很可能要等到12月才會有轉機。
![]()
無論是迫在眉睫的民生危機,還是對宏觀經濟的潛在沖擊,都在為這場政治消耗戰設定一個45天到60天之間的終點。
關于結束僵局的具體路徑,各方也提出了幾種可能的劇本。高盛分析師Alec Phillips認為,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一種“分步走”的妥協方案:
● 共和黨承諾在政府重開后,允許國會就民主黨關心的醫保補貼問題進行正式的談判和投票;
● 作為交換,民主黨則投票支持一項“干凈”的臨時撥款法案,讓政府先“開門”。
這種方式可以讓民主黨在不失顏面的情況下,保留在后續談判中的籌碼,同時也給了共和黨一個臺階下。
科林·安德森認為,最終民主黨大概率會拿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即延長醫保補貼。但他補充說,這種勝利可能不是永久性的。為了盡快達成妥協,雙方可能會選擇一個折中方案,比如僅僅將補貼暫時延長,把更棘手的永久性解決方案“踢到下一屆國會”再去處理。
對于外界而言,如何判斷協議真的臨近了?
科林·安德森提供了三個具體的觀測信號。“一個好的初步跡象是眾議院被召集復會。另一個跡象是參議院的談判出現一些積極進展。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能性較小但極具決定性的信號——特朗普的立場突然轉變,因為那將意味著共和黨人有了更大的政策靈活性,能讓一切重新轉動起來。”
策劃|肖勇
記者|王嘉琦 岳楚鵬 鄭雨航
編輯|蘭素英
視覺|劉青彥
統籌|易啟江
排版|蘭素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