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逛夜市的時候,你也許想不到,你手中香噴噴的“轟炸大魷魚”,可能來自于萬里之外的遠洋。
今年是中國遠洋漁業40周年。11月5日,在上海海洋大學、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行的發布會上,“蒼鷺”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融合海洋遙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可為全球大洋性魷魚作業海域提供未來5天精準的漁場預測,以及下一年度資源豐度預報。
“蒼鷺”系統的應用,讓魷釣漁船單船產量顯著提升,且大大延長了區域魷釣作業漁汛時長,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全球魷魚捕撈領域的話語權。
截至10月底,單船產量提高48%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4年數據,近30年全球捕撈總產量約9000萬噸,其中海洋捕撈8000萬噸,占比近90%。盡管水產養殖產量日益壯大,但海洋捕撈業仍是水產動物的重要來源。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遠洋捕撈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但是,氣候變化、環境格局、科技發展變化,仍然影響著遠洋漁業的發展。相關預測系統的研發,能為我國遠洋漁業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助力,更好面對全球漁業、科技環境變化的挑戰,也進一步增加我國在全球漁業中的話語權。
團隊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新軍介紹,傳統的遠洋魷魚作業,4月開始進入北太平洋西經海域捕撈,到了7月底就要到往北太平洋東經海域轉移。“從日本西面轉移到日本東面。”這一過程,也會耗費大量的資源。
但有了“蒼鷺”系統之后,北太平洋西經海域的捕撈作業時間,將首次延長到11月份。“預報之后,一方面產量比較穩定,另一方面能讓漁船有長期呆在一個地方的信心。作業時間延長了三四個月,為我國的魷魚作業海域拓展了時間與空間,減少了資源消耗。”陳新軍告訴記者。
目前,系統已在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北太平洋魷釣漁船應用。截至10月底,2025年魷釣單船產量可達500噸左右,與歷史產量每年330多噸相比,提高了48%。
此外,“蒼鷺”系統能涵蓋多端覆蓋適配全場景,網頁端、船載端、手機端均可適用,無論岸上管理還是海上作業,都能隨時獲取近20個與安全高效生產相關的海洋要素狀態。它同時自帶船位監控、越界預警,能避免海域糾紛、提升管理效率,并以“一張圖”形式每日定時自動發布作業海域環境、船位、漁情預報信息。據悉,現在系統的預報準確率已超過85%。
校企攜手,讓科研成果“落在甲板上”
讓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企業提出“缺什么”,大學就“攻什么”,是這次研發的最大亮點。
“蒼鷺”系統由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團隊牽頭,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入真實作業數據與船隊資源,歷時三年左右時間研發而成。“系統的研發,都來自于企業的一線需求。”陳新軍說,“很多船長們的想法就是我們的研究問題。研究成果應用到船上,他們能很快接受,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據介紹,近年來,上海海洋大學與中水集團圍繞現代捕撈技術與綠色智能裝備前沿方向展開了合作攻關,一起聯合承擔了多個課題研究,也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蒼鷺”AI系統就是最新成果。
“魷魚是我國遠洋漁業的重要捕撈品種,魷釣漁業也是我國遠洋漁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然而由于魷魚生命周期短,資源波動大,長期面臨‘看天吃飯’的困境。如今依托‘蒼鷺’系統,漁船可獲得實時以及未來五天的危險海況預報信息,科學規劃作業路線,提前預判漁場背景,告別‘盲目找魚’,實現科學捕撈與高效生產。”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少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