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李阿姨是社區廣場舞的“領隊”,平時身體硬朗,連感冒都很少得。可最近半年,她總覺得耳朵里像塞了團棉花,聽人說話時總需要重復問“你說什么?”,尤其是左耳。起初她以為是年紀大了聽力下降,直到有一天跳完舞后,突然感到胸口發悶、心跳加速,眼前一陣發黑,差點暈倒。
家人趕緊送她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李阿姨不僅患有高血壓,還出現了頸動脈斑塊,而她的聽力下降,正是心血管硬化導致耳部微循環障礙的信號!
“要不是這次暈倒,我根本想不到耳朵的問題和心臟有關!”李阿姨后怕地說。醫生解釋,耳朵的毛細血管網密集,對血流變化高度敏感,當心臟功能下降或血管出現問題時,耳部往往最先“報警”。
![]()
一、為什么耳朵是心臟的“報警器”?
耳朵堪稱血液循環的“哨兵”。耳朵內分布著極為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尤其是內耳的毛細胞,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極高。一旦心臟功能下降,像出現心衰、心律失常等情況,或者血管發生硬化,耳部的供血就可能隨之減少。
這會導致內耳毛細胞受損,進而引發聽力下降或者耳鳴等癥狀。就好比一個精密的機器,如果供能不足,部分零件就會開始出現故障。
同時,耳朵與心臟之間還通過神經反射搭建起一座“橋梁”。迷走神經是連接耳部與心臟的重要神經通路。當耳部受到刺激,比如寒冷、噪音、壓力等因素時,就可能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發心率變化。
反之,心臟出現問題,像心梗、心律失常等,也可能通過神經反射影響耳部功能,導致耳鳴或聽力異常。這種雙向的神經反射機制,就像一條隱形的紐帶,將耳朵和心臟緊密相連。
從中醫視角來看,也有著獨特的解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記載:“腎開竅于耳”,而心與腎通過“水火既濟”相互關聯。心臟功能失調,例如心火亢盛,可能間接影響腎氣,進而導致耳部出現問題,像耳鳴、耳悶脹感等。這就好比一個生態系統,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他相關環節也會受到波及。
![]()
二、3種聽力異常,或是心臟問題
1.低頻聽力下降
患者往往難以聽清低沉的聲音,比如男性說話聲、雷聲,同時還會伴隨耳鳴或耳悶脹感。這是因為心血管硬化導致耳部微循環障礙,內耳毛細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損。
2.突發性耳聾
患者會在72小時內突然聽力喪失,還可能伴隨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其機制是心臟供血驟減,如心梗,或者血栓脫落堵塞耳部血管,導致內耳缺血壞死。數據顯示,約10%的突發性耳聾患者存在心血管風險因素,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3.搏動性耳鳴
患者會感覺耳鳴聲與心跳同步,是“咚咚”聲,在夜間或安靜時加重。這是因為高血壓導致耳部血管異常搏動,或者動脈瘤,如頸動脈瘤壓迫聽覺神經。若搏動性耳鳴持續超過1周,需立即排查腦血管疾病,避免延誤治療。
![]()
三、如何做到日常防護
在日常生活里,我們可以從諸多細節入手。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測試,若出現異常,同步檢查血壓、血脂、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監測聽力,警惕藥物副作用,比如某些利尿劑可能引發耳鳴。還要遠離“傷耳又傷心”的習慣,控制噪音暴露,管理情緒壓力,戒煙限酒。
在飲食方面,少吃高鹽、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Omega-3和鎂的食物,也可以嘗試中醫推薦的黑芝麻核桃粥、枸杞菊花茶。
中醫調養上,通過按摩耳門穴、翳風穴,以及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來調和氣血,增強心腎功能。此外,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心血管檢查,若出現聽力下降等癥狀,務必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